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急切地拽住胡仁彬,連串發問。
胡仁彬面露苦色,毫無被皇上重視的喜悅。
“陛下,臣實在不知啊!”
“臣曾言,此書房乃父親心愛之地,臣年幼時,偶被召喚至此。
近年來,臣在上元縣任職,即便歸來,若無父親允許,亦難踏入。”
朱元璋聞言,面色一沉,皺眉審視胡仁彬,滿是嫌棄。
在他看來,這駙馬簡直一無是處。
家中如此大事,你居然渾然不知?
你這兒子如何當的?
當然,老朱此刻已忘卻自己謹身殿亦少有人能進的現實。
雙標嘛,人之常情!
此刻,朱元璋滿心皆是眼前的紡機,哪顧得上其他。
至于面子?
哼,胡仁彬既是女婿又是臣子,豈敢在他面前提面子?
想到此,朱元璋再次嫌棄地瞥了胡仁彬一眼,高聲呼喊。
“宋利,速來!”
宋利作為朱元璋的近侍,即便微服私訪亦緊隨其後。
聞朱元璋呼喚,立刻小跑過來。
“皇爺,有何吩咐?”
朱元璋直指角落里的織機,命令道︰“去,喚幾人將此物抬至工部!”
“務必小心謹慎!”
“若有絲毫損傷,爾等提頭來見!”
宋利聞言,脊背發涼,連忙安排人手。挑選的皆是侍衛中最沉穩者,他不僅親自監督,還反復叮囑,強調這是朱元璋所重視之物,不可有絲毫差錯。
朱元璋一行人未及告別便匆匆離去,留下胡仁斌與安慶公主面面相覷,對這突如其來的一幕感到困惑不解。
那織機,真有如此重要?
二人滿心疑惑。
工部上下,見朱元璋突然駕到,無不惶恐。
這本是個不受重視的閑散部門,平日里在朝堂上默默無聞。此刻陛下親臨,誰能不懼?
朱元璋進屋後,毫不客氣。他指著被八人小心抬入正堂的織機,下令道︰
“你們看看這個!”
“朕試了下,就算朕這等笨拙之人,用此織機也能與老手比肩。”
“若讓那些手腳麻利的婦人使用,效率豈不翻倍?”
“因此,朕立刻命人將其運來!”
“你們都瞧瞧,好好琢磨,如何盡快仿制出更多來!”
工部官員聞朱元璋言,頓時心安。
還好無他,依舊是勞作之事,且為造物,有何懼哉?工部本就司職于此。
眾人心情稍定,相視一笑,緩緩靠近那奇異織機,細細觀察。
“諸位,莫只看不試,動手試試!”
“光看不練,豈能明了?”
“放手去試,勿損即可!”
朱元璋見眾人小心翼翼,心急如焚,索性直接吩咐。
此刻,他早忘卻織機源自胡府之事。
他朱元璋,自親家處取些小物,何足掛齒?
工部官員听此,果真動手嘗試。
隨即,他們發現織機之異。
操作之法,與民間織機大相徑庭,秘訣在于飛梭。
往昔織機,需兩人操作,或一人手忙腳亂。
而今飛梭,革新織布流程。
一人端坐,即可輕松駕馭,流程亦大為簡化。
見工部官員輪流操作,速度漸快,手法愈熟,朱元璋再急。
“非也!”
“莫只顧玩耍!”
“難道就不能告知,如何制造此機?”
“抬至此地,豈為擺弄!”
工部官員們原本正圍在織機旁熱火朝天地忙碌與討論,聞言皆愕然。
此言無疑正確。
誰又能質疑皇帝老朱的決斷呢?
但關鍵在于,有的事情,明白道理並不意味著就能輕易做到。
工部與其他衙門不同,其職責嚴謹至極,一句老話足以概括︰一絲不苟。
這里沒有妥協、馬虎、含糊、大概、或許……
其他衙門尚可設法周旋,工部卻絕無可能。
在工部,行便是行,不行便是不行。
于是,工部官員們相互對視幾番後,未等朱元璋發怒,一位侍郎挺身而出。
“陛下,此事恐有難度。”
朱元璋一听,怒氣瞬間涌上心頭。
“你說什麼?”
“有難度?”
“朕已將樣品置于你們面前,依樣畫葫蘆都做不到?”
“那朕養你們何用?”
朱元璋的憤怒不無道理。
他未打招呼便搬出樣品,只為大明百姓能享用更好的織機。
然而,結果呢?
工部這些人,本為該領域專家,平日造不出這等神器也就罷了。
如今實物擺在眼前,照著做都做不到?
望著滿地跪拜的工部官員,朱元璋滿心郁悶。
“臣罪該萬死!”
“臣有罪!”
“臣……”
朱元璋望著滿地跪拜的工部官員,太陽穴陣陣脹痛。
又來了,每次怒火中燒,這些人便如鵪鶉般匍匐,高呼“臣罪該萬死”之類的空話。
對朱元璋而言,他們的生死無關緊要。人數多寡,于他無損。
關鍵在于,你們能否先把差事辦妥?
“夠了,別再演戲!”他怒喝,“什麼萬死不死,真要斬你們,只怕個個喊冤!”
工部官員聞言,冷汗涔涔。陛下這是要動真格了?
所幸,朱元璋尚存理智。他深吸一口氣,繼續道︰
“誰來告訴朕,造不出來,究竟何故?”
“或者,你們還缺什麼?”
工部侍郎,首位跪地者,心中暗罵今日缺席的工部尚書,卻無奈身為在場最高官。他略懂技術,鼓起勇氣回答︰
“陛下,若強令工匠依樣畫葫蘆,或許能做出來。”
“但陛下之意,乃要工部探尋大規模制造之法,惠及大明百姓。”
“這需原圖樣方可。”
“不然,只能依靠工部匠人慢慢摸索。”
“故而,陛下能否透露一二,這位制造神器的大匠是誰?”
“我願攜工部大師前往求教!”
朱元璋聞此,嘴角微動,面露訝異。
求教胡惟庸?
哼,朕身為帝王,親臨其府都未能得見,爾等所言豈不荒謬!
然而,當前局勢,非尋胡惟庸不可。
“也罷,織機暫且留下。”
“命工部大師仔細鑽研。”
“待朕尋得此人,再令其詳述。”
朱元璋沉吟片刻,隨即轉身離去。
甫出工部,他便對宋利言道︰
“往錦衣衛衙門去。”
朱元璋性情急躁,今日定要攪得幾處衙門不得安寧。
工部已受驚擾,此刻他又直奔錦衣衛,未作任何通報。
工部官員尚且惶恐,身為皇家親衛的錦衣衛更是心驚膽戰。
毛驤聞朱元璋親臨,急忙奔向正堂,冷汗涔涔。
相較于工部官員,深知朱元璋性情與手段的毛驤,更為懼怕。
他唯恐手下有何閃失,引來朱元璋。
因此,一見朱元璋,他態度愈發諂媚。
朱元璋端坐毛驤之位,望著匆忙而至的毛驤,直言不諱︰
“毛驤,遣你手下出動。”
“朕有急事尋胡惟庸,卻撲空而歸。”
“你人手眾多,門路廣泛,速將其尋來。”
毛驤聞言,心中頓時釋然。
找人而已,虛驚一場!
我還以為錦衣衛惹了大麻煩呢。
但毛驤仍未徹底安心,畢竟任務仍需完成。
他向朱元璋告罪後,立刻著手安排。
眾多錦衣衛按區域劃分,如潮水般涌出。
毛驤則坐鎮衙門,居中指揮,同時也在朱元璋面前展現能力。
身著飛魚服、腰挎橫刀的錦衣衛,從衙門中呼嘯而出,令應天府的官員與百姓心生畏懼。
眾人開始小心翼翼地打听消息。
“這是怎麼回事?難道又要出事?”
“肯定是啊!錦衣衛如此大動干戈,能是小事?”
“小聲點!你們真不怕死啊,錦衣衛都出動了,還亂說!”
……
眾人驚恐並非無因。
上次錦衣衛如此大規模行動,不正是李善長案之時嗎?
那時,錦衣衛令人聞風喪膽。
無數官員遭抄家滅族,一批批高官直接被押往刑場。
如今,錦衣衛再次大規模出動,誰能不怕?
而應天府因之再次陷入緊張氛圍之時,事件的始作俑者胡惟庸,卻正樂在其中。
不過是兩個女子在他面前跳舞,而他吃著時令水果,飲著冰鎮果酒,生活愜意至極。
胡大老爺正心情愉悅之時,突聞下人隔門急報︰
“老爺,外面似乎亂了!”
“門房傳來消息,外面滿是錦衣衛往來穿梭!”
“老爺,咱們是否該有所防備?”
胡大老爺眉宇間閃過一絲不悅,冷哼一聲︰
“防備什麼!”
“錦衣衛又怎樣?”
“便是毛驤見到我,也得畢恭畢敬,咱們關起大門過自己的日子,豈能被他們所擾?”
“別多管閑事,關緊門戶,別出門便是。”
“真有麻煩,自有我出面解決!”
胡大老爺這番直截了當的話語,讓眾人心中安定不少。
眾人心想,胡大老爺如此強勢,似乎真不必在意錦衣衛的存在。
畢竟,胡大老爺身為皇親國戚,錦衣衛豈敢不給面子?
胡大老爺並未將此事放在心上,反倒猜測錦衣衛或許仍在處理李善長一案的余波。
與此同時,在胡大老爺繼續沉浸于個人世界之時,毛驤面對一份份“未找到”的回報,焦慮萬分,幾乎無法安坐。
應天府內,隨著錦衣衛的大量派出,整個城市籠罩在一片緊張的氛圍中。
應天府的百姓與官員,目睹錦衣衛的浩大聲勢,無不心驚膽戰。
空印案、李善長案的陰影仍舊揮之不去。
誰也不知道,這次是哪個倒霉蛋觸怒了老朱。
沒有老朱的許可,這些錦衣衛絕不可能如此大規模行動!
眾人皆低聲議論,目光不時投向街面上愈發狂躁的錦衣衛,心中忐忑不安。
然而,立于錦衣衛總衙正堂中的毛驤,同樣心神不寧。
原本神色尚佳的朱元璋,此刻面容冷峻,陰沉如水。
老朱不時瞥向毛驤,那眼神銳利如刀,仿佛要將他穿透。
毛驤僵立原地,恨不得把頭縮進褲腰,卻絲毫不敢動彈。
緊張至極!
問題出在——沒找到!
錦衣衛大肆出動,街面上風聲鶴唳,卻始終不見目標蹤影。
朱元璋初至便言明,胡大老爺已失蹤一月有余。
因此,錦衣衛未敢貿然闖入胡府,只派數人在府前守候,期盼能守株待兔。
但結果呢?
結果是朱元璋愈發惱怒。
“毛驤,你到底行不行?”
“錦衣衛便是如此辦事?”
“應天府就在你眼皮底下,找個人都找不到?”
“留你何用?”
毛驤聞言,大氣不敢喘。
失職是原罪,任何理由在上級眼中,皆是借口。
朱元璋再也坐不住,背手在正堂中來回踱步。
繞著毛驤轉了幾圈後,突然抬腿,狠狠踹向他。
“說話!啞巴了嗎?”
“難道你就這樣一聲不吭,就能把人給朕找出來?”
毛驤被朱元璋一腳踹得踉蹌幾步,卻不敢揉搓痛處。
望著朱元璋的怒火,毛驤心中一動,咬牙問道︰
“皇上,要不臣在應天來個全城大搜捕?”
朱元璋瞪了毛驤一眼,那眼神仿佛在看一個白痴。
無需言語,毛驤已從那眼神中讀出了意思。
“不裝啞巴了,改當傻子了?”
“全城大搜捕?”
“為何?”
“就為了抓胡惟庸?”
“那你打算給朕的兒女親家、老兄弟安上什麼罪名?”
“找到胡惟庸後,你如何向他解釋?”
“莫非你要自殺謝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