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稷的方案很快獲得了上級批準。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基地周邊的沙漠上,工程機械日夜轟鳴,施工隊按照規劃鋪設滴灌管道、架設防風網、劃分試驗區塊。
清晨,戈壁灘上的風沙還未完全停歇,方稷已經站在臨時搭建的工程指揮部前,手里攥著一張規劃圖。遠處,幾台重型機械已經就位,發動機的轟鳴聲在空曠的沙漠中格外清晰。
試驗田的選址至關重要。方稷帶著團隊反復勘察,最終確定了一片相對平坦、地下水位適中的區域。地質勘探組先用探地雷達掃描,確認沙層厚度和底層結構,確保不會出現嚴重滲漏。
\"這里沙層太松,需要先固化表層。\"孫組長抓起一把沙土,任由細沙從指縫滑落,\"否則滴灌的水還沒被吸收就全滲下去了。\"
工程隊隨即進場,駕駛著壓路機和振動碾壓機,一遍遍壓實沙地。同時,土壤改良組開始噴灑自主研發的生物固化劑,這是一種從耐旱植物中提取的天然粘合劑,能將松散的沙粒結成穩定的團粒結構,減少水分流失。
沙漠的風沙是作物生長的最大威脅之一。方稷借鑒了當地牧民的傳統智慧,結合現代技術,設計了一套多層次的防風系統︰
1.外圍沙障︰在試驗田外圍200米處,將成捆的麥草插入沙中,形成高約1米的草方格沙障。這種古老的固沙方法能有效降低風速,攔截流動沙粒。
2.防風林帶︰在草方格內側,栽種耐旱灌木如沙柳、梭梭),形成生物屏障。這些植物的根系能進一步固定沙土,未來還能為農田提供部分有機質。
3.可移動防風網︰田埂邊豎起2米高的高分子材料防風網,網眼密度經過精確計算,既能削弱風速,又不會因阻力過大而倒塌。
1000畝示範田被劃分為三個區塊,采用不同管理模式︰
a區︰純天然條件,僅靠小麥自身抗性和滴灌系統,不施加任何肥料或土壤改良劑。
b區︰添加有機質秸稈、腐殖土)和固沙菌劑,模擬輕度人工干預。
c區︰全面優化方案,結合滴灌、微生物群落和防風措施。
每個區塊都安裝了微型氣象站和生長監測攝像頭,數據每小時更新一次,也會人工記錄,此次經費的充足,也讓方稷體驗了一會什麼叫綽綽有余的富裕仗。
方稷每天天不亮就來到工地,親自監督每一處細節。他注意到,隨著工程推進,越來越多的當地牧民騎著摩托車遠遠觀望,眼神中混合著好奇和期待。
\"他們想知道我們在做什麼。\"艾爾肯解釋道,\"在這片土地上,已經很多年沒有這麼大的動靜了。\"
方稷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一天傍晚,他特意走到圍觀的牧民中間,用艾爾肯教的簡單維吾爾語打招呼。牧民們先是驚訝,隨後露出善意的笑容。
\"麥子?\"一位年長的牧民指著正在鋪設的田地問。
方稷點點頭,比劃著解釋︰\"耐旱的麥子,能在沙漠里生長。\"
老牧民搖搖頭,指著遠處的沙丘說了幾句話。艾爾肯翻譯道︰\"他說,三十年前那里也曾是農田,後來水干了,風沙來了,就再也種不出東西了。\"
方稷望著老人所指的方向,黃沙漫漫,看不出任何曾經的生機。但此刻,他心中卻燃起更強烈的決心。
\"告訴他,我們會讓那里重新長出麥子。\"方稷堅定地說,\"不僅長出麥子,還要讓水回來。\"
隨著示範田建設的推進,方稷團隊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
他們發現,這種小麥的根系確實能分泌一種特殊的有機酸,不僅能固化沙土,還能激活土壤中休眠的微生物群落。更令人驚喜的是,經過改良的沙土保水能力顯著提升,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
\"這簡直是沙漠農業的仙術。\"孫組長看著最新的土壤檢測報告,感嘆道,\"小麥改良土壤,土壤涵養水分,水分促進生長...理論上,這個系統可以自我維持並不斷擴展。\"
方稷點點頭,但眼中仍帶著謹慎︰\"理論歸理論,我們還需要實際驗證。明天就開始播種,上一批種下的田都已經快要收獲了,這批新批下來的地,咱們必須加緊!不能辜負了國家對我們的信任!\"
播種當天,基地所有人都來到田間。當地政府特意派來了電視台記者,鏡頭記錄下這歷史性的一刻,已經培育好的麥苗被播入黃沙,滴灌系統開始運轉,清澈的水珠滋潤著干渴的土地。
方稷站在田埂上,看著整齊的播種痕跡向遠方延伸。恍惚間,他似乎看到了金色的麥浪在沙漠中翻滾的景象。但隨即,一陣燥熱的風吹來,卷起細碎的沙粒,提醒著他現實的嚴峻。
\"別擔心,會成功的。\"林少校不知何時站在了他身旁,\"情報顯示,我們的對手現在焦頭爛額。哈薩克斯坦那邊的試驗田幾乎顆粒無收,他們開始懷疑數據被動了手腳。\"
方稷嘴角微微上揚︰\"那是他們活該。\"但隨即又嚴肅起來,\"不過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接下來的日子,方稷幾乎住在了田間。他每天記錄麥苗的生長數據,調整灌溉方案,觀察土壤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