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其城會議的第六天,討論進入尾聲。各國代表的發言逐漸聚焦于如何將分散的共識轉化為可持續的協作機制。
此前的爭論已厘清核心分歧︰有人擔憂組織會淪為虞國的\"傳聲筒\",有人主張應立刻制定統一的革命綱領,也有人堅持現階段只需解決技術與經驗的共享問題。這些意見在朱昭熙的總結發言中得到了系統性回應。
\"同志們的討論讓我們看清了兩個基本事實︰一是各國無產階級的處境雖有差異,但追求公平與解放的目標完全一致;二是脫離實際的空想主義和急于求成的冒進心態,都會損害我們的共同事業。\"
朱昭熙站在發言席前,面前的桌子上放著朱昭熙親自制作的一份簡化的統計表格,上面標注著各國代表提出的所有具體建議。
\"所有意見最終都指向三個核心訴求︰平等的協作關系、務實的合作內容、明確的行為底線。基于此,我提議將我們的共識凝練為三條原則。\"
第一條原則,是關于組織定位。朱昭熙看著在場的所有人,眼中只有坦然,\"所有無產階級政黨和組織,不論規模大小、歷史長短,地位一律平等。虞國勞動黨絕不搞特殊化,也不接受任何形式的"中心"定位。\"
她特別提到夏國代表之前的發言︰\"有人擔心"國際"會成為某個國家的工具,這種警惕是必要的。在未來的協作中,每個參與方都擁有同等的提案權和表決權,重大決策需經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同意方可通過。
虞國勞動黨將帶頭遵守這一規則,虞國會像其他國家一樣提交申請,接受集體評議,絕不會以"先行者"自居而要求特權。\"
這番話讓會場後排的幾名代表點頭認可。此前他們最擔心的,正是虞國憑借實力主導組織走向,此刻明確的\"去中心\"表態,消解了多數人的疑慮。
第二條原則,則是關于合作方式。朱昭熙轉向具體操作層面︰\"合作必須基于自願與互利,聚焦具體事務,技術共享、經驗交流、跨區域勞動協作,暫時無法達成共識的問題,允許保留分歧。\"
她列舉了代表們提及最多的合作方向︰韓國提出的紡織技術標準化、代國倡議的農業育種交流、楚吳國關注的鐵礦開采安全規範,這些都被納入首批合作清單。
\"這些事務不涉及意識形態爭論,只關乎勞動者的實際利益。比如韓國的細紗工藝改良,能讓各國紡織工人減少三成工作量,這樣的合作無需猶豫。\"
對于暫時無法統一的問題,如\"是否應在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地下黨組織\",朱昭熙明確表示︰\"允許各國根據國情自主決定,國際組織不做強制要求。保留分歧不是妥協,而是為了在能達成共識的領域更快推進。\"
第三條原則,也是這次討論的主要問題,關于政黨純潔性。朱昭熙強調︰\"純潔性的標準可以多樣化,但核心底線必須一致︰黨員不得利用身份謀取私利,不得脫離勞動實踐,不得違背階級利益。\"
她解釋道︰\"虞國清理"投機分子"時,重點查的是"多佔口糧""為親屬謀職";韓國同志關注的是"管理層與工人工資差距過大";代國在意的是"黨員脫離田間勞動"——這些具體標準可以不同,但底線不能松動。\"
三條原則獲得全場一致通過。當掌聲平息,商國代表武亦無起身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既然這次大會已經讓全世界的無產階級組織形成了一定的共識,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建立一個常設組織來推動落實。\"
這個提議立刻得到響應,各國代表紛紛附議,\"勞動黨國際\"的名稱很快被確定下來。
關于組織職能,經過幾輪表決,最終明確為四項︰
協調跨國合作項目,如技術共享平台的搭建、跨區域糧食調配的餃接;
制定黨員行為參考標準,匯總各國的實踐經驗形成案例集,供各黨參考;
組織理論學習與經驗交流,每年召開一次行業專題會議,每三年舉行一次全體代表大會;
仲裁無產階級組織間的糾紛,由各方推選的11名代表組成仲裁委員會,按少數服從多數原則裁決。
領導機構的選舉可謂是相當順利。朱昭熙因在社會主義實踐中的探索與威望,被全票推選為第一任總書記。
韓國勞動黨宣傳部長商銘以其在理論宣傳與基層組織方面的經驗,當選常務副書記。兩人將在不其城設立常設機構,工作人員從各國代表中選拔,任期兩年,可連選連任一次。
最後一天的議程在《國際歌》的旋律中達到高潮。這首朱昭熙記憶深處的歌曲,經她逐句翻譯、教唱,此刻第一次在這個世界響起。
\"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的歌詞,通過不同口音的合唱,傳遞出超越國界的共鳴。代表們緊握拳頭,眼中閃爍著對未來的堅定信念。
這不是那些機會主義者敷衍的儀式性的表演,而是一群堅定的無產階級者對舊勢力宣戰的誓言,是對社會主義理想的集體宣誓。
會議結束時的合影打破了傳統的等級慣例。沒有按國家或職務排列,而是按行業站成六排︰前排是工人代表,中間是農民代表,後排是職員與知識分子代表。
朱昭熙站在紡織工人隊列中,穿著與周圍女工同樣的藍色工裝。鏡頭定格時,所有人的笑容都帶著勞動後的質樸與坦然。
散會當天,各國代表帶著兩份文件離開不其城︰《勞動黨國際章程》和《不其城共識》。章程詳細規定了組織的運作機制,包括代表產生辦法、表決程序、經費來源主要來自各國勞動黨按黨員人數繳納的會費,每人每年一個工時的價值)。
共識則記錄了各國在技術共享、工資分配、黨員考核等17個具體領域的一致意見。
更重要的是,他們帶回了一個新的聯絡地址,不其城勞動黨國際秘書處。這個設在工人文化宮側樓的辦公室,只有三間房、五名工作人員,卻在未來幾十年里成為各國無產階級互通聲氣的樞紐。
商銘帶領團隊整理的會議記錄,用最樸素的語言記錄著每個提案的討論過程,沒有修飾,只有事實,就像這座城市里日夜運轉的機器,沉默卻高效。
送別最後一批代表時,不其城的海風正卷起碼頭的塵土。朱昭熙望著遠去的船帆,商銘拿著剛統計好的首批合作項目清單走過來︰\"韓國的紡織技術交流會、代國的育種站合作、楚吳國的鐵礦安全培訓,這三項已經確定了時間和負責人。\"
朱昭熙接過清單,上面的字跡密密麻麻,卻條理清晰。她知道,勞動國際的成立沒有改變聯邦的政治版圖,明國的工廠仍在運轉,寧國的商船依舊遠航,越國的議會還在爭論。
但無形之中,一張聯結各國無產階級的網絡已經織就︰節點是不其城的辦公室,網線是代表們帶回的共識與信任,而根基,則是千萬勞動者正在田間、車間、碼頭進行的生產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