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一六一六

第108章 送考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凌小蟄2025 本章︰第108章 送考

    考生一天後再來。趙、李兩個考生互留下地址互道好運,說好放榜之後互行拜訪。

    那李鴻斐挑擔尋了座廟想借宿一晚,應門的小沙彌見他鐵塔般的彪悍無法生出好感,婉拒道︰“施主請回,小寺客房已滿。”佛教寺廟不比道觀那般的高高在上,為招納信眾常推出些營銷號,比如提供免費住宿齋飯等。李鴻斐只想有個屋檐遮風擋雨,只求在殿外廊里頭打個地鋪。小沙彌進去稟報寺里管事的,出來說︰“我佛慈悲,施主向西行十二里,城外西郊有個黃岡寺…阿彌陀佛。”李鴻斐無奈急急忙忙挑著擔子趕在城門關閉前出城投宿。

    第二日,覺得此地離貢院太遠仍需就近找個地方,便又進到城里,到晚轉悠到琴台,前方不遠處的房子青磚尖頂,拱券門楣上釘著個鐵十字。敲開大門,披著齊地黑袍子的洋和尚特別熱情,堅持把客人請到自己房中歇息,李鴻斐不喜洋和尚來到中華傳教卻不習中華教化,腹誹新來的耶穌不習地氣,不向早些年來中華的默罕默德學習,把寺院建成群眾喜聞樂見的中國建築。且與十字架受刑者身處一室很是為難,自己要去趕考,但憑真才實學不求神仙保佑,可也萬萬不可面對凶相惡兆。于是堅拒主人好意,在走廊里打個地鋪就好。

    都說外來的和尚好念經,此時此地踫上武漢人便不靈了。耶穌堂為搶信眾推出了比寺廟更猛的酬賓活動,洋和尚推出烤雞腿、葡萄酒、隻果派,還有去頭去尾去骨的武昌魚,熱熱乎乎滿滿裝了一大盤子請客人吃飽,說吃飽喝足身體才會暖,晚上睡戶外不至著涼受凍。然後一屁股坐下來看著客人狼吞虎咽,嘴里不停向客人道歉,責備自己考慮不周對中華文化參悟不透。表示說,客人如果願意在自己房間將就一晚的話,他會把房間里一切與本宗本教相關的物品取走撤掉,但求客人安心睡個好覺。還會給房間里的壁爐生上火,讓客人在溫暖中迎接第二天考試的到來。會給換上最大號的燭台,讓客人在光明中復習迎考。最後強調說主比太上老君仁慈比觀音菩薩樂善好施,主會賜福給每一個親近他的人。作為本耶穌堂牧師,他也將在主面前祈禱,祈禱客人在明天的考試中金榜題名。

    如此地親切周到,換了你,你能拒絕?但李鴻斐可听出了弦外之音,今日若堅拒不受定遭反目,那個主和主的僕人很有可能暗地使壞。萬一那個主法力無邊神通廣大,施法叫我腦袋短路發揮失常怎麼辦?在此關鍵節點還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再有,萬一那牧師不懷好意,在酒菜里下蒙汗藥叫我誤了時辰可如何是好!

    方才沒能抵擋住美食誘惑,把事情給搞復雜了。李鴻斐不禁頭皮發麻,看了眼食盤中不曾踫過的葡萄酒,露一笑臉出來,請洋和尚再去拿個酒杯來,他要向主人敬酒致謝。自己沾了沾杯沿,看著對方淺淺咽下一小口。好吧,如此就勉為其難。

    想得周密叫做有心眼,心眼多了叫有心機。讀書人肯定心機縝密,不琢磨不多想的話,如何把書本上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文章呢。李鴻斐請主人明日一早給個orning ca,主人拍著胸脯表示完全沒有問題,院子里有只司晨的大公雞,嗓子特好的那種,打起鳴來一準兒能把院里所有人都喚醒。洋和尚最後補上一刀,他這耶穌堂養了頭驢子,明天可以借給客人當腳力。

    燭台是最大號的,三層9支蠟燭,一拿進來就把陰森黑暗的房間照亮一半。就著明亮的燭光,李鴻斐取了幾本書草草翻閱了幾個重點難點,他卻不需要像彭家公子那般強學搶記,只把自己預測的幾個出題方向再次打了遍腹稿後早早躺下休息。在枕頭邊發現手掌大小薄薄一本小冊子,入睡前隨便看一兩眼。呵呵,正是耶穌堂的入門手冊。說好的盡撤教品卻又刻意遺留!李鴻斐對于洋和尚的小小伎倆心生輕蔑,不禁發出幾聲淡淡冷笑。

    鄉試第一場,考生須于8號黎明抵達考場,排隊等候入場檢查。

    彭員外也是參加過數次鄉試的老前輩,經驗可是豐富,他斷言說本次應試生員之多破了歷年紀錄,過檢又慢,排隊等候得耗上一整天。排隊站立一整天還不得累個半死,號子逼仄不能歇不能躺的,到時候哪來的力氣寫文章。不如趕早,排頭里早早過檢,如此安安心心坐號舍里休息。

    依彭員外之計行事,三人蒙頭睡了一個白天,7號晚上出發。船主如約候于渡口,摸黑給擺渡過江。見到北門城門洞開、火把輝煌,趙英武扶著馬頭開玩笑道︰“所謂錦繡前程金光大道,不該是我腳下石條路這般灰黑潮濕。四叔你說,少不得紅毯鋪地撒。”

    曹少見他有心思說笑,贊佷子不驕不躁保持有良好心態,大有四叔父當年風采。于祥道︰“你要贊他休捎上自己,略嫌為老不尊也!”

    三人哈哈大笑,下馬直奔貢院。

    鄉試的安保規格就是高啊!貢院門口負責搜身的差役二人一組,如狼似虎,發髻、胳肢窩、大腿根、腳底板統統不予放過,全部仔細搜查。飽讀經典的趙阿三心說我若攜得小抄豈能輕易被察,必定學四叔講的宋人絕招,將小抄卷起藏于谷門里。只是不知那里頭塞有異物行走是否不適?噫!好生惡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他不自覺地癟嘴搖頭。差役察覺道︰“你搖頭晃腦做甚?告訴你,此為祖制!前朝張太岳張閣老趕鄉試時我也是這番細細搜查。”

    看那差役兩鬢烏黑年不過四十,料他在吹牛唬人。進得貢院,有軍士舉火把引路,走了片刻來到號舍,軍士持械站在舍前作監考。

    一整天無所事事。兩隔壁的考生耐不住寂寞,探頭出號房交流些押題心得。

    祝英台有言‘此番杭城求名師…’祝家莊在上虞,走梅塢古道和錢塘道到杭州鳳凰山,根據奧維地圖測算,全程上百公里得走上一天一夜。祝英台不辭辛勞去杭州只為拜名師門下求學。何謂名師,水平高教學好是其次,最主要是押題押得準,比如高考作文題、數學最後兩個大題。當然,祝英台沒資格參加考試,她的目的性還是純潔的。

    事實上為了教導士子們寫好八股文,官學是有明文規定的。每月的三六九號學官會教導作文,每月的初旬士子們要作《四書》義三篇練習,中旬作經義三篇,下旬則論、策、表、判各一篇,詔、誥也有特定時間習作。

    差不多成化年里,科舉首重第一場的四書五經義,權重最大。此考試制度改革大概率是因為閱卷官的評閱任務太重,為保證如期公布榜單必須有所取舍,三場考試中佔大比重的首場經義考就成了最主要評定標準。因此上考生自然是多做四書五經義的練習,好比後世的重點專項練習。

    八股文又叫時文,取‘當時作文’之意,文風及遣詞造句有很強的時代性,對比明初和中後期的文章,你會發覺文風有很大的不同。時文除了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也與主考官的文風喜好有很大關系,故所以考生們考前必然會到書店買一些前科考試編纂的陳墨文章來讀,就如後世中考高考前考生會去買歷年真題來做一樣,都是為了預測今年的出題路數與可能題型。死讀書肯定會變成讀死書,聰明的士子們會定期或不定期舉行些文會筆會來交流心得,進行模擬考。整體而言,備考雖有官學教習,但實際上明中後期學校多有荒廢,學子們以自主復習為主,有錢人家會請名師或赴有名的書院求學,比如近些年來最受推崇的東林書院。私立貴族學校東林書院所以能做大做強,其實是建立在公立學校官學的萎靡沒落基礎之上。

    考前的個把月或者更早,心思活泛的考生就開始打听主考官是誰,確定人選範圍後,著重研究該人作的文章,細加體會以求自己的考卷文風能投其所好。

    考官的預測其實並不太難,鄉試的主考多是朝廷翰林或者御史。一些書商為牟利經常在考前花大力氣打探內幕消息,然後出一些考官的文集高價賣給考生牟取暴利。而會試因為在京師舉行,主考通常是內閣大學士和禮部侍郎等領餃,只要有心總能猜對。例如弘治十二年會試,大才子唐伯虎和舉人徐經一同赴京應試,考前就多次造訪高官,禮部侍郎程敏政、大學士李東陽都有被拜訪。那一年的主考正好是李東陽和程敏政,因徐、唐二人曾向程敏政請教過治學道理,而後又因考試中一道生僻題的出處兩人剛好知曉,他二人不知悶聲發財的道理,偏偏要到處矜夸,于是很自然地被人眼紅,舞弊風聲四起,最後說不清嫌疑。程敏政被罷官,唐伯虎和徐經被革去功名。甚為可惜。

    心得交流較熱烈,一考生聲稱精研過前20場延綿60年的經義考題。他曾有幸得到珍本《湖廣登科錄匯編》,該珍本對正統二年到萬歷己未年的治經統計數據做了科學的分析,推斷出本場鄉試中,大家會一窩蜂報考治春秋經,故治易經最為冷門。而他偏專治易經,如此獨闢蹊徑可脫穎而出。

    前頭講了,考試雖分三場,真正受重視的只是第一場的經義考。題目是本經義四題+四書義三題。本經,就是每位考生在報名時要從《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經中確定一經作為自己的報考專業,考試時從以上某一部經典中析出的句子為題寫四篇經義文章;四書義則是從《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四部儒學經典中出的三道題。也就是說每次鄉試或者會試,主考官一共要準備45+3=23道題,而每位考生需要回答7道題。

    所謂治某經,指報考的是哪一經,好比高考3+1里選的那個1好像現在改革了吧?)專治某經是士人很早就確定的專業方向,一般而言不會輕易改變。

    听那老小子說得有鼻子有眼,第一次做賊的趙英武不免心虛,擔心曹叔父的通天法寶失靈,擔心自己要名落孫山。因為曹少叫趙英武加的也是《春秋》,如那位考生所提秘籍算法先進準確,自己報考的正是今年最熱門專業,可謂千軍萬馬走鋼絲繩啊!

    精神上的憂慮緊張導致身體上的疲乏,意倦身軟的趙英武也只好既來之則安之,睡上一覺,養足精神等待明天命運的審判。

    喜歡大明帝國一六一六請大家收藏︰()大明帝國一六一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帝國一六一六》,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帝國一六一六第108章 送考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帝國一六一六第108章 送考並對大明帝國一六一六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