抗戰︰這個小孩有點冷

第513章 我們的根在這里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峨眉豆 本章︰第513章 我們的根在這里

    胡力看著眼前這激動人心的重逢場面,看著小姑姑、幾位老婆和王惠民之間那毫無隔閡、仿佛昨日才分別的真摯情感,心里充滿了感動。

    “行,那我和王姐去接人,小姑讓酒店安排最好的包間,中午我們就和八位姐姐,好好吃一頓團圓飯!把這二十多年沒說的話,全都給補上!”

    胡玉珍卻拉著王惠民的手不肯放,對胡力道。

    “你倆去接要接到什麼時候?我都等不及要快點見到她們了,你去讓你姑父幫忙。”

    “你還愣著干什麼?來,惠民,快進來坐!跟我們好好說說,你是怎麼找到大家的?”

    “你們這些年都是怎麼過的?哎呦,我這心啊,高興得都快跳出來了!”

    她忙不迭地把王惠民拉進客廳,按在沙發上,仿佛又回到了桃源村那個大家長般的角色。

    客廳里頓時充滿了久別重逢的歡聲笑語和激動的話語,二十多年的時光仿佛在這一刻被縮短,那份在戰火中凝結的情誼,歷經歲月沉澱,愈發醇厚動人。

    胡力能咋辦?小姑都發話了,他確實也不知道人在哪,只能讓姑父或者張叔派人去接了,當即苦笑著走出房間。

    上午十一點左右,京城飯店最豪華的一個包間內,氣氛熱烈而又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莊重感。

    胡玉珍帶著和八女相識的幾人,早早地等在包間里。

    門被輕輕推開,王惠民率先抬頭,臉上是抑制不住的興奮和緊張。

    “來了!都來了!”

    緊接著,七位年齡在四十歲上下、穿著各異但都收拾得干淨利落、氣質干練堅韌的女性,依次走了進來。

    她們的臉上無一例外地寫滿了激動、期待、以及一絲忐忑。

    包間眾人的目光瞬間定格在她們身上。

    為首的一位,年紀稍長,約莫四十四五歲,戴著一副眼鏡,面容沉靜,目光睿智而溫和,帶著書卷氣,但眉宇間那股歷經硝煙洗禮後的堅毅依舊清晰可辨。

    是冷雲,當年女兵隊伍的指導員。

    她身邊的一位,身材略顯消瘦,但眼神銳利,嘴角緊抿,透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是楊貴珍。

    另一位身材高挑一些,笑容爽朗,雖然眼角有了皺紋,但依然能看出當年的英氣,是郭桂琴。

    還有一位,面容樸實,雙手似乎因為長期勞作而顯得有些粗糙,但眼神異常明亮,是胡秀芝。

    一位看起來較為文靜,但目光沉靜如水,透著內在的力量,是黃桂清。

    一位笑容溫和,氣質嫻靜,是李鳳善。

    最後一位,年紀和王惠民相仿,眼神靈動,好奇地打量著包間,最後目光落在胡玉珍身上,帶著難以置信的驚喜,是安順福。

    二十二年了!整整二十二年了!

    當年烏斯渾河畔,槍林彈雨,生死一線。

    是胡力開著那架超越時代的“鐵鳥”,用駭人的火力將追兵撕碎,然後將她們一個個從冰冷的河水里救起,送到安全的彼岸,又安排她們到秘密基地“桃源村”養傷。

    傷愈後,除了年紀最小、無處可去的王惠民跟著胡力,其余七位姐姐們懷揣著不同的理想和使命,又紛紛離開,重新投入了各自的人生軌跡。

    誰能想到,時隔二十二年,在這京城之地,八人竟以這樣的方式重聚,並且再次見到了當年那個如同神兵天降般救了她們性命、改變了她們命運的少年!

    盡管胡力的容貌保持在十七八歲的巔峰狀態,可和她們記憶中的少年相差不是很大,那雙眼楮里的神采,那嘴角習慣性揚起的弧度。

    讓她們在震驚之余,迅速找到了那份熟悉的感覺。

    “冷雲…貴珍…桂琴…秀芝…桂清…鳳善…順福…”

    胡玉珍站起身,一個個叫出她們的名字,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哽咽。

    她走上前,目光逐一掃過每一張經歷了歲月風霜卻依舊堅毅的面龐。

    “是我,胡姐,我…回來了。”

    冷雲作為大姐,最先控制住情緒,她推了推眼鏡,上下仔細打量著胡玉珍,聲音因為激動而有些發顫,卻努力保持著平靜。

    “真的是你們…來的路上他們跟我們說的時候,我們還都不敢相信…還有小力,你這…你這怎麼一點都沒變?不,是變得更…更精神了...”

    旁邊,楊貴珍用力拍了拍胡力的胳膊,原本想拍肩膀,發現胡力已經比她高太多了,眼圈瞬間就又紅了。

    “好小子!當年要不是你,我們幾個早就死在烏斯渾河了!這條命是你給的!”

    “二十多年了,你跑哪兒去了?!連個信兒都沒有!知不知道我們多惦記你!”

    她的話又快又急,帶著哭腔,卻也充滿了毫不掩飾的關切和激動。

    “貴珍姐,對不起,是我不好…”

    胡力心里充滿了愧疚,當年他帶著復興軍遠走緬北,後來又忙于布局全球和發展科技,確實和她們這些分散在各行各業的姐姐們斷了聯系。

    郭桂琴抹著眼角笑道。

    “好了好了,貴珍,小力和大家這不是回來了嗎?這是天大的喜事!快別哭了。”

    胡秀芝憨厚地笑著,一個勁地點頭。

    “哎,哎,回來就好,回來就好!長這麼高了,真成大小伙子了!”

    她還把胡力當成當年那個半大孩子。

    黃桂清和李鳳善比較含蓄,也是紅著眼圈,笑著對胡力點頭,千言萬語都在不言中。

    安順福最是活潑,她繞著胡力走了一圈,嘖嘖稱奇。

    “我的天吶,小力,你吃的什麼仙丹妙藥了?怎麼一點都不老?跟我們站一塊,你倒像我們家小弟了!”

    王惠民在一旁插嘴道。

    “可不是,我剛看見他的時候都差點沒敢認!”

    胡力被姐姐們圍在中間,听著她們七嘴八舌的話語,感受著那份毫無保留的、歷經戰火淬煉又經過時間沉澱的真摯情誼。

    他心里暖流涌動,眼眶也忍不住濕潤了,連忙招呼大家。

    “各位姐姐,快請坐,快請坐!別光站著說我,我們坐下,慢慢聊!我有太多話想問你們,也想告訴你們!”

    胡力又趕緊為姐姐們介紹甦婉清。

    胡玉珍熱情地拉著冷雲和楊貴珍的手坐下。

    “都快坐!小力這些年在外面,最惦記的就是你們!今天能聚在一起,真是太好了!”

    眾人紛紛落座,氣氛變得更加熱絡。

    服務員開始上來,精致的菜肴擺滿了餐桌,但此時,沒有人過多關注美食,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敘舊上。

    姐姐們爭先恐後地向胡力講述著她們分別後的經歷。

    冷雲在組織的安排下,進入抗大學習,後來一直從事文化和教育工作,如今在京城一所重點中學擔任校長,桃李滿天下。

    楊貴珍性子急,仗打得多,後面轉入地方工作,性格依舊火爆,現在在某工業部門擔任領導職務,雷厲風行。

    郭桂琴性格開朗,在部隊文工團工作過,後來轉業到地方文化館,依然從事著她喜愛的文藝工作。

    胡秀芝回到了東北老家,默默無聞地做了多年的農村基層干部,最近才被調到京城來學習。

    黃桂清和李鳳善也在各自的崗位上默默奉獻,一個在醫療系統,一個在輕工部門,都是單位的骨干。

    安順福則比較傳奇,她後來參加了空軍選拔,成為新華國第一批女飛行員之一,如今已經是經驗豐富的飛行教官。

    王惠民經歷相對簡單,跟著胡力一段時間後,被胡力送去了相對安穩的聖地,後來她跟著一起來到京城,在總後勤部門任職,生活平淡卻安心。

    她們每個人的故事,都是一部濃縮的華國成長史,充滿了奮斗、艱辛與榮光。

    胡力認真地听著,時不時詢問幾句,為她們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興,也為她們曾經吃過的苦而感到心疼。

    他也簡要地向姐姐們介紹了自己這些年的情況,當然,復興軍的真實規模和全球布局等核心機密那是不可能說的。

    只說自己當年帶著一些人去了緬北發展,搞點建設打地盤,再建設再打...

    如今算是小有成就,這次是帶家人回來看看,祭祭祖。

    八人對胡力成就早就听聞不少,不過並沒放在身上,更關心的反而是胡力這些年過得好不好,吃沒吃苦。

    席間,歡聲笑語不斷,回憶與感慨交織。

    說起當年在烏斯渾河的驚險,說起在桃源村養傷時的互相扶持,說起分別時的依依不舍…

    無數共同的記憶被喚醒,包間里充滿了溫馨而感人的氣氛。

    甦婉清也被這段深厚的情誼深深打動,她細心周到地照顧著每一位姐姐,讓這頓重逢的宴席更加圓滿。

    這場跨越了二十二年時空的重聚,一直持續到下午三點多才依依不舍地結束,胡力和八位姐姐約定,他在京期間,一定要再找時間多聚。

    八人也紛紛留下了自己的聯系方式,叮囑胡力一定要常聯系。

    送走了八位姐姐,胡力站在包間門口,久久不語,心里充滿了一種難以言喻的充實和溫暖。

    這些為了果家和民族奉獻了青春乃至險些奉獻了生命的姐姐們,如今都能安好,都能見證並參與著這個果家的建設與發展,這或許是他重生以來,做出的最值得欣慰的事情之一。

    接下來的三天,胡力兌現了對孩子們的承諾,帶著一大家子人,開始了在京城的游覽。

    陽春三月,京城的天氣還有些微寒,但陽光明媚,柳樹抽出了新芽,透露出勃勃生機。

    胡力這一大家子人,陣容可謂極其“龐大”,他自己年輕俊朗,宛如青年才俊,幾位老婆各有風姿,氣質不凡。

    再加上從一兩歲蹣跚學步的奶娃娃到十三四歲初具少年少女模樣的,以及隨行的保姆、安保人員便衣),走到哪里都是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線。

    他們首先去了紫金城廣場,高大的城樓、寬闊的廣場、迎風飄揚的旗幟,無不震撼著這些在海外出生的孩子們。

    胡力抱著最小的女兒,指著城樓上懸掛的巨幅畫像,用直白的語言講述著這片土地的歷史和新生。

    “爸爸,這里好大呀!比緬國首府的廣場大好多!”

    大一點的兒子驚嘆道。

    “因為這里是我們祖國的首都,是心髒。”

    胡力認真地回答,目光深遠。

    他們參觀了紫金城,紅牆黃瓦,雕梁畫棟,深宮禁院,承載著數百年的王朝興衰。

    孩子們在殿前寬闊的台基上奔跑,對大殿內那把孤零零的龍椅充滿了好奇。

    胡力則耐心地給她們講解著古代建築的智慧、歷史的變遷,潛移默化地進行著文化和身份的啟蒙。

    “小力,這里的建築格局和氣勢,確實非同凡響,蘊含著獨特的東方哲學。”

    就連見多識廣的甦婉清也不由得感嘆。

    “所以,我們的根在這里,無論我們走到哪里,發展成什麼樣子,這個文化的‘靈魂’不能丟。”

    胡力低聲對家人們說著,並再次強調了文化的重要性。

    他們還去了頤和園,昆明湖上冰面初融,反射著粼粼波光,萬壽山上的佛香閣巍然屹立。

    一家人乘船游湖,走走停停,欣賞著皇家園林的秀美景色,孩子們對長廊上的彩繪故事無比感興趣,纏著胡力問個不停。

    璃奈看著這典型的東方園林美景,感慨道。

    “和緬國的景色是完全不同的美,這里更精致,更富有詩意。”

    “這就是文化的多樣性,也是我們需要讓世界了解和欣賞的獨特之美。”

    胡力點頭道。

    除了游覽名勝,胡力還特意帶孩子們去吃了地道的京城小吃,炸醬面、焦圈、驢打滾、豆汁兒…

    包括孩子們在內,所有人都對豆汁的味道敬謝不敏,都有直接喝吐的,但對香甜的驢打滾和美味的炸醬面贊不絕口。

    三天的時間匆匆而過,孩子們玩得盡興,也對父親口中常常提起的“祖國”、“故鄉”有了更直觀和深刻的感受。

    胡力看著孩子們眼里閃爍的好奇和認同,深感這趟回國之旅的意義重大。

    第四天一早,從緬國空運過來的龐大車隊準備就緒,胡力一大家子,連同張德明一家,以及必要的隨行人員,啟程前往胡力的老家,皖省舒縣的一個小村莊,他們要去那里祭祖。

    旅途漫漫,但孩子們依舊興奮,車輛行駛在尚且不算寬闊的國道上,窗外的田野、村莊、河流不斷向後掠去。

    胡力看著窗外充滿干勁的建設場面,心里思索著未來還能在哪些方面給予家鄉更多的幫助。

    然而,就在胡力帶著家人奔赴老家,沉浸在祭祖尋根的肅穆和感傷之中的時候,遙遠的東北壓,卻風雲驟起。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抗戰︰這個小孩有點冷》,方便以後閱讀抗戰︰這個小孩有點冷第513章 我們的根在這里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抗戰︰這個小孩有點冷第513章 我們的根在這里並對抗戰︰這個小孩有點冷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