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翻了一頁。
入眼就看到這一頁紙里,夾帶著一個巴掌大的扁平布袋,用針線縫在了紙張的中間,並且壓得十分平整,便于信封卷折的時候,不會擠壓漏出來。
“這是什麼東西?”
朱元璋生怕扯下來再扯壞了,急忙喊人。
“毛驤,快給咱拿把剪刀來。”
毛驤走到擺放燭台的桌案上,拿起一把剪燭芯的剪刀,他走到朱元璋的跟前,還沒來得及將剪刀調過頭來。
朱元璋已經一把握住剪刀尖接了過去。
“陛下小心!”
“咱手上有老繭,磨不破,不用小心。”
朱元璋還順手將剪刀在掌中轉了幾圈,挽了個花樣。
毛驤雖然知道陛下的身手,但還是提心吊膽地等著陛下露完這一手,急忙催促。
“陛下,布袋要掉下來了。”
“催什麼催,咱在看從哪頭開始剪呢。”
朱元璋說完,直接對準線頭來了一剪子。
“ 嚓!”
將布包綁到紙上的線頭被剪落後,整個布包順勢往下墜落。
朱元璋伸手接住時,還是有一點金黃從布包里跳落到了地上,發出了“ 啪”的聲響。
“毛驤,快撿起來!這里面裝的,不會是玉石吧?”
朱元璋將布包小心翼翼地扎緊口拿起來,也顧不得看信了。
正準備喊毛驤,把手伸出來,他好把布包里的東西倒出來,可當看到毛驤撿起來的東西時,他呆了一瞬。
這是什麼?
“陛下,這是什麼糧食?”
毛驤還是第一次看到這種跟瓜子差不多大小,但外型更加扁平,還是金黃色的糧食。
對。
哪怕毛驤沒怎麼種過地,但第一次見到此物,就認為它是糧食。
這是刻在骨子里的刀耕火種的傳承記憶,光用眼楮看,用鼻子聞,基本就能判斷手里的東西,是吃食!
“咱也不知道,咱不是讓常升去找土豆紅薯的嘛,他怎麼找了一堆‘金瓜子’?”
朱元璋見不是玉石,他也沒有那麼小心了,不必等毛驤伸手,直接把布包里的一小把‘金瓜子’倒在了桌子一角。
這一小把‘金瓜子’,只有五十來顆,大小不一但相差不多,只是有些表面已經微干微黑。
“憑咱種地的經驗來看,這十來顆一定是放太久干巴了。”
連朱元璋也認定了,這是吃食。
但它到底是什麼吃食?
朱元璋趕緊翻信。
“……在來自佛郎機的商人那里,撿到了一包種子,對方說這叫埃及粟,他也是從別人那里得來的,說是喂牛馬的草料,可末將看他著急想著要回去,我出十兩銀子他還不賣,我就和他切磋了一切武藝,讓他見識到了東方功夫,他心悅誠服,最後我用了一兩銀子買下了這包種子,讓他自己再去別人那里買。”
看到這里的朱元璋,想到常茂的做派,心里也是服了常遇春的這些娃了。
在他看來,常升的性子和標兒差不多都很穩妥,且武功十分的出眾,要不是晚生了兩年,繼承常遇春的衣缽沒有問題,所以西行找土豆紅薯的重任,他才會交給年紀輕輕的常升帶隊。
可他沒想到,常升也很擅長使用搶奪的手段,果然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還好常升把這種特長,施展到了好的方向。
“心悅誠服,揚我大明國威,升兒干得漂亮!”
朱元璋臉不紅心不臊地表揚完,繼續往下看。
剩下的,就是常升畫的他們隊伍行進的路線圖,還有那個佛郎機商人口述的,繼續往西行,會經過哪些區域。
上面都是一些拗口的,沒有听過的名字,據常升說,這些區域一直處于戰亂之中。
“陛下所說的土豆和紅薯,盡管沒有找到,但我們邊走邊打听,來到佛郎機後,听說過土豆之物的人明顯增多了,只是這里的人們不稱它為土豆,而是另一個名字,似乎是叫‘怕怕’,因為當地人覺得這個發音是罪惡之果,所以根本沒有見到實物,據說要再往西走,還要跨過一片海洋才能抵達種植它的地方。”
朱元璋看了一眼常升畫的地圖,頭皮再次發麻。
太遠了!
而且那片海洋到底有多寬還沒確定,但根據常升描述里的,當地人的造船水平,恐怕要常升自己造船下水,趟過這片海洋,才能抵達種植土豆和紅薯的地方。
“請陛下放心,我們已經找準了方向,一定克服所有的困難,爭取在陛下下次收到來信時,可以得到更多的情報,或是在海岸線附近的集市里,找到土豆或紅薯種子。”
信的最後,常升又提了一筆。
“請陛下替末將還有大家,向家中父母親人帶句平安,我們一切都好,無需掛念。”
朱元璋看得眼眶一熱。
升兒這孩子,性格十分堅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滿篇書信上根本不提苦不提累,可這寫信的紙張顏色不一,都是七拼八湊湊來的,可見他們這一行人,越往西走,條件越艱難。
銀錢倒是帶的充足,可許多蠻夷之處,靠的是以物易物,他們還要為吃喝拉撒發愁,還要學習各種不同的語言,應付各種突發情況。
還有。
這造船越海,風險極高,連當地人都沒有嘗試過,常升卻只能依靠自己帶隊去的那些人,自己琢磨怎麼造船,設定路線,一旦在海上遇到任何危險,可就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早知如此,當初就不應該圖快,而是多給升兒他們配備各方面的人手,再去挖土豆。
朱元璋想到這里,對著毛驤說道︰“就算升兒沒把土豆紅薯帶回來,咱也要封他一個侯爺當當,讓他跟著藍玉去北平建功立業去!”
“陛下,雖然常二公子,沒有帶回土豆和紅薯,但這埃及粟,我認為可以請司農司的主事,來辨認一下,到底是何物?”
司農司是專門管農業技術方面的,洪武初設立,自從司農卿楊思義前幾年死後,這個部門便並入了戶部,不再由專人管理,一切決定事務的權力,通過戶部,重新集中到了朱元璋的手里。
不是朱元璋瞧不起司農司的主事,而是他覺得。
“連咱都不知道的糧食,司農司主事恐怕也不知道。”
話雖這麼說,但朱元璋多少對司農司的主事,抱有一絲期待的。
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