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晚上8點,企鵝總部。
隨著微信在白天公布了晚上會進行更新後,馬華藤等一眾高層便在37層總辦等待著最新的微信功能上線。
伴隨著加載的完成,幾人都點開了手機中的綠泡泡軟件。
映入眼簾的便是微信的標志性地球,很快功能頁面展開。
馬華藤摸索了一番,發現聊天功能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于是又點開了另外的幾個底部導航。
“朋友圈?”
他有些疑惑,里面什麼都沒有。
“pony,這個朋友圈跟我們的微聊圈倒是比較相似”
劉赤平打開,隨即編輯了一段文字點擊發送。
馬華藤微信下方導航處立刻出現了一個小紅點,點開,正是剛才自家總裁所發出來的那段話。
“咦,這是點贊?”
“是的,跟我們企鵝空間的功能一樣”
劉赤平看了一眼,說道。
今年的企鵝空間上線了點贊功能,支持日志、相冊、說說、分享四個模塊,主要目的是加深用戶之間的互動,增加產品粘性。
現在看到微信朋友圈也有類似功能,馬華藤眉頭輕輕皺起。
“pony,你剛剛點贊了嗎?”
一旁的張志棟突然問道。
“嗯,怎麼了?”
“是不是微信功能不完善?我怎麼看不到你的點贊”
“我這邊可以看得到啊”
劉赤平好奇的拿過了他的手機。
隨著企鵝高層的一頓摸索,微信朋友圈的底層邏輯,總算是被他們探究出來了個大概。
“他們主打的是熟人社交,不是共同好友,根本看不到別人留言和點贊”
“這樣一來,微信既可以作為日常生活的分享媒介,又能鏈接到工作場景”
劉赤平咂摸著嘴,幾乎是將未來微信的應用場景給推斷了出來。
“這小子,所圖不小啊”
馬華藤默然頷首。
“你們注意到了沒,他們還新添了一個附近的人”
一旁的張志棟開口說道。
“嗯,看到了”
劉赤平沉吟道。
對于附近的人,他其實倒不是特別在意,無非就是趣味社交,通過搜索附近的微信用戶,放大心中的探究欲。
如果效果不錯,微聊下個版本也可以跟上。
但最讓他糾結的還是微信朋友圈。
這跟他們的微聊圈是完全不同的產品設計。
即便功能相似,都是媒介分享,但方向不同,造成的後果則會南轅北轍。
哪家的更好,更契合用戶的使用習慣?
說不準。
“小卓,我覺得相比微聊圈,微信的朋友圈在隱私這塊做得不錯”
魏婭靠在床頭拿著手機對比了兩家軟件的新功能。
“肯定啊,企鵝的微聊圈本質上還是空間那套邏輯”
王卓靠在她的肩頭笑道。
“都開始學我做熟人社交了,居然在這個環節暴露出了最致命的問題”
“怎麼講?”
魏婭低頭不解問道。
“熟人社交,最忌諱的就是莫名其妙的被陌生人添加好友,假如你發了條朋友圈,我給你評論了,結果我的評論被你的朋友看到了,她肯定好奇你我的關系,就可以通過評論直接找到我,添加好友”
“你說這種場景下,微信還是熟人社交嗎?”
听到王卓的形容,魏婭輕輕地搖了搖頭。
“這會讓很多人都不敢胡亂評論,甚至點贊都得謹慎”
“因為誰也不知道對方的好友列表里有什麼樣的人”
“所以微聊圈算是一款失敗的產品?”
魏婭輕按著他的額頭問道。
“也不能算是失敗吧?但在熟人社交領域,肯定是行不通的,太沒有安全感了”
王卓回道。
“那你不也做了附近的人?”
“那個不一樣,那個是好友擴列”
“主要是借助用戶的獵奇心理”
“哦,你對獵奇這麼有見地?”
魏婭聲音略微抬高。
“那也不是說我有見地”
“而是很多普通用戶,對自己周邊使用同款軟件的群體會不由自主的產生好奇,甚至可以借此打發無聊時光”
“那你會嗎?”
“不會”
王卓立刻回道。
“我看你說得頭頭是道的,這個點子是不是你提出來的?”
“怎麼可能?”
“是李志才提的,我覺得他說得有道理,也就同意了”
“是嗎?”
魏婭眯著眼,反問道。
“嗯”
說著,王卓便翻身趴在了她的身上。
“你不要耍無賴”
“我哪有?”
“那你下來”
“不下”
......
翌日上午,互聯網上已經有人扒出微信新功能的正確使用方法。
其中分析得最讓王卓滿意的是吳小波發布的一篇博客。
“我跟王卓王總是去年在一檔創業大賽中相識,當初他在台上推薦課程表,那個時候我就感受他對于產品有著一種克制與簡單設計哲學”
“他的課程表完全可以通過全網性sp資質進行營收上拓展,當時幾乎所有擁有這項資質的企業,都是如此,可是他沒有,他僅僅只是將這項資質作為課程表推到全國的保證”
“正是這種克制,在今年“315”時,課程表完美的通過了審查”
“同樣在今年的國慶前,微信橫空出世”
“請原諒我用這個詞來形容,因為我在微信推出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會有一款即時通訊軟件做得如此的簡約?”
“這款微信繼續秉承著王卓對于簡單、克制的設計哲學,沒有任何花里胡哨的增值服務”
“3500萬下載用戶,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他再一次向世人證明,越是簡單的產品設計,往往越容易打動人”
“昨晚微信更新後,我第一時間就發了一條朋友圈,有不少朋友給我點贊評論,可漸漸的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朋友圈,主打的是生活分享, 比如我昨晚發的是一條深夜趕稿的狀態,我的好友里有共同好友,也有非共同好友,結果是共同好友的可以看見彼此的評論,而不是共同好友的,則看不到”
“我當時就在想,微信這麼設計究竟是為什麼?”
“我這人就喜歡較真,差不多琢磨了一晚上,總算讓我找到了它的設計邏輯”
“評論點贊僅對共同好友開放,這直接屏蔽掉了很多無效社交,對不少注重隱私,建立信任感更強的社交圈有著顯著的效果”
“比如,你在你大學同學的朋友圈里吐槽你的同事時,你無需擔心會被非共同好友看見,降低了職場矛盾風險”
“同時它還可以強化熟人互動?,通過共同好友的“社交蛛網”效應,評論和點贊更容易引發熟人圈的連鎖互動,你吐槽了你的同事,結果你們共同的大學同學也會在你的評論下吐槽他的同事,這一來,通過職場共情,加深了你們的社交粘性”
“對此,我不得不對王卓感嘆一句,王總,在人性這塊,你的研究非常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