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有隨從自箱中取出絲卷,掛于一旁木桿。
五卷紫色絲綢,在東方日光下泛著奢華光澤,如夢如幻。
寶物一經展出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隨後,又是五卷帶著菱形或雲紋的絲綢掛起,又引得眾人連連驚嘆。
“紫色錦緞,紋絡天成,用于君王燕居之服,五卷。”許玉匠抬手介紹。
這十卷紫色絲綢,一半用于承祭冕服,一半用于君王服裝。
後宮妃子聞听,個個面上帶了迫切。
說白了,沒有她們的份!
比之更迫切的是卿大夫,他們更是沒有資格。
“青色絲縞,肅靜無暇方顯至誠,忠貞誠信者可用,十卷。”
“水紅絲縞,朝夕著之似凝脂,女子用為佳,十卷。”
“……”
“紅紋白瓷,禮敬百神,承祭犧牲,宗廟之用為佳。”
“藍紋青瓷,質地溫潤,宜于賞玩。”
“黑紋白瓷,宜于祭祀。”
“長頸青瓶,宜置宗廟。”
許玉匠每次提到宗廟、祭祀時,總會不經意的看看,站在二皇子身後不遠處的大巫師。
對方心有所感,兩人數次目光交匯。
大巫師听的心喜,放在袖間的雙手手心,都不由發汗。
這些精巧、美觀的寶物,二分有一佔了祭祀的名頭。
這中間若沒有華夏使者的作用,他是不信的。
許玉匠的介紹很有章法。
除了幾個特定之物,其他都說的模稜兩可。
那些用于賞玩,用于忠誠、敬業者的東西,上至皇室,下至卿大夫,無可無不可。
那些淺色艷麗絲綢,精妙小巧瓷器,用于女子。
至于是妃子還是公子小姐,亦無可無不可。
等許玉匠介紹完。
廣場上眾人無不心存竊喜。
他們看著展示陳列的物品,交頭接耳,皆稱頌華夏寶物華美。
展示完畢,許玉匠朗聲歌頌炎皇功德,陳述臣服誓詞的同時。
眼楮則數次掃過妃子們站立的方位。
當他發現故主未在其列,心內如滾湯烹煮。
二皇子象征性的接過一件紅紋白瓷四方尊,雙手捧起︰“皇權天授,四方來朝!”
鐘磬齊鳴,貞人唱誦。
當下負責祭祀者,便取瓷器、絲綢,或承接犧牲,或包裹甲骨。
置于宗廟,以祭先王、天神。
“南部遠邦華夏族來貢,祈求祖宗庇佑、天神眷顧,炎部落社稷長存,宗廟永續。”二皇子告祭祖先罷,嘉獎華夏使團。
“多謝小皇!”許玉匠听罷,拱手道,“敝族貢品用于皇室祭祀,乃無上榮耀,不敢居功。”
“珍奇寶物世所罕見,華夏族進獻良多,足見侍奉皇室之誠意!”二皇子道。
雙方說罷場面話,司儀宣布頒賜回禮。
一件件事先準備好的青銅禮器被侍者捧出,除此外,還有不少玉器、貝幣、龜甲獸骨。
看著這些高規格的回賜,許玉匠心中有了幾分底氣。
其後。
二皇子親自在大殿宴請許玉匠。
席間,他似是不經意的說道。
“貴部絲綢為貴族追捧,先前就有諸侯獻上少量。”
“如今貴部一次進獻良多,實讓皇室驚喜!”
“這些寶物產量還不錯?”
“小皇未得上君命乎?”許玉匠反問道。
二皇子一愣,他不知道有什麼命令︰“還請使者細說。”
“敝族使者先前已經往東夷戰場朝見上君。”
“上君有命,讓敝族獻上所產寶物之大部,故而不敢怠慢,星夜來聘。”
二皇子恍然,解釋道︰“東方戰事吃驚,父君還未遣使言明。”
“那冊封寡君一事,小皇也不曾知曉?”許玉匠問完繼續道,“敝族地處南疆,不為諸侯所待見。”
“為此寡君獻出不少寶物,才使得諸侯前來交易。”
“此番上貢不為分毫回禮,只願皇室能冊封寡君。不求與諸侯同列,亦可為皇室屬臣。”
二皇子不語。
冊封諸侯的大事,他還沒有足夠的聲望得以主持。
“茲事體大,非父君回歸不可。”
“哎呀……周圍強族覬覦敝族技藝,幾欲滅蔽族而後快。”許玉匠哭喪著臉,“若有皇室冊封,那蔽族便為皇室庇護,也好存社稷,以奉皇室。”
“等到上君回歸,恐宗廟傾覆,部族淪亡。”
“小皇乃上君既定之儲君,但行此事,下使以為並無不妥。”
“容吾與留守大臣商議。”二皇子愣了愣,“不日,給使者答復。”
酒過三旬。
許玉匠看著盛放酒食的高級、成套禮器,嗚嗚哭出聲響。
這動靜引的主位二皇子,以及陪同大臣們好奇。
“使者何故悲傷?”二皇子問道。
“因見這些寶貴器物悲傷!”許玉匠抹著眼淚。
“倒是吾之過錯!”二皇子揮手道,“來呀,取一套器物送至客館使者住處。”
“非也!”許玉匠搖頭拒絕,“只是睹物而思往昔。”
“哦?”殿內眾人皆好奇。
“不敢瞞諸位。”許玉匠支起身子拱手,“下使曾在這座城邑生活十多年之久。”
“當初乃城北作坊一介工匠,不幸獲罪流落。”
“蒙寡君信賴,授以上大夫之職,充為使團主使,身份迥異,真是令人感慨。”
殿內王公貴族面面相覷,這位以一己之力牽動皇邑人心的使者,原先身份居然那樣低賤。
工匠、奴隸買賣經常發生,這老匠人被發賣亦屬尋常事。
眾人心怪之,卻也沒有刨根問底。
“使者如枯木逢春,現身居高位,當心喜何故悲傷?”
“那時下使窮困潦倒,沿街乞食,險些餓死,若非貴人扶持,早入土腐朽。”許玉匠嘆息著,“如今雖在同一城邑,卻是美食俱列,珍饈在前。”
“讓人唏噓……讓人唏噓!”
“使者所述貴人者誰?”主位上二皇子心喜。
他不時上街扶危濟困,或許救助過此人也說不定。
“正要為此事求小皇!”許玉匠再拱手,“當日下使餓的頭暈眼花,撲倒在地。”
“恰好有人塞食物與下使。”
“下使撲地叩謝,那僕從模樣的人卻答,莫要謝他,是宮中妃子憐惜下使年老無依,故而賞賜。”
“下使求小皇,正為拜會後宮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