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曰“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
又曰“善戰者,居之不擾,見勝則起,不勝則止。”
彭脫率軍擊潰顏良,戰後清兵點將才知損失數千人,心下大駭,急尋程昱問計,
“先生,請施以援手救我數萬大軍啊,漢軍果然勇猛無敵,倘若一擁而上必然堤潰水伐,斷然難以抵擋,請一妙計安身,願即有以教我。”
程昱也是苦澀,他依然是再三低估黃巾軍實力了,可萬余精心挑選黃巾力士,招致如此慘烈結局。
在佔據兵力優勢、武器裝備也相差不大情況下,大軍短刀拼殺居然以數倍于敵上萬結束,這當真令太史慈等一眾將軍瞠目結舌。
太史慈見程昱面露沉思,無奈嘆息道;
“果真乃一群粗莽之夫,昔日失身為盜,舉桿而起,今雖兵甲充沛,糧草充足,卻兵散心怯,組織渙散,紀律喪失,敗之有因也!
”程昱對此默然,瞟見彭脫等人尷尬,插言道;“勝負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
漢軍一路南征北戰,大浪淘沙,幾十萬大軍沉澱出精銳,歷經無數血戰方才出磨煉血腥刀鋒,豈非尋找之師可比?”
太史慈也自知失言,跟隨附後道;“程司馬言之極是,有言成敗有時,不可喪志。”
程昱接著道;“諸公以群軍抗孤敵,萬不可求急勝之方,此取死之道也。
漢軍猶如行至泥沼,行坐不安,必非久屈人下者。
吾料之早有計劃,皇甫嵩統領萬余精兵徘徊陣外,早晚必有一戰,當先尋薄弱處,先作準備,不至于首尾不相顧。
有言軟刀子割肉,必先墮其志也。古言‘君子欺之有方,難罔以非其道!’
又言‘君子以驅之方也,小人以驅之惰也!’
紅塵酥骨,以欲驅之,君子尚困于天時,尚且一囚徒也!
漢軍心懷死志,不可爭奪先攻也,攻心為下。
天下之人滿腔七情六欲,因此必先軟困之于金殿中,盛為築宮室,以喪其志;
多送美色玩好,以娛其耳目;使分將士之情,忘卻歸亡之情,各置一方。
然後以兵擊之,大事可定矣。
今漢軍宛若困獸,身強體壯,斗志凌厲,可先以假言欺之,再求之于高官厚祿,承諾適可而止。
效仿昔日高祖被困白狼山,反其道而行之,引其攻伐其他,可尾隨擊之,此乃曠古大功也!
漢軍依然窮途末路,不過一身蠻力,若今日縱之,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願諸位熟思之。”
彭脫精神大陣,神清氣爽,急修書一封,遣一能言善辯潛往漢軍。
此舉可謂是料敵于先,打得袁紹等人措手不及。
程昱早知張曼成意志不堅定,風吹牆頭草兩邊倒,著實靠不住,必被功名官爵倒戈。
而于毒、白繞之輩更是狡詐,乘勢奪權之輩,胸無忠義,此先不過使勁破皮,欺壓鄉里,趨炎附勢,欺良屈惡之人,乃一小人兒,何曾有信義可言。
有利蜂擁而至,無利則一哄而散。
袁紹兩萬大軍困于窪地無法動彈,心思焦慮,一群人憂心忡忡,愁眉不展,一副濃厚愁雲。
忽得彭脫信件,眾將面面相覷,各自沉默不語,豈能擅自妄談軍事,致使數萬精兵付之一炬,臭名昭著于世。
因此,當袁紹向諸位謀士問策,所有人閉口不言,有許攸前車之鑒,何有勇氣言敢有萬全之策。
孔融也僅是一口舌凌厲之輩,一介腐儒胸無韜略,只會口若懸河大談先賢之道,萬般不能因地制宜,因勢而導,變化萬千。
陶謙稍有謀略,擅長權謀,軍事才能不堪重任,領軍剿匪倒是般配,此番大難難當大任。
孫堅位卑職低,又是一邊緣太守下武將,人微言輕,前有數名位高權重之輩,便宛若透明人般空無一物。
陳登、陳圭父子擅長左右逢源,雖聰慧卻以狡猾、見風使舵著稱,見袁紹愁緒滿懷,心知可借機靠攏汝南袁氏,兩人暗中便自告奮勇出列道;
“本初之謀,正合愚意!
彭脫既有意投誠,當利用之,若置之不理,既令漢軍徒增大敵,又失叛軍齊聚,實為取亂之道也。”
袁紹實為不信,彭脫此番是多此一舉,叛軍自恃兵多地險,據陣不攻,背靠無盡糧草,漢軍雖有起、賁之勇,畢竟難以只手掣天。
袁紹此人雖兵略不通,卻擅長揣摩人心,拉攏勢力,豈能看不清彭脫言辭中虛偽,便冷著臉質問道;
“先生果真如此所想,怎能這般清楚叛軍意圖,彭脫當真可擔當信任?”
陳圭臉色大變,老謀深算,豈不知袁紹言中所指,暗指陳家與叛軍勾結,獲得利益才為之言論,立即站出來呵斥道;
“吾兒魯莽無知,言辭偏頗,不知禮數,此地群謀不計其數,能人謀士均名冠天下,何地有汝一言之地,還請本初見諒!”
又對著陳登怒罵道;“丟人現眼之輩,不過多讀了幾本聖人之書,就不知天高地厚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汝不過一無名小輩,再坐皆是天下名士,名冠四海,速速退出去!”
陳登心中郁悶,听聞陳圭如此辱罵,雖知前言定有瑕疵,絕不至于此,不解其中深意,只得在眾目睽睽下羞憤離去。
一曲落幕,許攸、彌衡、趙昱、成矯接連出言,紛紛獻上計策,各抒己見,眾人言辭犀利,均認為彭脫不可信任,一致表明拒絕。
袁紹見眾人否決彭脫投誠,正是愁雲慘淡之時,卻有信使言皇甫嵩距此地不足二十余里,轉瞬間可至。
漢將听之振奮不已,急忙共謀對策,派人前往送信給張曼成,以求遮掩其耳目,在趁其松懈出兵一戰擊之,商議完畢即可執行。
張曼成也知皇甫嵩近在咫尺,深知漢軍凶悍,泥牆豈能困凶獸,己方不過三萬兵馬,又位于漢軍兵鋒所指之處。
其他余軍見死不救實為常態,因此一時間擔驚受怕,惶惶恐恐,茫然無措,尋思暗中撤兵躲避鋒芒,又唯恐遭人詬病,軍心不穩。
袁紹之信猶如天降甘霖,張曼成眼熱官爵,又急于保存兵力,漢軍兵馬稀缺正是用人之際,便瞞著帳下諸將贊同下來。
魏延派心腹暗中監視,又接到程昱來信提醒,便立即把此事告知廖化,囑咐各自兵馬徐徐撤離,趙弘為張曼成心腹也只好與之分道揚鑣。
雙方計謀設定完畢,士兵養精蓄銳,只待發起致命一擊。
喜歡東漢之亂世黃巾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東漢之亂世黃巾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