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藩的日子日益臨近,朱昭熙的內心愈發不平靜,各種念頭如潮水般在她腦海中翻涌。
自出生起,她已在大明度過了十三個年頭。這十三年,她見證了大明的輝煌,也深切體會到這個時代的諸多不足。
在大明的這些年,朱昭熙始終有一種游離之感。這個時代的許多觀念、制度,都與她所期望的相去甚遠。封建禮教的束縛、封建勢力的強大,都讓她感到不滿。
然而,她畢竟是在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她見過大明的百姓在盛世中的安居樂業,也見過他們在困境中的艱難求生。
她對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有著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感。她真心希望大明的老百姓都能過上富足安穩的生活,希望東方能夠在世界上一直保持領先的地位。
從小到大,朱昭熙目睹了永樂盛世的繁榮昌盛,那時大明國力強盛,疆域拓展,文化繁榮;又經歷了洪熙盛世的平穩發展,社會安定,經濟持續進步。
她也積極參與到大明的發展進程中,助力大明走出海外,開展貿易與交流,讓大明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但她心中清楚,如今的繁榮並非永恆。
政策的延續性始終是個問題。她參與推動的那些讓大明強大的政策,能持續多久呢?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她
自己心中有著窺伺神器的打算,她要實現自己更多的抱負。可是,要實現這個目標,還需等待多久呢?即便真的有一天成為皇帝,她又能否比現在做得更好,帶領大明走向更輝煌的未來呢?
她不要做武則天那樣的人,而是想要政策的延續。未來會不會出現一個敗家子,將這個輝煌的王朝帶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她這些年努力建立的基礎科學和基礎工業,凝聚了無數的心血和努力。這些新興的事物,在大明這個封建勢力依然強大的環境中,能否真正落地生根,茁壯成長呢?
一旦她離開大明前往就藩之地,這些她視為希望的事業,會不會因為失去她的支持和保護而走向覆滅呢?
那些受到她影響的大匠們,他們掌握著先進的技藝和知識;還有那些被她新思想啟迪的讀書人,他們有著改變世界的理想和勇氣。
但在封建勢力的陰影下,他們會不會在她離開後遭到清洗呢?朱昭熙培養的這些人,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去與強大的封建勢力抗衡,並且不落下風嗎?
這些問題不斷在她腦海中盤旋,讓她陷入了深深的糾結。她想到,是不是在就藩的時候,把這些自己精心培養的人才都帶到東虞去呢?
東虞雖然是她的藩地,但相對大明來說,更加偏遠和陌生。把這些人帶去,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他們,讓他們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中繼續發展。
然而,她又擔心,如果帶走了這些人,自己在大明推行的那些舉措就會失去有力的支撐。自己這些年在大明所做的一切努力,包括對基礎科學和工業的推動,對新思想的傳播,會不會因為這些關鍵人才的離開而前功盡棄呢?自己的努力豈不是白費了?
因為蔣謙的離開,朱昭熙失去了一個可以深入探討這些問題的人。她只能獨自面對這些艱難的抉擇,在心中無數次地權衡利弊,反復思考每一個可能的結果。
經過長時間的痛苦思索和無數次的內心掙扎,朱昭熙最終做出了決定。她決定帶走一部分優秀的工匠和優秀的讀書人。這些人是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
而她自己,在就藩東虞後,處理完藩地的政務,就將全身心投入到科技研發中,努力攀登科技樹。她的目標是,即便不能一下子實現像蒸汽機這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技突破,也要把科技水平提升到17世紀的程度。
但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東虞這個地方,礦產資源極度匱乏。總不可能用金銀這樣的貴金屬來制作農具和工業產品吧,這不僅成本高昂的問題,而是金銀質地太軟,根本不適合成為大規模工農業發展的工具。所以,她必須尋找其他的資源和方法來發展工業。
在眾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中,船只的問題尤為迫切。當前的船只航行速度太慢,嚴重制約了與外界的交流和貿易。想要更好地與外界溝通,必須對船只進行改進。而且,僅僅改進船只的速度還不夠,還必須研發更先進的定位方式,讓海上航線更加安全可靠。
朱昭熙在歷史書中了解到,有一種名叫飛剪船的高速風帆船只,還有一種名叫六分儀的新的航海定位儀器。但這些東西具體的制作方法,她卻一無所知。她只能到時候在藩地集中這個時代所有人的智慧來進行研發。
在她離開大明之前,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等著她去完成,那就是確定本初子午線,劃分經緯度和時區。
這些年,大明處于大航海時代,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有了很大的進步。很多人開始猜測腳下的大地是圓的,也知道了有一條分界線,從這條分界線開始,南北的氣候截然不同。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準確劃分經緯度和時區,對于大航海時代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可以讓航海家們在茫茫大海中更準確地確定自己的位置,減少航行的風險,促進貿易和交流的發展。
其實,對于經度的劃定,朱昭熙早在多年前就開始做準備了。還在北京的時候,她就要求工匠們制作準確的計時工具,並且特別強調這些計時工具要不受大海顛簸的影響。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工匠們制作出的航海鐘雖然還不夠精確,但用來大致劃分經度已經可以滿足需求了。要實現更加精確的劃分,還需要技術上的進一步突破。
朱昭熙組織了一批對地理、天文和航海有研究的人,共同參與到確定本初子午線和劃分經緯度、時區的工作中。他們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包括以往航海家的記錄、天文觀測的數據等等。他們日夜研究,反復討論,不斷嘗試不同的方法和計算方式。
經過多次的嘗試和修正,他們最終確定以大明北京紫禁城中軸線為本初子午線。接著,根據本初子午線,他們開始劃分經度和緯度。這是一項復雜而精細的工作,需要考慮到地球的形狀、地理位置等多種因素。他們使用各種測量工具和計算方法,力求做到準確無誤。
在劃分時區的時候,他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不同地區的時間差異如何協調,如何確保時區的劃分符合實際需求,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朱昭熙和她的團隊不斷調整和完善方案,最終在就藩的聖旨下達之前確定了一套相對合理的時區和經緯度劃分方法。
喜歡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請大家收藏︰()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