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三年,對大唐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年份,這一年,大唐收復了長安,仿佛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東南諸道,原本停運的錢糧,也紛紛開始啟運,大唐的名頭,不僅是在蕃部胡人中管用,在東南,依然是塊金字招牌。
但是大唐這塊招牌,在別的地方就不太管用了,中原混戰,黃巢以十五萬義軍,圍攻陳州。
黃巢用龐大的兵力,向世人證明,他就是離了長安,他還是大齊天子,又豈是一些藩鎮就可以隨意揉捏的。
中原基本上都停止了錢糧轉運,北部藩鎮中,除了河東,河中等鎮,還按著慣例,向朝廷繳納賦稅外,其余諸鎮,基本上都停了。
比如天德軍,夏綏定難軍,給朝廷的上供,就給了些皮毛,牛羊,可以說是聊勝于無。
至于河朔三鎮,更是不用多說,一毛錢也沒給,陳從進現在也死了讓朝廷還錢的心。
他只能安慰自己,自己欠田令孜的錢,和朝廷欠自己的錢,直接抵掉算了,如此一來,也算自己沒耍賴皮,無債一身輕了。
嫡長子陳韜已經五歲了,陳從進覺得,自己應該給他尋一個合適的娃娃親。
對于親家,陳從進早就定好是和武人結親,遍觀諸將,陳從進思考再三,選了郭崇景的幼女。
郭崇景雖無軍權,但是都軍正使一職,也是位高權重,且在軍中多有威望,陳從進與郭崇景二人又是多年的老伙計,親上加親,既對長子穩固地位有幫助,對陳從進也是有益處的。
听聞陳從進要以嫡長子娶自己的幼女,郭崇景十分高興,特意要求陳大帥舉辦定親宴,軍中諸將,藩府官吏悉數到場。
子女結親,也是穩固統治的一種手段,而這個法子,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好辦法。
………………
陳從進在幽州,軍政事務是很多,但也不是無時無刻都有,因此,他還能挑出些時間,去武學堂逛逛。
當然,這也是現在大同那邊,李克用和赫連鐸的消息還沒傳回來的緣故。
都軍正使郭崇景密報,言武學堂出來的學子,大部分都是極為優秀的,很多人都被擢升為伍長,伙長,伙副等底層軍官。
這其中當然也有武學堂的學子,是受陳大帥重視的緣故,但是,這些人的能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每日吃飽,穿暖,不用勞作,全身心投入在兵書,武藝之中,連續五年的培養,那自然是比普通武夫要更優秀。
陳從進見第一炮就打響了,而且看起來效果很不錯,因此,對于武學堂之事,也就更加上心了。
“耶律阿保億,你看起來又壯實了些。”陳從進看著身邊的少年,笑著說道。
“回大王,教諭替我起了個漢名,叫劉億。”少年阿保億大聲的說道。
陳從進听後,愣了一下,漢文化的同化能力這麼強嗎?這才一年多的時間,就把一個可能是後來遼國太祖給變成這樣了。
陳從進都有些懷疑,這個人究竟是不是後來的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不一會,陳從進緩過神來,笑道“好好好,學堂畢業後,就在姑父的帳下為將,可好啊?”
“好啊!”
“那你不想回契丹當個可汗嗎?”
“契丹那麼窮,有什麼好當的,我以後要去全天下最繁華的地方,娶最好看的女子,穿最好看的衣服。”
陳從進听後,臉上還是笑呵呵的,但是內心卻又莫名的起了疑心,這是不是劉禪此間樂,不思蜀的翻版。
不過,轉念一想,一個才十一歲的孩童,怎麼可能會有這種心機。
耶律阿保億的這一期學子,是第四期了,這一期的學子,規模數量更大,原本設在城中的武學堂,規模已經太小了。
因此,武學堂已經搬遷至幽州城南的一處莊園中,而且周邊還在擴建,武學堂這個名字,已有些詞不達意了,甚至可以和後世的學校,相提並論了。
第四期的學子人數眾多,主要是陳從進征討契丹,奚部之後,各部頭人派來的適齡子弟。
契丹八部,奚人四部,這只是大範圍的,但實際上,契丹,奚人的內部中,還有很多中小型的部族,一個部落派一個兩個,那都可以成立三四個班了。
而一個班中,若全是蕃部子弟,那還有什麼同化的效用,因此,為了中和一下,漢人孩童的數量,也要大比例提高。
因此,第四期的人數是最多的,達到了五百六十多人,足足開設十二個班。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世間萬物,所有一切都是相對的,胡漢混居,也不僅僅是胡人被漢化,漢人同樣不可避免的受到胡人文化的影響。
同化與被同化,有時候其中並非是絕對的,再落後的民族,被同化的時候,也會留下自己的烙印。
比如,胡人留下來的胡床,胡椅,胡旋舞,胡餅,葡萄酒,皮質衣物等,但漢文化的強大之處,便在于文化,思想的同化能力。
第一代胡人或許很難改變,但是只要在漢地生活久了,到了第二代,文化思想,思維模式,就無限趨向于漢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陳從進在學堂中,又發表了一通講話,核心思想便是,天下的未來是你們的,要好好學習,學好本事雲雲。
而在回到府中時,蕭郗向陳從進遞交了一封進奏院的公文。
在此時各藩鎮中,開設在長安的進奏院,可以說是這個時代一個大型的情報交流地。
天下各藩鎮都要按照慣例,向長安朝廷匯報自己鎮中發生的大事,這種慣例,河朔三鎮也不例外。
因此,天下所有的情報匯集到長安,再由各鎮設立在長安的進奏院,收集情報,再傳回去,用現在的話來說,差不多就是駐京辦的意思。
進奏院傳回的文書中說,在七月份時,左驍衛上將軍楊復光卒于河中。
打黃巢時,楊復光數為監軍,在關鍵時刻和王鐸互相配合,擋住了黃巢入關中後,數次的進攻。
作為一個宦官,楊復光確實是個人才,不僅對唐室忠心耿耿,又善撫士卒,听聞楊復光死,河中軍中將士為之痛哭數日。
而田令孜素畏忌楊復光,得知楊復光死訊甚喜,原來的時候,田令孜一直是壓著楊復光的,但是楊復光任天下兵馬都監,有收復長安之功。
雖然田令孜在最後關頭,橫插一桿子,硬是給自己分潤了收復長安的功勞,但是明眼人都看出來了,王鐸和楊復光的功勞,比田令孜強多了。
而楊復光現在死了,在宦官中再無人能與田令孜對抗,進奏院的行文中,有這麼一句話,田相專權,時人莫敢與之抗。
不過,田令孜也是明白人,知道人死為大的道理,田令孜覺得自己的心胸還是寬闊的,也沒必要和一個死人計較,因此,楊復光死後,追贈其觀軍容使,並上謚號忠肅。
喜歡唐末從軍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唐末從軍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