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老家伙真是太倔了!”
“都到這份上了,還硬撐什麼?”
“好處都給你說得一清二楚了,難道就為了那點面子就要硬抗到底?”
“這簡直無法理解!”
“真是的,就不該跟這老家伙�@掄餉炊啵 娣橙耍 br />
盡管胡大老爺心中諸多不滿,但既然已經聊到這個份上,總不能半途而廢。
望著眉頭緊鎖、面色陰沉的朱元璋,胡大老爺決定采取更直接的方式。
“陛下,咱就不拐彎抹角了!”
“我就問,大堆的黃金白銀,還有肥沃的良田,你動心不動心?”
老朱這回沒再繼續沉默,老老實實地點了點頭。
“這些,我確實想要!”
胡大老爺心領神會,一拍手,興奮地說︰
“那你按我說的做,我保證你能財源滾滾,還能擁有眾多良田,如何?”
“想要銀子良田?容易!”
“我都能幫你實現!”
其實說到此刻,朱元璋已不再懷疑胡大老爺的用意。
因為胡大老爺說得太清楚了。
至少是把自己的打算、做法說得一清二楚。
就是希望大明大力發展,迅猛前進。
而與大明緊密相連的胡大老爺,就能在家坐享其成,品味大明日益強盛的甜美果實。
就是這個打算。
雖然手段狡猾。
但……朱元璋卻踏實了。
“呃,惟庸啊,你給咱講講吧。”
“你也清楚,咱在這些新事物上,確實沒你那些想法和見識!”
朱元璋難得地服了軟,這讓胡大老爺恨不得立刻高聲歡呼。
這種感覺,實在太好了。
總算是擺脫了之前的郁悶。
然而,胡大老爺並未太過張揚。
因為他深知,老朱這人,固執得像頭驢。
他就是認準了自己的那點認知,根本不願改變。
現今機會難得,需迅速扭轉認知。
一旦錯過,再難復尋。
念及此,胡大老爺稍作思考,決定從朱元璋最熱衷的財事著手。
“陛下,咱們深入談談吧!”
“您看,這里是應天城、金陵,不遠處便是松江、姑甦,直至南邊的閩越,沿海一帶。”
“這些地方,天然良港眾多,陛下深知吧?”
胡大老爺不再空談,徑直取過朱元璋案上的紙筆,開始勾畫。
朱元璋對大明疆域了如指掌,一眼便明。
“知曉,繼續說。”
胡大老爺在圖上的幾個要點重重圈出,鄭重道︰
“海上航行者,皆為大船。”
“大船方能抵御遠洋風浪,承載重物。”
“因此,這些港口乃陛下需關注之重地。”
“未來貿易,必聚于此。”
“以松江為例,既臨海外,又倚長江。”
“此地天然接納長江順流之內陸物產。”
胡大老爺在松江標記旁輕描一線,意指長江。
朱元璋知曉,此乃長江之象征。
“內陸物產皆經長江匯聚松江。”
“松江物產之豐,不言而喻?”
朱元璋皺眉,點頭認可。
他雖看懂了這些內容,卻仍不明白其中的益處所在。
胡大老爺並不在意朱元璋此刻是否理解。
他的目的,是將這些知識——諸如海上馬車夫荷蘭與日不落帝國昔日崛起時的作為,傳授給大明,為其補上這一課。
“在松江集結後,大明面臨兩個抉擇。”
“其一,大明自建船隊,含商船與戰船,組隊遠航。”
“初期不必遠航過深,可從世界地圖上鄰近的小國著手。”
“在大明尋常之物,于彼處則為未見之珍稀,能賣出高價。”
“十倍、百倍之利,足以讓陛下船隊每趟滿載而歸。”
“歸來時,不僅帶回金銀,更有異國奇珍異寶與香料。”
“大明富商本就鐘愛此類,我們從海外帶回,即便加價數倍售予他們,他們亦覺劃算!”
“這一進一出,單是差價,便足以讓大明財源廣進!”
“陛下以為如何?”
朱元璋聞胡大老爺此言,呼吸都變得急促。
非憤怒,亦非不信,而是深信不疑,故而激動。
胡大老爺所言,實在誘人。
見朱元璋激動得眼紅,胡大老爺心中暗喜。
‘就知道你這老家伙愛財!’
然而,這僅是忽悠的開始。
“上述僅為一方面,尚有另一面。”
“簡而言之,應開放海貿,非但不禁,反要激勵各地富商聯手組建船隊出海謀利!”
朱元璋聞此,情緒高漲。
“為何?”
“為何要讓他們獲取此利?”
胡大老爺笑著擺手。
“陛下此言差矣!此利,他們定會謀取,無人能擋!”
“貪婪,乃人之共性,商賈尤甚!”
“他們世代經營海貿,陛下即便組建船隊,也難以超越其專業。”
“他們深知海貿利潤之巨,怎會輕易放手?”
“陛下應做之事,乃是使之公開透明!”
“海貿可行,不禁且支持!但須納稅!”
“設專門港口與市場進行交易,每筆交易均需繳稅!”
見朱元璋逐漸冷靜,胡大老爺笑道。
“如此,規矩既定,大明應得之利自得。”
“若再遇走私者,陛下無論嚴懲,皆有依據。”
“在大明生活,不遵大明規矩,受罰自是應當。”
朱元璋听後,皺眉點頭,顯然明白其中利害。
然而,他仍有疑問。
“那海貿之利,僅此而已?”
“僅為國庫、內庫增收,讓奸商獲利?”
胡大老爺聞言大笑。
“陛下,您只看到了表面啊。”
“你可曾想過,不論是那些富豪商賈,還是大明自家的船隊,他們的貨物究竟源自何方?”
“總不能是憑空變出來的吧?”
“但百姓確會因此得益!”
本章結束)
“什麼?這只是第一層?”
“惟庸啊,你這做法,著實讓朕有些困惑!”
“果真有如此神奇?”
此刻,老朱的興趣被徹底激發。
他朱元璋,此生並無太多奢求,即便貴為天子,依舊保持著那份純樸。
渴望財富累積,渴望土地廣袤。
回想過往,朱元璋始終如此。
質樸無華!
虛名雖好,卻非首位。
在他看來,官員猶如家中雇工,國庫便是家中銀庫,開疆闢土便是家中新增田產。
這些觀念,淳樸至極,無華而真。
“既然陛下欲知詳情,那便細細道來!”
見老朱終被吸引,胡大老爺松了口氣。
“方才所言,交易之中皆可征稅。”
“且因利潤豐厚,大明不妨加重稅收,以充國庫。”
“只需確保監督,避免銀兩落入私囊!”
談及錢財之事,老朱尤為上心,聞言連連點頭。
“再者,除稅收外,更關鍵的是增進百姓收入!”
至此,胡大老爺不禁感慨。
“民眾生活艱難啊!”
“不論土地多少,農耕全賴天意。”
“風調雨順之年,或許尚可溫飽有余,略有積蓄。”
“一旦天氣稍有變故,一家人的溫飽便成問題。”
朱元璋聞此,心有戚戚焉。
畢竟,他自家過往不也如此嗎?
胡大老爺繼續言道︰
“百姓若想另尋生計,卻無門路。”
“要麼為佃農,要麼肩挑小物進城販賣。”
“除此,別無他法。”
“但若有海貿,情形便大不同。”
“海貿利潤豐厚,商人豈會錯過?”
胡大老爺言及此,滿面得意,笑而續道︰
“商人欲速運貨物至遠方。”
“除購海船,組織貨物尤為關鍵。”
“但組織貨物豈是易事?”
胡大老爺愈發得意,笑而難掩,稍後才道︰
“商人無陛下之手握工匠、工坊。”
“他們需自建工坊,聘人速制商品。”
“且需大量人手!”
“如此,便需付薪。”
“對百姓而言,這不正是額外之收嗎?”
“即便這收入不能日日穩定,農忙時還得放下工作回家務農。”
“但對農戶而言,無論多麼辛勞、時間多短、身體多疲憊,都無關緊要!”
“只要能賺錢,他們都樂意去做!”
“這對大明而言,無疑是件好事。”
“百姓手中錢財增多,生活自然改善。”
“百姓生活改善了,諸多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這才是海貿給予大明的真正福祉!”
朱元璋至此恍然大悟。
原來這其中還有這樣的關聯。
不過,朱元璋仍有疑惑,連忙追問︰
“惟庸,農戶若無手藝,豈非要錯失這賺錢機會?”
胡大老爺不以為意地擺手︰
“陛下多慮了!陶瓷、茶葉、絲綢,真正需手藝之處能有多少?更多還是需要勞力。那些不過是體力活,有何難處?稍加練習便能上手!至于技術活,自有工坊工匠負責!”
朱元璋聞言,點頭贊同。
稍作思考後,他望向胡大老爺,略帶猶豫地說︰
“惟庸你已說到這份上,朕也不再推脫。這樣吧,先派一支船隊,帶上茶葉、瓷器、絲綢等物,出海一試!看效果如何,再議擴大之事,如何?”
胡大老爺滿意地點頭︰
“甚好!”
“不妨一試!”
“待到見了甜頭,不只商人,你也會主動為之!”
“既如此,臣便先行告退。”
眼見胡大老爺毫不猶豫地起身欲走,朱元璋急忙阻攔,不悅地道︰
“慢著!
惟庸,你提了個主意便想甩手不管?”
“哪有這樣的道理?”
“此事你不打算跟進?”
胡大老爺聞言,頭搖得如撥浪鼓,堅決地說︰
“絕無此理!
臣能出謀劃策已是極限,哪能再插手其他?
陛下英明,朝中人才濟濟,何須臣多此一舉?
該言已盡,該提醒的也提醒了,余下便由陛下定奪!
臣告退!”
言罷,他全然不顧朱元璋的連聲呼喚,大步流星而去,速度之快,仿佛身後有猛獸追趕。
望著胡大老爺倉皇逃離的背影,朱元璋不禁氣極反笑︰
“宋利,你說惟庸這是何故?”
“他亦是與朕並肩作戰的老友,還是朕的兒女親家。”
“怎就樂意宅在家中?”
“他出山助朕一臂之力,難道還會危及性命不成?”
宋利聞言,臉上露出苦笑。
這等問題,他豈敢輕易回答?
兩位皆是權貴,他豈敢輕易得罪?
陛下您自個兒發發牢騷便罷,莫要累及老奴啊!
本章完)
胡大老爺從謹身殿匆匆逃出,心中仍感不安。他決定不再遲疑,小步快跑著離開皇宮,連聲催促車夫加速回府。
這皇宮,真是每來一次都心驚膽戰!
老朱那家伙會不會找個借口扣留我,讓我為他賣命?
出謀劃策也就罷了,若真要我去辦實事,那可萬萬不行。
胡大老爺心里明白,自己不是那塊料。
並非他不知道如何應對,而是他太清楚這里面的門道,深知此事背後的復雜與龐大。
更重要的是,其中牽涉的利益之廣,令人咋舌。
想想便知,雖是首次組建船隊遠航,但某些事實不會因此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