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玄中城的各處都在吵吵嚷嚷商量著武洲那片新的被打下來的大陸的利用的時候,寧國皇帝朱奠培的車駕已在暮色中駛入城門。
作為六大強國里疆域相對狹小的一方,寧國長期困守呂宋群島,雖憑科技的優勢躋身強國之列,卻始終受限于地理屏障。
當朱雲瑗的密信送達朱奠培的手中的時候,朱奠培頓時如同吵到了知己,大明聯邦的很多國家都蝸居在南洋當中,就算是寧國這個大國想要發展壯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跳出條條框框,下定大決心,以大氣魄來舉國搬遷,這毫無疑問是個好辦法。
抵達玄中城次日,朱奠培未作休整,便徑直前往朱雲瑗的行館。行館內陳設簡約,二人分坐案幾兩側,侍從奉上清茶後便退至門外。兩人一陣寒暄過後,話題終于來到了朱雲瑗密信當中所說的話題。
“雲瑗你的提議,確實讓我很心動,畢竟現在的情況,大家都算是心知肚明,你夾在這里面確實有些難做,跳出藩籬也是個好想法,對于我也好,對于寧國也好,都算是一個新的發展契機,當然了,這其中的細節還需要我們兩個國家細細謀劃才是。”
朱雲瑗也是贊同的點了點頭“這是當然,我相信我們的這個提議算是一個互利共贏的局面,夏國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以及我母親和姐姐的支持,也算是發展的不錯,擁有倭國列島及太平洋諸島。
通過收取太平洋上的航船的補給費用和物資開采也能活的很好,但始終有著發展上限,可是如果咱們夏國和寧國合作,那麼咱們兩個國家的發展上限都可以提升,寧國的大國地位也會更加穩固。
但是如果夏國需要舉國西遷,需要帶走的東西可不少,我夏國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也有了一定的規模,百萬青壯與技術工匠。這些人口與資金,那可都是夏國立足武洲的根基。”
她頓了頓,目光落在朱奠培臉上,“夏國需要付出的東西可要比寧國多得多,所以還需要您多多幫助才是,總不能讓夏國這次交易真的損了元氣才是。”
朱奠培當然明白朱雲瑗的心思,寧國在呂宋的經營已投入數十年心血,他也不是,沒有在對武洲戰爭結束之後打算舉國搬遷,可舉國搬遷,在朱奠培的心里無異于自毀根基,這也是他始終未敢效仿初代寧王朱權的關鍵。
而夏國願意以現有地盤換取武洲封地,是寧國土坯現在的發展限制的最好的解決辦法,他也很眼饞原倭國的土地,這不輸于現在寧國的土地面積如果發展好了,那等于寧國的綜合國力是現在的兩倍。
“武洲現在的土地,我們寧國和虞國他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勢力劃分的打算。”朱奠培取出一卷標有紅線的地圖,“寧國的土地主要是分在了西武洲這片。”說著朱奠培把初步的勢力範圍劃分指了出來。
朱雲瑗的目光在地圖上逡巡。英倫三島是她的底線,她相信以倭國四島換取英倫三島是完全可行的,可太平洋的那些島嶼不能白送給寧國,這些島嶼不僅僅是土地面積的價值,還有這戰略位置的價值,這些價值都要折成土地和寧國交換的。
經過初步的商議,從布魯塞爾到波恩再到漢堡一線都劃歸給夏國,這意味著夏國若能掌控此地,將直接插入西歐平原腹地,讓夏國不僅僅只是一個島國,而是一個有大陸有海島的海洋國家。
這麼好的戰略價值的土地,自然不是沒有其他條件,說著朱奠培提出了自己的目的“其一,夏國在南武洲的分封配額,需要盡數轉予寧國。六大強國雖然將南武洲劃予中小藩國,但實際管控仍然需要駐軍與資源投入。
寧國需要接收夏國的土地配額,在伊比利亞與亞平寧建立前哨。”他語氣沉穩,“其二,與大國、小國溝通的利益置換成本,由寧國承擔。但夏國需在聯邦會議上,就寧國在太平洋的航運權問題表態支持。”
這是筆劃算的交易。朱雲瑗心中盤算︰夏國如果遷到武洲,那麼最好是土地都能連成一片,南武洲的土地配額作為交換並不算什麼。至于航運權,夏國西遷後,太平洋島嶼的控制權本就需移交,順水推舟便能換取實在利益。
“寧國能確保交易達成?”朱雲瑗追問。她清楚,六大強國對武洲封地的分配早已暗箱操作,夏國作為中小藩國,若想染指西武洲核心區,必遭明國、揚國等勢力的阻撓。
“虞國陛下與雲瑗陛下的親緣,便是最大的籌碼。”朱奠培微微一笑,“何況,寧國可與虞國達成協議——夏國西遷後,太平洋島嶼轉交寧國,既能制衡洪州共和國、揚國以及越國,也能能為各國在太平洋提供更好的保障。
這樣我們這些國家不還是處于一個戰略平衡的狀態,大家未必會那麼在意你們夏國遷移和寧國的擴張。”他頓了頓,補充道,“至于明國與揚國,寧國可在技術共享上做出讓步,換取他們對夏國封地的默認。”
接下來的兩個時辰,二人就土地交割的具體邊界、人口遷移的時間節點、技術資源的交接清單等細節展開磋商。朱雲瑗堅持要將漢堡納入封地範圍,以控制易北河入海口;朱奠培則要求夏國在西遷後,需向寧國開放所有港口設施。最終,雙方達成初步意向︰
寧國將英倫三島、布魯塞爾波恩漢堡一線的西武洲封地劃予夏國,總面積約80萬平方公里;夏國將太平洋島嶼含倭國列島)及南武洲分封配額轉予寧國。
夏國西遷時,需帶走至少280萬青壯人口及相應技術工匠,寧國為其提供部分運輸船只與安置資金。
夏國在聯邦會議上支持寧國的航運權主張;寧國負責協調六大強國,確保夏國封地的合法性,並承擔與中小藩國談判的利益支出。
協議草簽後,朱奠培與朱雲瑗分別開始行動。朱奠培連夜拜訪虞國駐玄中城的代表,以“制衡明國、拓展商路”為由,闡述夏寧密約的利好;朱雲瑗則前去會見中小藩國皇帝,以寧國的技術交換為籌碼,換取他們對夏國西遷的默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