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面色陰沉,手中緊握著遼東急報。
殿中文武百官分列兩側,氣氛凝重。
“王承恩,念!”
王承恩接過急報,高聲宣讀道︰“出使朝鮮主使陳新甲奏報︰臣等奉旨赴朝鮮交涉多爾袞等逆賊之事,朝鮮國主李�推諉搪塞,拒不交出賊寇。臣限期三日,迫其答復。不料次日夜間,使館突遭襲殺,臣身中三箭,隨行七人殉國,朝鮮兵卒雖至,卻坐視不理!事後,李�竟稱此乃多爾袞所為,非朝鮮之過••••••”
話音未落,朝堂上瞬間炸開了鍋。
禮部尚書黃道周怒喝道︰“朝鮮蕞爾小國,竟敢如此猖狂!使團乃天子使節,朝鮮縱容賊寇襲殺,分明是藐視天朝!若不嚴懲,何以震懾四夷?”
倪元璐亦怒不可遏道︰“朝鮮素來恭順,如今竟敢包庇建奴余孽,更縱容賊人襲殺天使,簡直是狼子野心!若不問罪,他日倭寇、蒙古皆可效仿,大明威嚴何在?”
李邦華更是怒發沖冠,厲聲罵道︰“朝鮮國主李�,不過一介藩屬,竟敢如此悖逆!昔日萬歷年間,若非我大明出兵援朝,朝鮮早亡于倭寇之手!如今忘恩負義,實乃禽獸之行!必須嚴懲••••••”
一時間,群臣激憤,紛紛痛斥朝鮮背信棄義。
就在此時,吏部尚書張慎言卻站了出來,拱手道︰“陛下,臣亦主張嚴懲朝鮮,挽回我天朝大國威嚴。但此時國內流寇初定,遼東還在開發,一切百廢待興。若貿然興兵,恐耗費國力,不如遣使嚴詞責問,令其交出多爾袞。倘若繼續如此,再派兵討伐也不遲。”
張國維亦沉吟道︰“張尚書所言有理。朝鮮畢竟是我大明藩屬,若大動干戈,反倒讓建奴余孽坐收漁利。不如先施壓,若朝鮮仍不悔改,再行征討不遲。”
朱由檢清楚,他倆這麼說,絕不是怕戰,而是擔心興兵會影響大明發展。
如今大明發展勢頭正盛,工農業正在持續發展。
與外邦交戰,必然耗費國力,還會因之而讓大明的發展遲緩。
他們在權衡利弊,絕不是懼戰。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分成兩派。
“朝鮮若不嚴懲,日後諸藩皆可效仿!當速派大軍,直搗漢城,擒拿李�和多爾袞,以儆效尤!”
“此一時、彼一時,朝鮮雖有過錯,但此時國內未穩,不宜大動干戈。可先施壓,若其仍不悔改,再行征討••••••”
兩派爭執不下,朝堂上唇槍舌劍,火藥味十足。
就在此時,崇禎緩緩起身,目光冷峻地掃視群臣。
殿內瞬間安靜下來。
“諸位愛卿所言,皆有道理。”
崇禎的聲音低沉而堅定,“但朕以為,朝鮮之事,已非簡單交涉可解,得靠拳頭方可解決。”
他猛地一拍御案,厲聲道︰“使團遇襲,七人殉國,陳新甲重傷,此乃奇恥大辱!若大明對此忍氣吞聲,天下藩屬豈不皆以為我朝可欺?”
朱由檢目光如炬,一字一頓道,“朕意已決,御駕親征,發兵朝鮮,問罪李�,擒殺多爾袞!”
此言一出,滿朝震動。
李邦華急忙勸諫道︰“陛下,萬萬不可!御駕親征非同小可,此時又值深秋,不如遣一大將統兵,陛下坐鎮京師••••••”“不必再勸!”
朱由檢崇冷聲打斷道,“朕已兩次御駕親征,皆大勝而歸。此戰,朕必親征!”
範景文亦勸道︰“陛下,朝鮮山高路遠,恐怕陛下水土不服••••••”
崇禎冷笑一聲道︰“討伐建奴時,諸位就以水土不服勸過朕,可朕在遼東吃得香,睡得熟,還一舉將遼東諸地收復,還活擒皇太極。”
“討伐河南流寇,你們也這樣勸過,結果呢?朕沒有一點影響,還殲滅河南流寇,活捉李自成。”
“區區朝鮮,何足懼哉?實話告訴你們,朕這次去不僅僅是把李�、多爾袞擒來,而是要把朝鮮變成大明一個省。到時候,東瀛等國膽敢叫囂,直接從朝鮮省發兵••••••”
群臣面面相覷,他們皆知皇帝性格剛毅,一旦決定,絕難更改。
按照皇帝這個設想,大明坐鎮朝鮮省,真能威懾周圍宵小。
更何況,皇帝前兩次御駕親征——一次擊潰李自成,一次大敗皇太極,皆是大勝而歸。
如今再征朝鮮,似乎勝算極大。
最終,範景文長嘆一聲,拱手道︰“陛下聖明,臣等••••••遵旨。”
待眾人退下後,朱由檢獨自留在殿中。
征討朝鮮,將其變成大明的一個省,是他早有的設想。
不過那時候,他沒有想過御駕親征。
今日決定御駕親征,是因為民望百分率已經提升到百分之四十九。
親征是提升民望的好辦法。
也是給系統充值,迅速消費的好方法。
這樣可以迅速將商城級別升起。
然後利用商城內新解鎖的農產品,改善民生,造福百姓,又能提升民望。
朱由檢特別希望系統下一次升級,會出現後世的高產水稻。
••••••
乾清宮內,燭火通明。
崇禎高坐于御案之後,太子朱慈霃立于身側。
內閣輔臣、六部尚書、錦衣衛指揮使李若漣等分列兩側,肅然而立。
“朕此次御駕親征,短則三月,長則半年,朝中諸事,需諸位盡心輔佐太子。”
崇禎目光沉靜,語氣沉穩。
“臣等謹遵聖諭!”
眾人齊聲應道。
崇禎微微頷首,隨即取出一份聖旨,遞給太子道︰“慈霃,朕離京後,有幾件大事,需你與諸位大臣協力推進。”
朱慈霃接過,恭敬道︰“請父皇示下。”
“如今,民生為首要任務,必須推廣高產作物,以穩民心。”
朱由檢循循道,“陝西等處試種的紅薯、土豆、玉米,今年收成尚可,可解饑荒之急。朕已命人編纂《救荒本草新編》,詳載種植之法。命各州縣推廣此三物,尤其是災荒之地,務必讓百姓知曉——此物可活命!”
“兒臣領旨!必使天下百姓皆知陛下仁德!”
朱慈霃已經監國兩次,不再有心理負擔。
“其次,丈量天下田畝,普查大明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