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二年的秋天,大明的北方邊境戰雲密布,太子朱瞻基奉皇帝之命,率三十萬大軍發動北征。一時間,整個大明王朝的軍事資源調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緊張狀態,仿佛一台巨大的戰爭機器開始高速運轉,每一個零部件都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對于北方而言,這場戰爭無疑是一場巨大的危機,戰火隨時可能吞噬無數的生命和家園。然而,朱昭熙卻在這危險之中敏銳地捕捉到了一絲機遇。戰爭往往是科技發展的強大催化劑,能夠極大地推動技術的進步和創新。
朱瞻基此次從三大營帶出的五萬士卒,憑借著三大營的精良裝備體系,盔甲武器自然不會短缺。
可是,那些衛所兵和邊軍的情況卻不同。多年來,衛所兵的武器大多是代代相傳,歷經一場場戰斗,早已損耗嚴重,很多武器在質量和數量上都遠遠不能滿足戰爭的需求。
此前,北方的各大鐵廠由于各種限制,尤其是在和平時期對武器生產的嚴格管控,根本無法大規模生產盔甲武器。
但如今,戰爭的到來卻是北方鐵廠的一次發展機會,朱昭熙早已在官營鐵廠里廢除了匠戶制度,而是用代役法來管理匠戶,用那些需要征闢的匠戶所交的錢來就近招募工匠,所以北方的鐵廠雖然發展平穩,但是因為訂單的原因,發展相對有限。
而這一次的戰爭無疑是為鐵廠帶來了生產武器的機會。
她不敢有絲毫耽擱,迅速將自己的想法整理成詳細的文書,快馬加鞭地送到了遠在南京的朱高熾的案頭。
她在文書中建議,擴大鞍山鐵廠和遵化鐵廠的產能,大批量為北征士兵提供武器裝備,以滿足戰爭的迫切需求,對于需要就近給周圍衛所提供武器的兩個鐵廠擴大產能的請求,朱高熾自然不會不同意。
早在洪熙元年,朱昭熙便已經在北京的實驗性鐵廠中展開了一系列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技術探索和管理改革。她也知道不能盲目地照搬後世的先進技術,而必須緊密結合當下大明的實際情況,一步一個腳印地推動鋼鐵業的變革。
在北京實驗性鐵廠的簡陋工坊里,朱昭熙就經常親自與鐵匠們和制瓷匠人交流合作。幫著這些匠人們總結經驗和想法,鼓勵他們大膽嘗試對傳統的煉鐵工藝進行改進。
那時,大明主要依靠木炭煉鐵,然而木炭的產量有限,而且大規模燒制木炭對森林資源造成了巨大的消耗,這不僅不利于可持續發展,也限制了鋼鐵產業的進一步擴張。
在朱昭熙的建議和提示下,工匠不斷嘗試改進煤炭的質量,從而讓煤炭來替代木炭。無數個日夜,鐵廠內爐火熊熊,匠人們在高溫和濃煙中不斷試驗和調整。
他們嘗試了不同的煤炭種類、配比和燒制方法,在不懈的努力下,他們成功的利用現有的技術對煤炭進行改進,用水來洗煤炭,從而減少煤炭當中的硫的含量,從而使得煤炭能夠替代木炭煉鐵。
與此同時,匠人們還借鑒了制瓷工藝中對爐窯的精細控制經驗,經過反復的嘗試和改進,發明了簡易的土高爐。
這種土高爐雖然與後世先進的高爐相比顯得十分簡陋,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卻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它能夠更有效地利用熱量,大大提高了煉鐵的效率和質量,使得鐵的品質得到了顯著提升。
隨著技術上的重大突破,朱昭熙繼續在管理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她在北京的實驗性鐵廠建立了一套嚴格而細致的生產管理制度。明確了每個工匠的職責和分工,從原料的采購、冶煉的操作到成品的檢驗,每一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確保生產過程的規範化和標準化。
同時,她還注重對工匠的培訓和激勵。她定期組織工匠們進行技術培訓,邀請經驗豐富的師傅傳授技藝,分享心得。對于那些在生產中表現出色的工匠,她給予豐厚的獎勵和榮譽,極大地提高了工匠們的工作積極性和技能水平。
到了夏天,北京實驗性鐵廠的技術創新和管理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鐵的產量大幅提升,質量也得到了明顯改善。
朱昭熙這才有了對鋼鐵行業改革的底氣。她挑選了一批之前參與到北京鐵廠改革中的工匠和太監,派他們前往鞍山鐵廠和遵化鐵廠,成為兩個鐵廠的管理人員,主持兩地的改革。
這些人們一到達鞍山鐵廠和遵化鐵廠,便迅速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為了在朱昭熙的面前有一個好的印象,他們也是拼了,=深入到鐵廠的各個角落,與當地的工匠們密切合作,傳授新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鞍山鐵廠和遵化鐵廠此前已經為東北五省的大開發提供了大量的農具。然而,由于鋼鐵的嚴格管制,朱昭熙想要進一步擴大這兩個鐵廠產能的想法一直未能實現。
當秋天朱瞻基發動北征的消息傳來時,朱昭熙敏銳地意識到,這正是鞍山鐵廠和遵化鐵廠繼續發展的絕佳契機。她立刻組織鐵廠的工匠們加班加點,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武器裝備的生產中。
為此她更是加強了兩個鐵廠的制度管理,親自設計標準化模具。每個模具刻有編號,對應不同的部件尺寸。這種方法讓生產效率提升了一倍,同時確保了零件的互換性。她還在鐵廠推行 "計件工資" 制度,工匠們每多生產一件合格產品,就能獲得額外的工分獎勵。
冬天,朱瞻基率軍回師的日子終于到來。朱昭熙也在忙碌中對北征期間鞍山鐵廠的生產情況進行了詳細的統計。統計結果也是讓朱昭熙感到非常欣慰。
僅僅三個月的時間,鞍山鐵廠和遵化鐵廠一共為軍隊提供了長槍 28.7 萬支,鎖子甲 8.6 萬副,箭鏃 43.5 萬支,這些裝備的損耗率比傳統兵器降低了 40,尤其是鎖子甲,在克魯倫河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朱瞻基此次北征,四路大軍共計60萬人,然而損失還不到半成,而這半成的損失大多是由于傷病等非戰斗因素造成的。可以說,鞍山鐵廠和遵化鐵廠生產的這些裝備功不可沒。
喜歡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請大家收藏︰()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