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深處的藍圖
越野車碾過最後一段碎石路時,林默推開車門,帶著草木清氣的風立刻灌滿了他的鼻腔。眼前的山谷像被老天爺失手打翻的翡翠匣子,濃綠的藤蔓順著赭紅色的岩壁垂落,一條銀帶似的溪流在谷底蜿蜒,偶爾有白鷺驚起,掠過水面時劃出細碎的漣漪。
"林總,這片就是我們考察了三個月的核心區域。"規劃師老張遞過來一張航拍圖,指尖點在地圖中央的空白處,"從衛星圖上看,整個片區呈葫蘆形,入口狹窄,腹地開闊,天然具備景觀層次感。"
林默蹲下身,手指撫過濕潤的泥土。去年在莫干山的民宿剛步入正軌時,他在一次扶貧論壇上看到了這片土地的照片——原始森林覆蓋率達百分之七十,散落著三個保留著百年習俗的苗族村寨,卻因交通閉塞藏在深閨。
"村民怎麼說?"他抬頭望向遠處山坡上隱約可見的吊腳樓。
"我們走訪了十二戶人家,"隨行的當地向導接過話頭,"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靠采藥和編織為生。听說要搞旅游開發,一半人擔心壞了祖宗留下的林子,一半人盼著能修條像樣的路。"
林默把航拍圖鋪在一塊平整的岩石上。陽光穿過樹冠的縫隙,在圖上投下跳躍的光斑,他忽然想起十年前在二手車市場里,自己也是這樣對著一張城市地圖,琢磨著新能源汽車的充電樁該往哪鋪。
一、紙上的桃花源
規劃團隊的臨時辦公室設在村委會的舊倉庫里。牆上貼滿了測繪圖和民俗資料,苗族銀飾鍛造技藝的照片旁,是生態學家標注的瀕危植物分布帶。
"初步方案有三個方向。"首席設計師陳曦展開一卷藍圖,"a方案側重自然保護,只開發百分之三十的區域;b方案強化民俗體驗,計劃復建苗王寨的百年糧倉;c方案則是均衡路線"
林默的目光停留在圖紙邊緣的一條虛線——那是生態學家建議保留的野生動物遷徙通道。上周他跟著護林員巡山時,曾在這片林子見過一只紅腹錦雞,羽毛在晨霧里像團燃燒的火焰。
"基建不能踫核心保護區。"他拿起紅筆,在圖紙上圈出一片扇形區域,"住宿區全部用架空式建築,地基打在岩石層上,不能破壞地表植被。"
會議持續到深夜。當討論到污水處理系統時,老村長推門進來,手里捧著的竹籃里盛著剛蒸熟的糯米粑粑。"後生們,"老人往火塘里添了塊柴,"我們祖祖輩輩在這里生活,知道哪棵樹能動,哪捧土要敬。"
林默把方案翻譯給老人听。當說到要建生態廁所時,老人渾濁的眼楮亮了"就是你們城里說的,屎尿能變成肥料那種?"得到肯定答復後,他拍著大腿笑起來,"這個要得!我們苗家自古就知道,萬物要循環著來。"
二、破土的聲響
奠基儀式那天,林默特意請來了寨子里最年長的鼓師。十二面銅鼓在晨霧中敲響時,他握著鐵鍬的手微微出汗。第一鏟土落下的瞬間,山風卷著松濤掠過耳畔,像是這片土地的回應。
但困難比預想中來得更快。負責道路施工的隊伍剛開進山口,就被林業部門攔了下來——原定的路線會驚擾一片野生紅豆杉群落。
"改道要多花三百萬,工期至少延後兩個月。"項目經理在電話里的聲音帶著焦灼,"林總,要不我們跟環保部門再溝通溝通?"
林默放下電話,抓起安全帽就往山上跑。在紅豆杉生長的坡地,他看到幾株幼苗正從腐葉里探出頭,紫紅色的種皮像綴在綠毯上的瑪瑙。"改道。"他給項目經理回電話時,聲音異常平靜,"錢我來想辦法,樹一棵都不能動。"
資金缺口最終靠引入生態基金填補。新規劃的道路沿著溪流蜿蜒而上,路面采用透水性材料,下雨時雨水能直接滲入地下。施工隊的工人起初抱怨這樣干活麻煩,直到有天清晨,他們發現路肩上的石縫里冒出了幾株野蘭花。
與此同時,民俗文化區的建設也遇到了瓶頸。負責復原吊腳樓的老工匠堅持要用傳統榫卯結構,拒絕使用鋼筋水泥。"祖宗傳下來的法子,不用一根釘子也能讓房子站三百年。"老人拿著墨斗在木頭上彈線,"你們年輕人總說快,可這木頭要慢慢磨合才肯听話。"
林默看著工匠們把削好的木楔子敲進榫眼,發出清脆的" 嗒"聲。他忽然明白,所謂匠心,就是懂得尊重每一塊材料的脾氣。那天晚上,他在施工日志上寫道"開發不是征服,而是學會與自然對話。"
三、甦醒的村寨
當第一棟民宿的木樓蓋到第三層時,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開始陸續回來。在東莞電子廠做過質檢員的阿玲,成了景區的第一批培訓學員。
"我們要學的東西可多了。"她抱著一本《生態導游手冊》,在筆記本上認真地記著,"不僅要會說普通話,還要認得每種鳥叫,知道哪片竹林能挖筍,哪片不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最熱鬧的是民俗廣場的建設現場。寨老們帶著婦女們,把自家傳下來的蠟染布掛在腳手架上當裝飾;孩子們圍著正在雕刻苗族圖騰的工匠,學著用刻刀在木頭上劃出簡單的紋樣。有天傍晚,林默路過工地,看見一群工人和村民圍著篝火對歌,夯機的轟鳴聲成了最特別的伴奏。
那年秋天,規劃團隊在景區邊緣發現了一處天然溫泉。開發商聞訊趕來,提出要建大型溫泉度假村,承諾給村委會每年五十萬的分紅。
"林總,這可是送上門的好事。"村支書有些心動,"村里的小學正好需要翻新。"
林默卻帶著專家做了水質檢測,發現溫泉水含有特殊的礦物質,一旦大規模開發可能破壞周邊的地下水系。他把檢測報告攤在村委會的長桌上,旁邊放著一份替代方案——建三個小型生態泡池,每天限量接待游客,收入同樣夠修學校。
"錢要賺,但不能斷了子孫的路。"老村長敲著煙桿說,"就按林後生說的辦。"
四、打開的山門
試運營那天,第一批游客坐著觀光車進來時,整個山谷仿佛都屏住了呼吸。當穿著傳統服飾的阿玲用清脆的聲音介紹路邊的植物時,有位老人忽然紅了眼眶——他年輕時曾在這里插隊,沒想到五十年後還能認出當年親手栽下的那棵杉樹。
生態餐廳里,廚師長用當地的山泉和野菜做出一道道佳肴。牆上的屏幕循環播放著食材的來源哪片梯田種的稻米,哪個山坳采的菌子,甚至能看到農戶彎腰插秧的身影。
"這才是旅游該有的樣子。"一位來自上海的游客在留言本上寫道,"不是把自然圈起來收錢,而是讓人知道該怎麼珍惜。"
林默最常去的地方是民俗博物館。那里陳列著村民們捐出的老物件百年前的織布機還能轉動,褪色的苗繡嫁衣上,蝴蝶媽媽的圖案依然鮮活。有天他看到一位老婦人在展品前駐足良久,原來玻璃櫃里的銀項圈,是她出嫁時母親給的嫁妝。
"現在年輕人都知道這些老東西金貴了。"老人笑著說,"前陣子有個娃娃,看了博物館里的蠟染,自己在家用板藍根葉子搗鼓著染手帕呢。"
景區正式開放那天,林默站在觀景台俯瞰整個山谷。新建的設施像散落在綠毯上的珍珠,既不搶眼,又恰到好處。遠處的村寨里,炊煙與晨霧纏繞在一起,吊腳樓的屋檐下,掛著游客和村民一起扎的燈籠。
他想起規劃之初,有位專家曾問他"你到底想在這里建什麼?"
此刻答案在風中清晰起來——不是一個冰冷的商業景區,而是一片讓自然與人文共生的土地。當第一縷陽光越過山脊,照亮"生態優先"四個石刻大字時,林默知道,這只是開始。山門外,還有更多等待被溫柔喚醒的風景。
喜歡大明商途重生之商業帝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明商途重生之商業帝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