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導向制也不能說錯。
楊山早些年玩的也是產品導向制,但那是因為他有天眼,知道技術發展的方向,所以他搞出的產品都是在適合他的工廠發展的科技樹軌跡上的。
但878廠就不同了,在一系列的行政干預下,工廠常做的事情就是集體大會戰、百日攻堅等類似的任務型科研攻關,這就搞的工廠的技術能力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散亂無章,不成體系,更行不成脈絡。
簡單的說,就是功利性太重,前瞻性不夠。
楊山對此也沒有好辦法,這不是他這個顧問身份能夠解決的。
想來想去,楊山不得不祭出他的老辦法。
你不是產品導向制麼,那我就想辦法讓你們按照我的思路挑選產品,這樣技術發展的軌跡也能確定。慢慢的,自會有人明白這樣做的好處。
當然,第一個產品在那次滑冰的時候,已經由耿波挑選出來了,那就是計算器用芯片。
這個芯片和越同半導體廠起家的電子表芯片類似,工藝不太復雜,晶體管集成度也不太高。
好吧,即便不太高也需要在單個芯片上放入5000個以上的晶體管,比電子表芯片高出一倍以上。
878廠好歹不是楊山8年前初創工廠時候的草台班子,所以制作這樣的芯片還是可以做到的,耿波的選擇比較務實。
耿波拉了廠里的幾個技術尖子,一番討論後覺得這事兒有搞頭,所以聯名向廠里提申請。
廠領導自無不可,只要部里給資源就行。所以把報告提給到了部里。
這事兒也不算大,消耗的資源不太多,正好也符合部里準備讓878廠深入民用領域的想法。
獲得上級批準後,廠里就按照指示,迅速成立了由各部門精兵強將組成的突擊作戰小組,還開了個誓師大會。
恩,那都是楊山到廠前一個月的事情了。
到他入廠的第八天,石書記回來了。
這位書記是個純粹的政工型干部,業務上的事情不怎麼懂。
在這一世楊山接觸的都是董處長這樣的技術性領導,而在上一世他可踫到過很多石書記這樣的。他對這樣的領導向來是充滿偏見,從里到外的生理性厭惡。
楊山現在身份超然,所以他對石書記也沒多少恭敬。
一個廳級干部而已,百科上都沒有單獨的詞條,老子要抱大腿也不會抱你的。
“小楊同志,你來廠里沒多久,對我們這里可能還不太熟悉。我和你說啊,這里的干部工人全都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思想過硬的人才,最關鍵的是能吃苦。”
石書記回來後第一件事就是親自拉著許廠長帶著楊山到他統管的部門逛一圈。
“自從部里下達了試產計算器用芯片的指示後,我們按照業務需要成立了多個項目組,並且成立的x小組為主的負責班子,分頭攻堅,最終形成合圍之勢。”
說著話,石書記把他帶進了一間會議室,“你看,現在他們還在加班加點開討論會。”
許廠長在旁邊補充,“他們正在討論生產工藝問題。”
楊山跟著進門。
屋里邊有十來個人,見到來人後紛紛站起身,這些技術骨干很多都在楊山那里待過。
“稍微耽誤大家兩分鐘時間,我來介紹一下,這是咱們廠新來的顧問,楊山。你們中的很多人應該都見過,以後咱們都要一起共事,大家都要虛心的向他學習。”
石書記還是很給楊山面子的,說的話很敞亮,就是有點見外。
楊山指了指第一批跟著穆瑞凡一起去香江的一個人問道,“你們在討論什麼?”
“老板,哦,楊顧問,我們在討論生產計算器芯片所使用的工藝,到底是os好還是pos好。”
楊山心說這有什麼好討論的,廠里現有的技術條件是什麼樣子你們不清楚?
<os 下邊重重劃了一道,“就用這個。”
人的名樹的影,那個技術員毫不猶豫的答應,“好的。”
<os工藝更先進一些,也更適合計算器這樣的便攜設備上使用。”石書記對楊山如此做派有些不悅。
“您說的都對,但我們的目標是制作出適合市場的產品,而不是制作出最好的產品。現階段p os就是最適合的,能夠盡快投產,盡快回籠資金,用來回補我們購置設備和研發付出。這與部里下達的企業市場化的指導原則一致。”
“我們為什麼不能生產更好的?”石書記一想到楊山的身份,他換了種說法,“按照組織流程,也不能就這麼定下來,我們是個集體,要充分吸取每個人的意見…….”
楊山懶得理他,過兩年國家就會明確在國有企業中實施廠長負責制,石書記這樣的角色會退出具體業務領域。
許廠長沒想到楊山會突然插手具體業務,他只好和稀泥,“中午休息時間到了,都先去吃飯吧,下午再討論。”
屋里開會的人都起身收拾東西。從他們的表情中,許廠長看得出來,即使下午繼續討論,也會是楊山給出的結果。
“楊山同志,你的想法可能是對的,但是決策的過程是不科學的。”石書記不再在業務上和楊山掰腕子。
楊山撇撇嘴,“抄作業還要什麼科學不科學,當然是把最容易抄的拿到手再說。”
這句話太打擊人了,連許廠長都听不下去了,“楊山同志,那是學習和借鑒。”
楊山笑著指了指廠資料室的方向,那地方現在還是閑人免進,“資料室里的一些材料文章,就是我親手翻譯抄出來的。”
他在資料室泡了幾天,居然發現了他跑路之前翻譯出來的那些東西,還非常懷舊的翻看了許久。
當然,這些資料早已過時,也就是當作備案存著。
許廠長听到楊山這麼說,有些哭笑不得。
楊山在入廠之前就打听過了,在廠里邊,許廠長的性子有些軟,所以大部分事務都與是書記說了算。
其實在很多企業里,雖然理論上書記是一把手,但通常情況下都是誰強勢誰說了算。
看到廠子這麼好脾氣,楊山耐下性子解釋了兩句,“天下文章一大抄,全世界的人都在互相抄。既然已經確定下來方向,那就不要有什麼猶豫,把路途上需要揀起來的東西全都拿走。如果抄的速度還不如人家寫的速度快,那還不如直接買人家的產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