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季鷹項老雖然已經離休多年,但是他當年提拔的下屬,還有許多人處在重要領導崗位。項季鷹項老的話,在官場還非常有力度。
兒子項文林擔任岱州市委書記的事情,項季鷹項老幾個電話就搞掂了。
1996年10月22日,項文林如願以償,擔任了岱州市委書記。
與此同時,項文林辭去莆賢市市長職務。
項文林1995年2月份擔任莆賢市代市長。在同年4月份召開的人代會上,他被選舉為莆賢市市長。前前後後,項文林在莆賢工作了21個月。
可惜,他在人代會上提出的“三足鼎立”計劃,才小荷剛露尖尖角,他就不得不離開了。
項文林壯志未酬,多少有點遺憾。
鐘延睦順利接棒,他被任命為市政府黨組書記、代市長,全面主持莆賢市政府工作。
水漲船高,秦逸飛也跟隨鐘市長步伐,擔任了秘書一科科長職務。
原政府辦副主任、秘書一科科長鮑春雷則被調往市林業局擔任副局長。
秦逸飛並沒有露出多麼高興的神態。
他深受“每臨大事有靜氣”影響。尤其是在看守所待了幾天,和姜麗華分手之後,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他幾乎都是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更重要的是,兩世為人的秦逸飛知道,1996年在中國歷史上是較為特殊的一年。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進一步深化,在私營經濟及個體經濟促進下,市場競爭機制成型,生產力得到了快速解放和發展。
同時,國營企業在經過改革後的產業升級和技術升級之後,第一次出現了生產過剩的狀況。
當時一半以上的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不到50。
國際通用標準認為,產能利用率低于80就是產能過剩,低于75就是產能嚴重過剩。按照這個標準,1996年中國產能過剩已經非常嚴重了。
當時很多企業都處于破產邊緣。倉庫里堆滿了賣不出去的產品。據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商品庫存已經佔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50。
曾幾何時,中國老百姓還得憑“票”購買東西。自行車要自行車票,縫紉機要縫紉機票,手表要手表票。
不僅這些“奢侈貴重”的物品需要票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也需要票證。買糧食需要“糧票”,買食用油需要“油票”,買肉需要“肉票”。即便是扯幾尺布做衣服,還得要“布票”。
1993年4月1日,國務院才發布通知取消糧票和油票,實行糧油商品敞開供應。同年5月10日,京城正式宣布取消糧票,成為中國第一個取消“糧票和糧本”的省市。
這才過去三兩年的時間,中國的產品竟然多得賣不出去了。
在人們的傳統認知里,都以為只有物資匱乏,人民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生活才會困苦。
沒有想到物資豐富了、過剩了,人民生活同樣不容易。
農民生產的農產品賣不出去,農民就沒錢就醫,沒錢讓孩子上學,沒錢買種子、化肥、農藥。
工人生產的產品賣不出去,工廠沒錢給工人發工資,工廠就會倒閉,工人就會下崗、失業。
這時候,人們還沒有認識到什麼叫“內循環”什麼叫“外循環”,當然也沒有領略到“雙循環雙驅動”的重要性。
無論農民種植的農產品、養殖的畜牧水產品,還是工人生產的輕工、重工產品,如果賣出去了,最終只可能有三種去向︰
第一,被國內終端消費者買了,用于日常吃喝玩樂,這就是消費;
第二,被國內企業買了,用于生產或擴建廠房,這就是投資;
第三,被國外的消費者或企業買了,這就是出口。
一個商品,如果國內消費者不買、國內企業不買、國外的消費者或企業也不買,那就賣不出去了。
當大規模的商品都賣不出去的時候,這就是生產相對于消費能力出現了過剩。這就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中說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社會是無解的。每隔十幾年、幾十年,它就會爆發一次。
每次經濟危機過後,全世界都會變得市場蕭條、經濟失速,整體水平倒退幾年甚至十幾年。
而“經濟危機”出現在我們國家,還是大閨女上轎——頭一回。
如何解決化解“經濟危機”?我國沒有一點兒經驗可以借鑒,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自己慢慢探索。
秦逸飛比普通人多了三十年經驗。
他自然知道,破解這一難題的方法。
他寫了一篇《面對新的經濟形勢,我們如何破局》的文章。
他在文章開頭就大膽指出,若要破解這一難題,就要實行“雙循環雙驅動”。對內深挖國內市場,對外開拓海外市場。
對內挖掘市場,拉動內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住房改革”和“教育改革”。
住房改革,秦逸飛主張終止福利分房制度,實現住房的商品化和社會化。
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一直實行的是福利分房制度。在這一制度下,中國房地產就像大樹底下冒出的小樹苗,始終病懨懨不死不活的。甚至都讓人們忽視了它的存在。
其實,只要砍掉大樹,讓房地產這棵小樹苗見到陽光,它就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形成一個龐大的房地產市場。
房地產市場具有極強的輻射帶動作用。它的發展可以帶動冶金、化工、水泥、建築、建材、金融、水電煤、保險、物業等十幾個行業共同發展。
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不僅消化了大量重化工業過剩產能,帶動與房地產關聯的十幾個行業快速發展。
同時幾千萬工人穩定較高的收入,也會進一步加速房地產行業發展,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教育改革主要有兩點︰一是中國教育和世界並軌。二是大學擴招。
和世界教育並軌就是終止大學生免學費免住宿費包生活費包畢業分配的方式。把節省下來這一部分經費花在九年義務教育上。
1996年全國高校招生還不足100萬人。而當年適齡參加高考的人群有兩千多萬。
如果大學擴招10倍,讓40的適齡青年能夠上大學。這不僅可以大幅度提升大學生佔人口比例,而且還能很大程度地拉動內需。
按大學四年學制,每個大學生每年學費、住宿費和生活費1萬塊錢計算,僅大學生每年消費就4000億。
1996年整個國家gdp為7.22萬億。僅這一項,gdp就可以提高5.4。
對外開拓市場,就是加入to。當然,世貿組織現在還叫作關貿總協定,中國應當積極“復關”。消除關稅和配額限制,打破貿易壁壘,讓中國產品走向世界。
這不僅能消化掉巨量的輕工業過剩產能。同時外貿訂單增多,現有規模不能滿足海外需求,資本家又擴大廠房,購買更多的設備,進一步帶動重化工業的發展。而資本的發展必然要求雇佣更多的工人,這又帶動了城市消費。漸漸就形成了良性循環。
……
文章寫好了,秦逸飛卻有點茫然。
這時他才想起古人那句“濟時有策從誰吐”。是啊,他該把這篇文章交給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