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勞動國際的告別會上,朱昭熙對全體工作人員說"互助計劃不是某個人或某個團體的私產,而是屬于所有勞動人民的共同事業。無論誰在這個位置上,都要牢記為工人謀福利的初心。"
她特別提醒大家要警惕某些勢力可能會利用現在的各種機會,試圖改變勞動國際的性質。"有些人可能會以"改革"為名,行破壞之實。你們要擦亮眼楮,堅持原則,不能讓他們得逞。"
會後,朱昭熙與幾位核心成員進行了最後一次談話。她將多年來積累的工作經驗和心得體會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大家,並鼓勵他們大膽工作,謹慎行事。
"記住,"臨別時朱昭熙再次叮囑,"勞動國際的力量來自于工人群眾的支持。只要緊緊依靠工人,傾听他們的聲音,維護他們的利益,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離開勞動國際在玄中城的分部時,朱昭熙沒有驚動太多人。她只帶著簡單的行李,但心中裝滿了對未來的思考與規劃,已經58歲的她依舊覺得自己很年輕,即將離開玄中城,可是還有整個世界夠她折騰,但她為勞工事業奮斗的決心從未改變。
在前往熙洲的輪船上,朱昭熙開始制定新的工作計劃。她打算在熙洲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社區建設,同時保持與各地工人組織的聯系,為勞動國際必要的支持。
在這個時候,她才有秦皇漢武一樣的感慨,人生真的太短暫了,她還有很多很多事情想去做,可是時間已經在她的臉上,身上刻下了歲月的痕跡。
抵達熙洲的時候,正好是清晨。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照亮了虞國繁忙的碼頭,不遠處 紅瓦白牆,整齊排列,每間宿舍都有窗戶,陽光能直接照進去。宿舍旁邊是學校和醫院,孩子們背著書包蹦蹦跳跳地走進校園,老人們在醫院的花園里散步。
李怡指著不遠處的工廠“陛下,那是咱們的拖拉機廠,已經開始生產小型農機了,不僅能滿足熙洲的農業需求,還能支援其他國家的互助計劃。旁邊的紡織廠,工人都是從其他洲過來的,咱們給他們分了房子,還成立了托兒所,他們再也不用因為照顧孩子發愁了。”
朱昭熙跟著李怡走進拖拉機廠,車間里機器轟鳴,工人們穿著統一的工作服,臉上帶著笑容。見到朱昭熙,他們紛紛停下手里的活,圍了過來“陛下昭熙同志,您來了!好久不見啊,您已經八年沒回國了,歡迎回家!”
所有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虞國百姓早就打听好了朱昭熙回國的時間,整個虞國仿佛是過年了一樣,把城市打掃得干干淨淨,沿街掛起來喜慶的裝飾。
不少地方,或許是學生們的杰作,完全放下了封建時代的三綱五常,在尊敬她的同時,也願意親近她,把她當成是自己的朋友,自己的長輩,打著昭熙同志你好的標語,走到了朱昭熙的面前,仿佛是熟人一樣和她打招呼,朱昭熙對此也不以為忤,反而非常享受這種感覺。
這個時候的她,不再是玄中城里那個掌控整個大明聯邦,令人恐懼的人,而是虞國人民的一個家人、朋友。
朱昭熙在拖拉機廠車間里站定,任由工人們圍過來。有人遞上剛擰開的水壺,有人塞來一塊還熱著的麥餅,這些細碎的舉動比任何儀式都讓她覺得踏實。
她接過水壺抿了一口,溫溫的水滑過喉嚨,帶著淡淡的麥香——這是虞國特有的井水味道,和玄中城的泉水截然不同。
“大家不用圍著我,該干活的還得干活。”朱昭熙笑著把麥餅掰成小塊,分給身邊的年輕工人,“我這次回來不是來視察的,就是回家了,到處走走看看,看看我們勞動人民的建設成果。”
人群里的張師傅是車間里的老工人,八年前朱昭熙離開虞國時,他還是個剛進工廠的學徒。
如今他已經能獨立操作三台機器,听到這話便接茬“昭熙同志,您這話可不對。您回來,我們心里踏實。前陣子听人說您要從勞動國際離任,我們還擔心呢,怕以後沒人替咱們工人說話。”
這話一出,車間里的熱鬧勁兒淡了些。幾個工人互相看了看,眼神里藏著擔憂。朱昭熙心里清楚,他們怕的不只是她離任,更怕那些盯著互助計劃的勢力趁機反撲,把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權益又收回去。
她沒急著解釋,而是走到一台剛組裝好的小型拖拉機旁,伸手摸了摸外殼“這機器看著結實,故障率怎麼樣?”
負責質檢的小王趕緊上前“您放心,我們每台都試運轉三個小時才出廠。不過有個問題——最近給蜀國農機廠供貨,他們反饋說山地里用著費勁,有時候離合器會卡住。我們正想改改設計,就是沒找到合適的工程師。”
“這事我記著。”朱昭熙點頭,“勞動國際那邊有幾個從越國過來的老技師,擅長農機改造,我回頭讓他們聯系你們。不過你們自己也得培養人,不能總靠外面支援。”
正說著,車間門口傳來腳步聲,李怡領著一個穿藍布褂子的年輕人進來“昭熙同志,這是集體農莊的小陳,他說有急事找您。”
小陳手里攥著個布包,額頭上全是汗,見到朱昭熙就趕緊遞過包“昭熙同志,這是咱們農莊種的新麥種,您看看。今年咱們試種了兩畝,比老品種產量高,就是抗倒伏不行,上個月刮大風,倒了一半。您能不能幫著想想辦法?”
朱昭熙接過布包,打開看了看里面的麥粒——顆粒飽滿,顏色金黃,確實是好種子。她捏起一粒放在嘴里嚼了嚼,口感勁道“這麥種是從哪來的?”
“是從樂洲換來的。”小陳擦了把汗,“樂洲那邊說這是他們最好的品種,可到咱們這兒就不行了。合作社的老人們都急壞了,要是明年還這樣,就白忙活了。”
“不是種子不好,是水土不一樣。”朱昭熙把麥種放回布包,“樂洲地勢平,咱們熙洲多丘陵,風大。得給麥種做馴化,先在小地塊里試種,慢慢適應咱們這兒的氣候。我記得農學院有個姓趙的教授,專門研究作物馴化,我下午帶你們去找他。”
喜歡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