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丫踮著腳看完告示,手心沁出熱汗。
她正好十五歲,學堂里就數她認字最多。
回家路上,她看見隔壁王嬸正揪著女兒的耳朵罵︰"早讓你去學堂偏不听!現在可好,連報名的資格都沒有!"
春桃連夜給女兒趕制新衣裳。油燈下,她咬著線頭說︰"娘給你繡朵梅花在衣角,到了考場上別慌。"宋老太在里屋和幾個兒媳摔摔打打︰"當初也沒說不讓四丫她們幾個去,是你們說女娃學了也不能科舉,只送自家男孩去的!"
宋老頭悶頭抽旱煙,突然說︰"明兒我借驢車送大丫進城。"
考試那日,紡織局門口擠滿紅著眼眶的姑娘。
有人臨陣磨槍捧著《三字經》啃,有人急得直跺腳——她們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利索。
宋大丫提筆蘸墨時,發現考題竟都是學堂里學過的。她听見監考嬤嬤對旁人點頭︰"這丫頭字寫得周正。"
放榜那日,武家莊炸了鍋。
宋大丫不僅考上了,還得了頭名。縣太爺親自給她披紅掛彩,賞了五兩安家銀,說是要重點培養進去就管人。
當初沒讓女兒上學的人家,現在腸子都悔青了。
甦家三妯娌扯著丈夫鬧分家——她們的女兒連考場門往哪開都不知道。
宋大丫離家那日,紡織局派來的青布小轎停在村口。
春桃把腌好的梅干菜塞進包袱,宋老太突然往孫女手里塞了一兩銀子︰"在外頭...別餓著。"
宋大丫第一次往家捎錢時,春桃手都在發抖——足足二兩銀子,夠買三石上好的稻米。
連向來板著臉的宋老太都驚得張大了嘴︰"這...這抵得上咱家地里刨食一年的收成啊!"
年節時宋大丫坐著紡織局的馬車回村,掀開車簾那刻,蹲在村口嚼旱煙的老漢們差點認不出來。
原先瘦得像豆芽菜似的丫頭,如今穿著紡織局統一發放的靛青細布衣裳,臉蛋白里透紅,發髻上簪著亮閃閃的銀簪子——那是她用頭月工錢給自己買的。
村里小媳婦們偷摸著比劃,那衣裳料子比縣里布莊最貴的還細軟。
最熱鬧的要數宋家院子。
從前連宋老太都嫌晦氣的"絕戶頭",如今門檻都快被媒婆踏平。
東村地主家想聘去做少奶奶,西鎮油坊掌櫃要娶當續弦,連縣丞師爺都派人來打听。
宋老太把茶碗摜得叮當響︰"急什麼?我家大丫現在月月往家拿真金白銀!"
轉頭卻給孫女炖了老母雞湯,油花飄得能照見人影。她笑著道“我家大丫好不容易回來一回,當然要做些好的。”
開春學堂再開學時,院里破天荒擠滿了扎小辮的女娃娃。
王嬸把女兒往先生跟前推︰"先生千萬嚴加管教!"連最摳門的甦老漢都咬牙買了筆墨——他親眼看見宋大丫給娘家捎回的綢緞料子,陽光下泛著水波似的紋路。
只有祠堂里的族老們還在嘀咕︰"女子拋頭露面成何體統..."話音未落就被自家婆娘啐回去︰"有本事你別穿大丫捎回來的布!"
曬谷場上,小女娃們邊跳格子邊唱新編的童謠︰"紡車轉呀轉,轉出銀元寶..."
春桃原本在村里抬不起頭,如今卻成了人人羨慕的娘親。
村里那些曾經笑話她"生不出兒子"的婦人,現在都腆著臉來打听︰"春桃姐,紡織廠還招人不?我家閨女也能去不?"
宋大丫的二妹宋二丫也到了讀書的年紀,宋老大二話不說,直接送去了學堂。
宋老太這回不僅沒攔著,還特意給二丫縫了個新書包,嘴里念叨著︰"好好學,將來跟你大姐一樣有出息!"
就連村里最頑固的老族長,看見宋家蒸蒸日上的日子,也不得不承認︰"這世道,還真是變了。"
在紡織廠里,宋大丫結識了不少從各地來的姑娘。她們大多和她一樣,家里原本不看重女娃,如今卻因為能掙錢,成了家里的頂梁柱。
她們互相幫襯,一起學新花樣,閑時還偷偷學寫字、打算盤。廠里的女管事見她們勤快,便時常教
她們些本事,說︰"女子不靠嫁人,也能活得體面。"
武家莊的風氣徹底變了。以前嫁女兒要彩禮,現在誰家有個識字的閨女,反倒成了香餑餑。
媒婆上門說親,女方家第一句話就是︰"我家閨女讀過書,工錢多少?"
宋家的故事,像一粒種子,隨風散落在各個州縣。
在平陽縣,縣衙貼出告示,凡送女童入學的人家,可減免部分賦稅。
起初,百姓們半信半疑,可當隔壁村的張家閨女因識字算術,被縣里新開的織坊聘為賬房,月錢比壯年男子還高時,觀望的人家終于坐不住了。
"讀書真能換飯吃!"成了街頭巷尾最常听到的話。
李家的大女兒在繡莊當學徒,因會寫字記賬,被東家提拔做管事,月錢翻了一倍;王家的ど女學了醫術,在藥鋪幫忙,連縣里的郎中都夸她有天分。漸漸地,"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老話,再沒人提了。
朝廷見狀,順勢在各州縣設立"勸學司",派女官下鄉宣講︰"女子讀書,不是賠錢,是投資!"還設立獎學金,成績優異者,無論男女,皆可領錢糧補貼家用。
富戶們見風使舵,紛紛捐錢辦學,美其名曰"積德行善",實則盤算著——自家若娶個識文斷字的媳婦,豈不是能幫著打理家業?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樂見其成。
有些酸儒搖頭晃腦︰"牝雞司晨,陰陽顛倒!"可當他們發現,自家兒子因不學無術,連個賬房先生的活兒都謀不到時,終于閉了嘴。
也有頑固的老族長,死守著"女子不出閨閣"的舊規,可當他們看見別族因女子讀書而日漸興旺,自家卻愈發沒落時,終究扛不住族人的怨聲,灰溜溜地改了族規。
幾年光景,風氣大變。
女娃們背著書包上學堂,再沒人說"浪費錢";女子出門做工,也再沒人指指點點。
甚至有些開明的地方,女子也能繼承家業、立戶當差。
朝廷見成效顯著,又下了新令︰各州縣需按人口比例設立學堂,違者罰俸。
至此,"吃飽穿暖,孩子有學上"的目標,算是初步達成了。
喜歡快穿之氣運男主的黑月光請大家收藏︰()快穿之氣運男主的黑月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