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城,太極宮。
自李世民登基以來,為顯孝心,沒有讓太上皇李淵搬離,而是一直于東宮辦事。
但東宮畢竟場地有限,很多時候開大會不是那麼方便。
但今夜不同。
從李世民返回宮城,就直奔太極宮而去。
沒多久來了一群衛士,進進出出進行收拾。
......
時間大唐貞觀元年二月初七,凌晨十二時三十分。
太極宮主大殿內,人頭攢動。
京中高官,皇家貴冑,皆在此。
大殿之內,準備了一個圓形桌,能坐三十人,其余盡皆是板凳。
而這能坐在圓桌前的三十人也有說法,十人為朝廷文官,十人為朝廷武官,十人為皇室代表。
整個殿內人數有四百八十六人。
“大唐皇帝到。”
“大唐太上皇到。”
兩聲高昂的聲音喊道。
落座,李世民坐在太極宮那至尊之位上,而後李淵落座于左手邊。
“大朝會,啟!”
所有人盡皆起身,“參拜聖人。”
一系列的禮儀後,眾人落座。
“可知今夜召諸卿所為何事?”李世民直接發問。
朝廷官員們是你看我,我看你,他們已經知曉一些內幕。
但他們又感覺這事情並沒有那麼嚴重,不過就是一個白丁的不滿情緒罷了。
坐在左邊角落的李長河微微搖頭,他知道這群官員又要開始和稀泥了。
李世民自然能看出這朝中不少官員對此不在意,但今日這事,或者說以後類似這樣的事,要變一變了。
規矩要改一改了。
時代變了。
“去,發下去。”
很快每個人手中出現一張紙。
李世民︰“一個時辰,只用了一個時辰查詢案牘,就尋到了有關河東三族犯事訊息一百三十六條。”
“他們河東三族視朝廷法度于何物?河東地區不是他們三族的領地,河東的百姓不是他們三族的家奴。”
“不過憑借先輩恩蔭,就敢魚肉鄉里,不將國家法度放在眼中,他們究竟想要干什麼?”
“造反嗎?”
這一句話出,殿內皆驚,所有人不覺打了個冷顫。
自古以來,謀反者,人死族滅。
不少本來還沒有重視的官員瞬間知道了事情的嚴重性。
他們也明白,這件事把皇帝惹毛了。
俗話說︰匹夫一怒,血濺三尺,皇帝一怒,那就是人頭滾滾。
“自朕登基以來,夙興夜寐,日夜肝膽,為國為民,不敢絲毫懈怠。”
“對外,退突厥之困,護我子民。”
“對內,啟貞觀新政,降封爵,讓利于百姓;清除冗官,機構改革,整頓官場,卓有成效;開六院之學,啟民智,便各層之利;勤儉修持,為國開源節流;興文化,重實際,整軍紀,除佞臣,修歷法,定國策,讓貞觀開年為之一新......”
“僅長安半年之變,可比隋時一代之功,難道是朕做錯了?”
“你們告訴我,朕錯了嗎?”
“朕心向堯舜,爾是否是朕之周公?”
李長河立馬起身道︰“聖人無錯,錯在河東。”
所有人目光盡皆匯聚,想要看看是誰說出的這句話,也太瘋狂了吧。
也難怪,河東三氏,天下有名的超強豪族,李長河這意思,鍋都是他們的。
如果真的敲定如此,那麼河東三族就完了。
但這三族的能量又不得不察,與朝廷中人聯系千絲萬縷,誰又能完全置之度外?
這就是為什麼朝中人不敢輕易發言的原因。
但他們不說,那李長河就故意要說,要引導朝廷官員認同他的話。
所以此刻官員們盡皆臉黑不敢言,一時間有點安靜。
但安靜沒有持續多久。
“聖人無錯,錯在河東。”此音振聾發聵,聲音相當厚重。
正是李世民鐵桿盟友尉遲敬德。
“臣也以為聖人無錯,錯在河東。”又一人站起身。
此人軍情署長,刑部尚書李靖。
“聖人無錯,錯在河東。”又一人站出,國防大臣杜如晦默默站起。
“聖人無錯,錯在河東...”侯君集和徐世積站起身。
其他官員心中一寒,因為目前支持李世民的皆是軍方人士。
突然他們又想到了什麼。
是啊,那名叫王守義的三個孩子都是軍中人士,為國而喪命。
如果不能給他們以正義,那讓軍中之人如何想?
他們拼命在外殺敵,自己的家卻被自己人偷了,誰還敢放心在外殺敵?
這是動搖國本的事情。
無論如何事情不能簡單了之,如果他們這些文官不能給出滿意處理方案,那麼或許這群武官會教育他們做人。
控軍者,實權也。
其他一切外力,只有土崩瓦解一途。
怪不得李世民如此要夜中開大朝會,怪不得他言語中有一種不罷休的意味。
不是李世民要拿河東三氏開刀,而是大勢要拿三氏開刀,軍方要拿三氏開刀。
其實在消息傳給這些個軍方大佬的時候,他們心中已經有了決斷。
有些事情不能退,那是底線,退了,底線就沒了,什麼都沒了。
他們甚至想要,若是李世民偏向河東,他們會聯合發難。
不過,幸好,李世民與他們站在一起。
這一瞬間,讓軍中大佬歸服,甚至于本來對李世民心中有些許不滿的李靖,此刻完全臣服。
有皇帝如此,他們何不為其拼命?
他們軍方就是李世民最大的保障。
“聖人無錯,錯在河東。”
文官中一個出人意料的人站起來,竟然是歐陽胤。
“聖人無錯,錯在河東......”長孫無忌,魏征,房玄齡,宇文士及,高士廉等文官開始站起身附和。
“我李孝恭,我李神通,我......”圓桌前十名皇室宗親同時站起身。
“聖人無錯,錯在河東。”
喜歡我在大唐行醫的那些年請大家收藏︰()我在大唐行醫的那些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