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張寧一行人行至辰時07000900)。
天光大明,熹光閃爍映入行人的世界,一片蒼涼。
一步一血肉、十步一悲鳴、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一幅荒茫末世。
“黃巾軍起義又在其基礎上,造就出這片淒涼殘破的亂世,世道本就破爛不堪,如今百姓們連性命都難以保存。”
“遙記起漢朝統治下的黎民百姓,衣不果腹、嚴刑酷法、草菅人命、導致百姓妻離子散,為了一口吃的賣兒賣女。”
“但是,戰爭導致人們短時間內大規模、大批次的死亡。”
“朝廷腐朽的統治,是對百姓是敲骨吸血,以仁義、道德、酷法為面罩,掩飾他們漠視生命,假仁假義的嗜血本性。”
“父親領導無數農民企圖推翻,這腐敗無能吃人的世道,可卻不法實現天下大吉的理想。”
“一遍又一遍的,把處于水深火熱的百姓,推入更加血腥淋淋的現實。”
“此刻,張寧不知道何為真實,迷茫、恐懼、悲憫、無助、無奈、嘆息、失望、空洞、無言,不知道何處才會存在那片純淨美好土地。”
想到死去的父親,還有過去那個溫馨和諧的家園。
忽然間,城門口那抹清晰的微光浮現在她腦海中。
望著戚戚悲傷的聖女,親衛安慰道︰“聖女莫要難過,人公將軍肯定會沒事的。”
“張牛角渠帥身為天公將軍的親信,當會保障聖女安然無恙,我等也會誓死保衛聖女安全。”
听聞此言,張寧沒有說話,只是停止了哭泣,拋棄令人不安的情緒,在泥濘寬大的官道上,騎著馬緩慢艱辛的朝著遠方遠去。
中午時分,她們到達了博陵城十里處。
公孫瓚率領兩千白馬義從,到處搜尋所謂的戰功。
此地駐扎的袁紹、公孫瓚,正在派兵抓捕昨晚戰敗,四處逃跑到博陵的黃巾敗軍。
張寧一行數十人的龐大功績,一出現在城外就被漢軍發現了。
身邊的親衛見形勢危機,面帶苦澀道︰“你們二人迅速帶領聖女離開此地。
只有朝西面的太行山而去,那里的黑山軍才能保護聖女的安全。”
說完,帶領剩下的所有人馬朝漢軍拼命。
接到命令的黃巾力士,毫不遲疑的帶著張寧拍馬逃離。
面對公孫瓚手下精銳騎兵,黃巾軍抵抗一時三刻便被屠殺殆盡。
見到賊兵是為了護衛一女子,頓時明白這是一條大魚,剩下的十幾位騎兵領兵追殺而去。
博陵城內的張牛角听聞,昨夜張寶率領大軍與漢軍在城外野戰。
不僅全軍覆沒,張寶戰死,連自己前往支援的一萬五大軍也灰飛煙滅了。
畢竟城內不到兩萬人馬,成為虎視眈眈的公孫瓚、袁紹等人。
現在屬于是逃也逃不掉,打也打不過,會議堂上一片慘淡。
“渠帥,我們應該趁著漢軍主力還未達到之際,連夜棄盱眙而走。
離此地三百里處的太行山,是我等唯一的生路。”
一名將領見渠帥沒了主意,獻上自己的意見。
“我也知道漢軍不日即可抵達博陵,城外公孫瓚的兩千精銳騎兵,是我等離開的一大阻礙。”
張牛角無奈的說道。
“渠帥,末將願率領八千人馬作為誘餌,為將軍出城做掩護。”
說話之人是薛蘭,身居黃巾軍司馬,有著二流武將的實力。
“好,薛司馬正是忠義無雙,本渠帥便撥一萬人給你。”
張牛角為有人做誘餌,掩護自己等人逃離爭取時間,對其大肆贊賞,贈其金帛財物無數。
“根據城外斥候探知的消息,五千漢軍攜帶四萬老幼婦孺前來,今天就可抵達博陵。”
又補充道︰“今夜撤離就是最好的時機,漢軍立足未穩,即使對方有所防備也大概率會成功。”
“薛蘭從南門而出,直接進攻漢軍大營,我等率領剩余萬人從西門離去。”
“諸位速速下去安排撤離事宜,若有懈怠,定斬不赦。”
黃巾諸將領命離去,今夜注定會有一場慘烈的廝殺。
傍晚時分,五千精銳騎兵和五千步兵,押運四萬余名百姓抵達博陵城。
兩城距離百里,皇甫嵩顯然考慮到博陵黃巾軍听聞張寶戰敗,肯定會連夜棄城而逃。
剛剛整頓好騎兵,就下令兵馬連夜出發,以防賊軍逃離。
公孫瓚、袁紹等人接待前來的援軍將領,袁紹坐在主位,其他人左右而坐。
“張牛角可能會在今夜棄城而逃,不知道將軍帶來多少兵馬,左將軍有何吩咐?”
見到諸位坐定,袁紹急切的詢問騎兵校尉。
“袁校尉不必著急,左將軍命我全權等听令也袁校尉。”
騎兵校尉諂媚的說道。
皇甫嵩是被袁紹叔父袁隗所舉薦,此時也是為袁紹送功績的。
在座的眾人都察覺到,左將軍此舉所蘊含的意圖。
袁紹屬于四世三公,袁隗又身居朝廷三公之一的司徒,可謂是權傾朝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為了自己的前途著想,巴結袁紹還來不及,怎麼會出言嘲諷,羨慕還來不及。
不過身為武將出身的公孫瓚,為人脾氣暴躁,見不慣朝堂上的這些蠅營狗苟。
嘲諷道︰“此地戰爭一觸即發,不知道袁校尉準備怎樣打破敵軍的企圖?”
在相處的這段時間,也了解公孫瓚的性格和出身。
其母出身的地位卑賤,所在世家不過算是豪強。
袁紹自身出身不凡,年紀輕輕身居要職,自身的高傲怎麼容許別人質疑。
“張牛角見我等兵微將寡,趁夜襲擊我大帳,先擊敗我等,防止我軍的後續追殺。”
“我等只需營造出大軍防備空虛,待黃巾軍進攻之際,四處伏兵盡出,即可把賊軍一網打盡。”
袁紹沾沾自喜的說出自己的計策。
公孫瓚出言譏諷道︰“如果黃巾軍看出我軍計謀。
故意進攻我軍大營的是誘餌,張牛角本人從西門逃離。
屆時直奔太行山而去,不知,袁校尉有何對策?”
袁紹聞言面色難看,不願承認自己考慮不周,但還是堅持自己的計策。
說道︰“如果伯圭兄不願听從本校尉的計謀,自可引兵去西門埋伏,我願派遣兩千騎兵支援。”
“多謝袁校尉的援軍,屆時,伯圭自會領兵斬下敵軍張牛角首級。
”公孫瓚見袁紹願意給他增兵,也是高興的接受。
畢竟他才有兩千騎兵,面對數萬大軍的戰場,自己這邊每死一個都會令他感到心疼。
即使對方給他增加兵馬,是為了佔據一份戰功,也是顯得毫不在意。
隨後便興奮領兵離去,此戰功唾手可得。
袁紹見剩下的人,無人反駁自己的計謀,也下令各自立即安排兵力布置。
喜歡東漢之亂世黃巾請大家收藏︰()東漢之亂世黃巾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