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龍脈

第129章 問道先賢

類別︰科幻小說 作者︰聖地山的六哥 本章︰第129章 問道先賢

    龍亭玉璧的金光還未散盡,陸尋便覺眉心一陣發燙。三枚璽印的光芒突然將他包裹,天旋地轉間,腳下的青磚化作雲霧,耳邊的歡騰人聲漸漸遠去,唯有道溫潤的氣流順著九星紋往天靈蓋鑽。他睜開眼時,已站在片白茫茫的虛空里,護脈刀在掌心泛著柔和的光,三枚璽印懸浮在身前,組成個旋轉的三角“這是…… 天人感應之境?”

    虛空突然泛起漣漪,前方的雲霧中浮出片奔騰的洪水。個手持耒耜的身影立于洪水中,玄色衣袍被浪濤打濕,卻依舊身姿挺拔,正是治水的大禹。他往陸尋方向拱手,耒耜往水面一點,泛濫的洪水瞬間分成九道支流,順著脈絡分明的河道往遠方流去“後生可知,當年治水為何不用堵?”

    陸尋望著分流的洪水,護脈刀突然輕顫,刀身映出黃河決堤的畫面“堵則潰,疏則通。” 他想起用鎮海龍璽布 “水龍回頭局” 的經歷,“就像龍脈氣脈,堵不如疏,強守則易裂。”

    大禹的耒耜往虛空一劃,三枚璽印的虛影突然浮現在洪水中。定岳璽化作山岳,鎮海龍璽化作江河,人極璽化作耕田,三者在洪水中相互依持,既不淹沒農田,也不阻斷江河“三璽為器,非主宰。” 大禹的聲音帶著水流的沉穩,“定岳非鎮山,是為山定脈絡;鎮海非鎖水,是為水開通道;人極非馭人,是為天地立平衡。”

    陸尋突然明白,之前總想著用璽印強行壓制煞氣,卻忽略了疏導的妙用。他想起血陽教主的祭龍碑,那些用鮮血強行維系的平衡,終究是鏡花水月“先賢是說,守護龍脈不該是單方面的壓制?”

    “然也。” 大禹的身影在洪水中漸漸變得透明,耒耜化作道金光融入定岳璽,“器者,佐也,非主也。若執器而驕,便成新的枷鎖。” 洪水退去的地方,長出片嫩綠的禾苗,在龍脈氣脈中茁壯生長,“你選共生,已窺門徑,然平衡之道,仍需細悟。”

    虛影消散的瞬間,虛空突然變換場景。眼前浮現出片連綿的山巒,個穿麻衣的老者正蹲在地上繪圖,筆下的山川河流與龍脈走向完全吻合,正是風水宗師青烏子。他往陸尋招手,手中的羅盤突然旋轉起來,指針在 “山”“水”“人” 三個字間來回跳動“小友可知,風水二字何解?”

    陸尋看著羅盤,想起玄機子道長用蜀山風水術修補地脈的手法“風為氣脈流轉,水為龍氣根基?”

    青烏子搖頭淺笑,羅盤往地上一扣,山巒間突然亮起無數光點。光點連成的脈絡中,人類村落與龍脈節點完美交織,炊煙與龍氣交融成霧“風者,天地呼吸;水者,萬物血脈。風水即共生,非獨善山水,亦非獨利人居。” 他指著山腳下的村莊,那里的村民正在栽種樹木,樹根順著龍脈紋路生長,“你看這村,依山而不毀山,近水而不竭水,便是最好的風水。”

    陸尋想起在成都見到的 “水龍陣”,那些與龍鯉共生的守脈人,從不強行索取龍氣,而是用護脈茶滋養泉水,反而讓蜀地龍脈愈發興旺“所以風水不是算計龍脈,而是找到人與龍脈共處的節點?”

    “正是。” 青烏子的羅盤化作道金光融入鎮海龍璽,身影在山林間漸漸隱去,“所謂龍脈寶地,從不是山環水繞的囚籠,而是萬物生長的溫床。強行聚氣,則氣郁成煞;順勢導氣,則生生不息。” 山林間的光點突然組成 “共生” 二字,與之前人極璽上的紋路完全相同。

    場景再次變換,虛空化作片幽靜的道觀。個穿道袍的老者正坐在蒲團上畫符,符紙飄落的瞬間,化作只白鶴往天際飛去,正是茅山祖師。他往陸尋遞來杯清茶,茶香中帶著淡淡的龍氣“小友可知,道法自然,何解?”

    陸尋接過茶杯,想起清虛道長以身擋雷的決絕,又想起玄機子用朱砂墨溫和導煞的手法“是順應天地法則,而非強行改變?”

    茅山祖師的符筆在空中畫出太極圖,陰陽魚眼處分別浮現金紅色的龍氣與人間煙火“自然者,非不作為,是不妄為。” 他往太極圖里點了滴茶水,圖中的陰陽魚突然開始流轉,“你看這太極,陰非滅陽,陽非克陰,輪轉不息方為生機。若強分高下,便成死局。”

    陸尋突然想起面對三選時的掙扎,選天選地選人均是割裂,唯有讓三者輪轉共生,才是長久之道。他想起開封城的包子鋪,蒸籠里的熱氣與龍亭的龍氣交融,那才是最生動的太極圖“所以平衡不是靜止的取舍,是動態的調和?”

    “然也。” 茅山祖師的符筆化作道金光融入人極璽,道觀漸漸隱入雲霧,“守脈如治水,堵不如疏;護脈如種竹,順其天性。你手中的璽印,不該是衡量取舍的標尺,而該是調和陰陽的天平。”

    三枚璽印突然在虛空中合為一體,化作塊完整的龍紋玉璧。大禹、青烏子、茅山祖師的虛影在玉璧上同時浮現,聲音交織成股暖流往陸尋心底鑽“平衡之道,在守不在取,在和不在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陸尋的意識突然回到龍亭,玉璧上的 “共生” 二字正在發光,與九州龍脈的氣脈遙相呼應。他低頭看向掌心,三枚璽印的紋路中多了些細微的流轉線條,像是在模仿天地氣脈的自然循環“原來抉擇從不是取舍,而是找到讓天地人共存的支點。”

    林婉兒見他睜眼,趕緊遞過水壺“尋哥你剛才突然入定,可把我們嚇壞了。” 她指著玉璧,“你入定的時候,九州的鎮龍鼎都在發光,連血珠都變得更亮了!”

    王胖子舉著剛買的灌湯包湊過來“快嘗嘗,這包子鋪的老掌櫃說,今早蒸包子時,籠屜里總冒金紅色的熱氣,味道比往常香十倍!” 他往嘴里塞了個包子,含糊不清地說,“肯定是你剛才在夢里搞了啥好事!”

    陸尋咬了口包子,果然嘗到股淡淡的龍氣,與玉璧的氣息完全相同。他往開封城的方向看,百姓們在田埂上勞作,孩童在河邊嬉戲,龍脈氣脈如輕紗般籠罩著這片土地,既不喧賓奪主,也不隱而不現“這才是真正的天地歸一。”

    三日後,陸尋帶著三枚璽印前往茅山。清虛道長的衣冠冢前,新長出的青草間,枚小小的青銅殘片正在發光。陸尋將掌門印放在冢前,三枚璽印的光芒與殘片共鳴,在墓碑上凝成 “道法自然” 四個字“道長,您看,我們找到平衡之道了。”

    離開茅山時,玄機子道長送給他本《蜀山風水要訣》。扉頁上寫著新添的批注“風水者,非山水獨美,乃萬物共榮。” 陸尋將書揣進懷里,護脈刀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他知道,守護龍脈的路還很長,但腳下的每一步,都走在平衡共生的道上。

    路過開封龍亭時,陸尋特意停下腳步。玉璧上的龍紋與九州龍脈的氣脈完全同步,金紅色的光芒中,隱約能看到大禹治水的身影、青烏子繪圖的輪廓、茅山祖師畫符的軌跡。他往玉璧上輕輕一拍,三枚璽印的光芒順著地脈往九州蔓延,所過之處,守脈人與百姓一同勞作的畫面在氣脈中閃現。

    陸尋望著遠方的天際,那里的 “和” 字依舊清晰。他知道,先賢們的智慧從未遠去,就藏在龍脈氣脈的流轉中,藏在守脈人的信念里,藏在每個普通人的煙火日常中。而他要做的,就是將這份平衡之道傳承下去,讓天地共生的理念,在九條龍脈間永遠流傳。

    護脈刀在手中輕輕震顫,像是在回應著這份信念。陸尋轉身往秦嶺走去,那里的老趙和守脈人們還在等著他,一起用新的方式守護龍脈。前方的路或許還有風雨,但他心中充滿了平靜,因為他終于明白,最好的守護不是緊握不放,而是讓天地人在平衡中,各自安好,生生不息。

    虛空的最後一縷金光消散時,三枚璽印的紋路徹底融合。定岳璽的山岳間流出清泉,鎮海龍璽的江河里長出禾苗,人極璽的田埂上臥著神龍,三者再也分不清彼此,只留下個完整的 “和” 字,烙印在天地之間,成為新的法則,也成為守脈人永遠的信念。

    喜歡華夏龍脈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華夏龍脈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華夏龍脈》,方便以後閱讀華夏龍脈第129章 問道先賢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華夏龍脈第129章 問道先賢並對華夏龍脈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