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素青磚與真實苔蘚
陳知野的指尖在平板電腦邊緣摩挲,屏幕上浮動的三維模型正旋轉展示著龍門石窟的佛龕。第319次修訂稿里,盧舍那大佛的衣紋褶皺比上版多了十七道,卻依然讓他覺得缺了點什麼。
“陳總,林硯之的方案放您桌上了。”秘書輕叩玻璃門,聲音里帶著點不易察覺的猶豫。
他抬頭時,正看見實習生抱著文件袋站在走廊盡頭,白襯衫下擺沾著草屑——這姑娘昨天剛跟著考察隊去了雲棲古鎮。三個月前她把咖啡潑在vr設備上時,誰也沒料到這個00後會攪亂整個文旅事業部的節奏。
文件袋封面貼著打印的像素畫一只卡通狐狸舉著“元宇宙探險”的牌子,尾巴掃過“雲棲古鎮”四個篆字。陳知野翻開方案,第一頁就是虛擬古鎮的全景圖,青石板路上游走著戴vr眼鏡的游客,半透明的數據流在飛檐間流轉。
“元宇宙?”他把方案往桌上一推,金屬邊框磕出輕響,“上周董事會剛否了數字藏品項目,你覺得我會花錢買一堆代碼?”
林硯之攥著衣角的手指泛白,聲音卻異常平穩“不是代碼,是通道。短視頻引流的轉化率已經跌破3,但z世代在虛擬空間的付費意願是現實的18倍。我們可以在虛擬古鎮里設計任務,用戶找到隱藏的非遺手作,就能兌換現實中的體驗券。”
她點開筆記本電腦,屏幕上跳出虛擬繡坊的畫面穿漢服的npc正在刺繡,游客的虛擬形象湊過去時,會彈出甦繡針法的解析。“就像您當年做二手車時,讓客戶先試駕再下單——這是數字時代的試駕。”
陳知野盯著屏幕上跳動的光標,忽然想起101novel.com05年那個暴雨夜。他蹲在二手車行的車庫里,用棉布蘸著煤油擦一輛捷達的發動機,車主隔著雨簾喊“小陳,我信你,不用看了!”後來這人成了他的第一個大客戶,介紹來的生意撐過了最艱難的半年。
“預算要多少?”他忽然問。
林硯之的眼楮亮了起來,像被陽光照到的露珠“前期搭建deo,二十萬夠了。我聯系了母校的計算機系,他們願意以實習項目合作,人工成本能省一大半。”
方案最後附著團隊名單,五個名字後面都標著“00後”。陳知野拿起筆,在預算欄添了個“3”,又劃掉“技術部”三個字,改成“獨立項目組”。“明早讓財務給你撥款,另外,老周和小唐歸你調遣。”
老周是技術部的“老古董”,當年景區引入ai導覽時,他拿著游客手寫的意見簿堵過陳知野的門;小唐在市場部做用戶畫像,能把z世代的消費習慣分析到小數點後兩位。
林硯之抱著批文出門時,听見陳知野在身後說“記住,虛擬景區是鑰匙,不是籠子。游客最終要去的,是能聞到桂花香的真實古鎮。”
一、代碼里的青石板
項目組的辦公室設在景區舊游客中心,牆皮剝落的地方被林硯之用像素風格的貼紙蓋住。老周第一天來就發了火——虛擬古鎮的馬頭牆角度比現實中陡了兩度。
“當年修復古鎮時,陳總盯著工匠們把每塊磚都按清代尺寸燒,你這倒好,直接改起承重牆了?”他搬來梯子,從儲物間翻出泛黃的建築測繪圖,紙頁邊緣已經脆得像枯葉。
林硯之咬著奶茶吸管調整參數“周哥,元宇宙里可以藝術加工嘛。”
“加工也得講規矩。”老周點開景區的監控錄像,畫面里王阿婆正坐在巷口擇菜,“你看阿婆家門口的石板,左邊那塊比右邊低三分,那是百年人踩出來的弧度,代碼算不出來的。”
爭執聲引來了小唐。她把用戶畫像報告拍在桌上“1825歲用戶里,67喜歡賽博朋克風,但咱們景區主打的是江南溫婉調。你看這虛擬人,手里拿個光劍合適嗎?”
屏幕上,穿漢服的虛擬少女正舉著激光劍砍向虛擬燈籠,數據流飛濺得像煙花。林硯之把光劍換成竹編燈籠,燈籠里的燭火會隨著游客的虛擬動作晃動“我查過《東京夢華錄》,宋代就有琉璃燈了,算古代黑科技吧?”
試錯的過程像在泥地里打樁。第一次內部測試時,服務器崩了三次,老周在機房熬了兩個通宵,最後發現是代碼里多了個標點符號;小唐設計的任務鏈太復雜,二十個測試用戶里只有三個完成打卡,最後簡化成“尋物、解謎、兌換”三步。
最棘手的是npc的語音系統。林硯之想用ai合成古鎮阿婆的方言,試了幾十版都覺得像掐著嗓子說話。還是老周出了主意,帶著錄音設備去巷口找正在曬太陽的王阿婆,把她講的民間故事全錄了下來。
“日本兵來那年,我爺爺把族譜藏在匾額後面。”虛擬阿婆在屏幕里搖著蒲扇,聲音里的顫音和林硯之在檔案館找到的錄音分毫不差。
陳知野來視察那天,正趕上測試雨天特效。虛擬世界里下起黃梅雨,青石板路泛起水光,屋檐垂落的雨線里藏著燈謎。他戴上vr眼鏡走了半條街,在虛擬茶館遇到了穿長衫的npc——那是按古鎮最後一位說書先生建模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這茶,得用後山的泉水泡。”虛擬先生的茶杯里飄出熱氣,和現實中茶館的水霧重疊在一起。
摘下眼鏡時,陳知野發現林硯之在抹眼淚。小姑娘說,建模時參考了太多老照片,總覺得那些消失的人和故事,好像真的能通過代碼活過來。
“下個月搞內測。”他指著地圖上的幾處景點,“把現實中的手工藝人放進虛擬景區,用戶線上拜師,線下就能去他們的工作室學手藝。”
林硯之忽然想起入職第一天,看到陳知野辦公室掛著的老照片二十年前的他站在二手車行門口,背後廣告牌上寫著“賣車如做人,踏實最重要”。
二、破繭前的裂痕
內測邀請了兩百位游客,大半是大學生。林硯之守在後台看數據,虛擬景區開放兩小時,用戶平均停留時長47分鐘,比預期高了近一倍。
“有人在虛擬祠堂給祖先獻了電子花。”小唐指著屏幕笑,“還有人蹲在虛擬戲台前等了半小時,就為看全息版《牡丹亭》。”
但差評來得更快。有用戶反饋找不到兌換入口,有人覺得獎勵太雞肋——幾張優惠券比不上其他平台的折扣;最尖銳的批評來自歷史系教授“把古鎮變成游戲地圖,是對文化的矮化。”
老周在技術會上拍了桌子。程序員想加“御劍飛行”功能,覺得這樣更吸引年輕人,被老周當場否決“咱們做的是文旅項目,不是網游。游客來這兒是感受歷史,不是耍酷。”
林硯之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她理解程序員想創新的心情,卻也明白老周說的邊界感。那天晚上,她抱著筆記本去了古鎮,坐在河邊石階上看月亮。王阿婆提著馬燈走過,看見她就喊“小林姑娘,進來喝碗綠豆湯?”
阿婆的孫子正在玩平板,屏幕上是某游戲公司做的虛擬古鎮。“這上面的房子都能炸掉,”男孩炫耀著操作,“比你們做的好玩多了。”
林硯之的心沉了下去。她忽然意識到,他們或許從一開始就搞錯了方向——年輕人要的不是純粹的娛樂,也不是刻板的教育,而是能產生共鳴的連接。就像王阿婆講的故事,動人的從來不是情節,而是里面的生活氣。
第二天,她推翻了原有的任務設計。新方案里,虛擬景區的npc不再只說歷史知識,還會聊家長里短藥鋪老板抱怨兒子總熬夜打游戲,繡坊姑娘偷偷藏了本言情小說。用戶幫他們解決問題,獲得的獎勵不是優惠券,而是現實中能體驗的“特權”——跟著藥鋪老板上山采藥,或者看繡坊姑娘演示失傳的“打籽繡”。
“這得加預算。”老周看著新方案,“光采集這些故事就得花不少功夫。”
林硯之硬著頭皮去找陳知野。剛走到辦公室門口,就听見他在打電話“……虛擬景區不是重點,下個月的非遺文化周才是核心,所有資源都要往那邊傾斜。”
她攥著方案的手出了汗。這段時間,競爭對手的非遺項目搞得風生水起,董事會已經幾次施壓,要求陳知野把精力放回傳統業務。
“進來。”陳知野掛了電話,指了指對面的椅子,“我正要找你。”
他遞過來一份報告,是市場部做的風險評估元宇宙項目投入產出比太低,建議暫緩。“董事會的意思是,把這筆錢投去做短視頻推廣,見效更快。”
林硯之把新方案放在他面前“陳總,您還記得讓我建鑰匙的事嗎?現在我們找到開鎖的方法了。”她點開演示視頻,虛擬繡娘正對著用戶嘆氣“我娘總說女孩子學刺繡沒出息……”
陳知野的目光在屏幕上停留了很久。他想起自己小時候,爺爺總在老茶館里跟人說“做生意就像熬湯,急不得,得慢慢咕嘟出味道。”
“再給你五十萬。”他在報告上簽下名字,筆尖劃破了“暫緩執行”那行字,“但有個條件,下個月非遺文化周,我要看到虛擬景區和現實活動聯動起來。”
林硯之走出辦公室時,走廊盡頭的電子屏正在播放景區宣傳片。畫面里,王阿婆牽著穿漢服的小姑娘,走過青石板路。
三、虛實交界處
非遺文化周開幕那天,林硯之在虛擬景區里設置了“尋寶”活動。用戶找到隱藏的非遺元素,就能兌換現實中的體驗券。第一批領到券的是三個大學生,他們在虛擬竹編坊里幫npc解決了難題,此刻正站在現實中的竹編藝人周師傅面前。
“這篾條要削得像頭發絲那麼細。”周師傅的手布滿老繭,卻靈活得很,“你們看,這樣編出來的籃子才透光。”
大學生們的手機都亮著,虛擬景區的教程在後台同步講解步驟。林硯之看著數據面板,這三個用戶的現實停留時長已經超過兩小時,遠超景區平均游覽時間。
但意外還是發生了。中午時分,虛擬景區突然涌入大量游客,服務器再次崩潰。林硯之在控制台前焦頭爛額時,陳知野走了過來。他沒問故障原因,反而指著監控畫面“你看那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屏幕里,幾個沒能進入虛擬景區的游客,正圍著王阿婆听故事。阿婆手里拿著林硯之團隊做的ar卡片,用手機一掃,就能看到老照片里的古鎮風貌。
“其實不一定非要在虛擬世界里完成任務。”陳知野說,“有時候一張能互動的卡片,一個會講故事的老人,比再先進的代碼都管用。”
林硯之忽然明白,他們一直追求的“閉環”,不是線上到線下的強制轉化,而是讓虛擬成為現實的鏡子,讓那些在數字世界里被觸動的情感,能在真實場景里找到歸宿。
技術部用了三個小時修復服務器。重新開放後,林硯之加了個新功能用戶可以在虛擬景區里給現實中的商戶留言。傍晚時,周師傅的竹編坊收到了一條留言“爺爺說您編的籃子和他小時候用的一模一樣,可惜他現在走不動路了,能不能麻煩您編個小的寄給我?”
周師傅看著留言,眼眶紅了。他讓林硯之幫忙回復“不用寄,我教你編,等你爺爺好點了,帶他來這兒,我請你們喝茶。”
文化周結束時,數據報表放在了陳知野的桌上。虛擬景區用戶轉化率37,帶動非遺體驗項目收入增長42,更重要的是,游客滿意度評分比上月提高了18分。最下面附著一張照片,是林硯之團隊和王阿婆、周師傅的合影,背景里的古鎮燈籠,亮得像一片星海。
“再加個人。”陳知野在團隊名單上添了個名字,是負責景區檔案管理的老張,“把那些快失傳的手藝都搬進虛擬景區,讓老張盯著史實,你們負責讓它活起來。”
林硯之拿起名單時,發現陳知野在“試錯經費”那一欄,又加了個零。
窗外,古鎮的夜色正濃。青石板路上,幾個游客舉著手機ar掃描,尋找虛擬世界里留下的彩蛋。而在巷子深處,周師傅的竹編坊還亮著燈,隱約傳來年輕人的笑聲。
元宇宙的代碼仍在運行,但此刻它不再是冰冷的程序,而是成了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就像陳知野說的,真正的風景從來不在虛擬里,而在那些願意為一片磚瓦、一縷茶香停留的人心上。
林硯之想起自己提交方案前,在檔案館看到的一張老照片1985年的雲棲古鎮,年輕的陳知野背著書包走過石板路,手里攥著爺爺給的零花錢,正朝茶館跑去。照片背面有行字“等我長大了,要讓更多人看到這里。”
她低頭看了看手機,虛擬景區的後台顯示,有位用戶在虛擬茶館里停留了72分鐘,臨走時給npc留了言“下周帶爸媽來,他們總說想看看我工作的地方。”
喜歡大明商途重生之商業帝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明商途重生之商業帝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