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

第177章 閑人于謙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比格多動 本章︰第177章 閑人于謙

    自朱昭熙就藩之後,于謙便知道,自己的命運也就此發生了變化。他雖未言明,但心中早有數。

    那日朝堂之上,朝廷發出的一紙詔令,讓朱昭熙就藩虞國,朱昭熙在北方培養的文武百官多有送別,或悲或喜,或敬或懼,惟有他,于謙,未受召同行,亦未有任命他職于虞國,便知這位曾重用他的藩王已然棄他如敝屣。

    這並非意氣之爭,也不是私怨。他明白,在朱昭熙最初主導東北五省大開發和北方改革之時,自己是被寄予厚望的。

    否則,當年怎會從朱高熾的手里,單單點他于謙赴虞府任長史?怎會一開始就讓他這個翰林院修編委以重任,讓他和亦失哈還有朱榮一起主持東北五省的開發?怎會容忍他一個布衣出身的翰林郎,驟然登上高位成為東北五省總按察使?

    可惜,正因為這份倚重,于謙才走上了與朱昭熙漸行漸遠的道路。他自小讀聖賢書,心懷天下,始終認為國家之本在于法度、在于制度、在于皇權之不可動搖。

    他信奉祖宗成法,奉行忠君愛國,以為削藩、強干、集權是才是人間正道。而藩王的存在,從他心底而言,本就帶著天然的不安,就算他的恩主虞王朱昭熙,在他看來也是一個不穩定因素,甚至是比其他藩王更加不穩定的因素。

    所以,在北直隸掌政期間,他屢屢上書,希望朱昭熙為首的藩王們裁撤親衛,將軍權交予兵部;又主張由中央財政統一征稅,廢除地方自理;甚至連虞王府的官員任免,他也建議納入朝廷品秩體系。

    這些奏章他寫得懇切坦白,無一字私意,但他從未真正考慮過朱昭熙的處境。一個藩王,雖受皇恩,卻也處處掣肘,更何況朱昭熙還有那麼一個隨時想她死的老爹呢。

    朱高熾在世時尚能護他周全,可一旦出海就藩,身邊若無親兵可調、財政可掌,完全靠中央的支持,朱昭熙這些藩王如何自保?如何在海外立國?如何與那虎視眈眈的江南世族周旋?只要中央的那些官員動動手指,他們這些藩王的努力就會功虧一簣。

    這本不是什麼高深的道理。于謙不是不懂,他只是不願承認。在他眼中,國家才是大義,個人與家族的利益,哪怕是恩主的生死,若與社稷對立,也只能放棄。他以為自己是在輔佐明君,卻不知自己早已越過了那條君臣之間的界限,皇帝也是有親情的。

    朱昭熙沒有指責他,也沒有責罰他,只是悄然遠去,把他扔在一邊,再無言語。這比任何責備都更令人心冷。

    本以為自己留下後,仍能在朝中有所作為。畢竟,他于謙不是無名小卒,也不是依附權貴的小人。他在東北五省在北直隸政績斐然,數年間整頓稅賦,修治水利,平定盜亂,巡按各省,官聲素著。

    但這只是他的想法,別人並不這麼看。朱昭熙既已就藩,留在明國的于謙,便成了人人疑忌的“後手”。

    有說他是朱昭熙安插在朝中的臥底,也有言他背主忘恩、攀附皇權。文官們排擠他,武官們防他,連原先的故舊也漸漸疏遠。更有甚者,將他貶謫為“政客小人”,當面不言,背後毀之。

    朱瞻基謀反之後,這一切更是迅速惡化。他目睹諸王被戮,皇帝被殺,朝廷更換如走馬燈,而自己一紙任命,從北直隸布政使驟降為浙江學政,繼而更是只剩一縣之地可堪棲身。

    他曾想上書辯解,可紙未出,便有人提醒︰“如今世道未定,于公若非虞王舊部,誰會留你性命?”

    這一句才是點破他所有幻夢之語。他不是不忠之臣,也不是奸猾之輩,他只是——不被信任罷了,成了雙方都會拉攏,但雙方都不會信任的人罷了。

    初到錢塘時,他還抱著一絲希望。這里是江南重鎮,文風鼎盛,人才輩出,若能教育士子,傳播綱常,或許仍有余地施展理想。

    然而現實卻遠比想象更為殘酷。朝廷對江南早已力不從心,藩王們封閉港口、世家大族控制糧道,海商則轉投南洋、琉球、北熙洲,江南日漸蕭條,百姓四處流徙,讀書人連溫飽都難以保障。

    他巡視錢塘的書院,看著斷壁殘垣、荒草叢生的講堂,听著學生抱怨“讀書無用,功名難求”,心中只覺得說不出的沉悶。

    當年他以為,士子只要努力讀書,自有報國之門;百姓只要耕種納稅,便有平安之福。如今看來,一紙聖旨、一次征兵乃至一個念頭,便能將萬千生靈推入苦海,而自己所謂的忠誠與理想,不過是枉然。

    夜深無事,他獨自坐于書案之後,翻閱舊日奏章,讀到自己曾在北直隸上書建議“裁軍以順中央之威,減賦以均四方之利”時,不由苦笑。

    他曾真心相信這些文字能改變國家,卻未曾想,這些話語落到別人眼里,不過是“藩王的叛臣”,是“皇帝的兩面人”。

    有人問他,為何不去投奔朱昭熙?當年若隨虞王東渡,如今未必不能為一國之相。

    他笑了笑,不答。他知道自己不會那樣做。不是因為自尊,而是因為他真的相信,自己是為了“中興大明”而存在。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他不恨朱昭熙,亦不恨朱瞻基,他甚至可以理解所有人的決定。只是,這份理解,並不能讓他重新被接受。

    現在,他是個閑人,一個四十歲就被歷史遺忘的舊臣,一個被時代拋棄的忠臣。他偶爾在學堂講授《春秋》,仍有人來听,但更多的是困倦與質疑。

    他也曾試圖向杭州布政使上奏修繕水利、恢復漕運,但始終石沉大海。他成了一個透明的人,既不屬于虞王,也不屬于朝廷。他心中那座大明,早已在這場藩王與中央的拉鋸中,逐漸崩塌。

    他不再寫奏章,也不再參與議事。他每天讀書、批改學生卷子、巡視學舍,在江南潮濕的風中踱步。他已經習慣了被人遺忘,也開始學會與寂寞為伴。

    但有時夜里,他仍會夢見當年和朱昭熙他們在五軍都督府的日子,那些熟悉的兵丁、百姓、吏員,還有當年在朝堂之上慷慨陳詞的自己。

    他夢見朱昭熙穿著皇帝的冕服立于金殿之上,失望的望著自己說︰“你只相信朝廷,卻從未相信我。現在朕成了朝廷,你服也不服?”

    夢醒之後,他會獨坐窗前很久,看著夜色如墨,無言以對。

    這世界或許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忠奸分明。他不過是一個抱著理想,卻不得其門而入的士人。他想忠君,卻無君可信;他想救世,卻無世可救。

    但他依然寫講義,依然教書育人。他仍然相信,只要這片土地上還有孩子願意讀書,他的理想就沒有徹底死去。就算他已經是個閑人,也終究是一個讀書人。

    喜歡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請大家收藏︰()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方便以後閱讀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第177章 閑人于謙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第177章 閑人于謙並對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