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義珍把手機扣在桌上,屏幕還亮著林耀東剛發來的消息。他沒看第二眼,轉身就進了會議室。籌備組的人已經等在里頭,見他進來,全都坐直了身子。
“高校的事,今天必須動起來。”他開門見山,“星核科技下周簽協議,咱們不能光給人家一塊地、幾棟廠房就完事。人才從哪來?技術誰來撐?這些問題不解決,園區建得再快也是空中樓閣。”
副組長是教育局出身的李主任,小心翼翼開口“書記,國內頂尖高校對地方合作一向謹慎,尤其是這種大規模共建項目。清華、浙大這些學校,去年連西部某省的省級實驗室都沒接,怕投入資源打水漂。”
丁義珍點點頭“我知道他們怕什麼——怕我們虎頭蛇尾,怕政策變臉,怕最後成了教授們來走穴講課的‘掛牌工程’。”
他走到白板前,寫下三個詞網絡、光學、芯片。
“那就別談虛的。我們要拉的是實打實的合作,不是掛個名頭拍幾張照片。今天起,成立高校聯絡專班,我親自牽頭,分三路推進第一路,對接教育部相關司局,爭取把‘京州智谷’納入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名單;第二路,聯系清北、華科、西電、上交、哈工大這五所技術底子最硬的學校,明天就開始視頻洽談;第三路,讓財政和發改配合,三天內拿出專項科研引導基金方案。”
散會後,周長利來電。
“听說你要搞高校大會戰?”聲音帶著笑,“你爸當年在西南辦軍工研究所,也是這麼一句話甩出去,第二天就把十幾個院士請到了山溝里開會。”
“我沒他那麼大的面子。”丁義珍靠在椅背上,“但我有比面子更硬的東西——形勢。”
“哦?”
“外部資金正在繞道離岸信托往境內滲,目標很明確,就是攪黃我們的節奏。”丁義珍翻開桌上的簡報,“我把這份情報附進了合作提案。告訴校方,這不是普通的產業落地,而是一場技術和人才的保衛戰。誰現在敢跟京州站在一起,誰就是未來十年中國高科技的主力隊員。”
電話那頭沉默了一下“你這是要把學術圈也拉進戰場啊。”
“本來就是戰場。”丁義珍說,“過去拼的是gdp增速,現在拼的是誰能掌握底層技術。我們不上心,別人就要替我們做主。”
周長利輕咳兩聲“我已經跟教育部老熟人通了氣,他們答應協調五所高校派代表參加明早的線上會議。不過提醒你一句,教授們不吃官威那一套,你得拿真東西出來。”
“正好。”丁義珍打開電腦,“我昨晚擬了個框架協議草案,叫《協同創新十六條》。里面寫了三條硬杠杠一是每所合作高校在京州設聯合實驗室,市里配套場地和啟動經費;二是實行雙導師制,研究生一半時間在母校,一半時間在企業研發崗;三是成果轉化收益,學校佔股不低于三成。”
“夠狠。”周長利笑了,“這條件比不少國家級項目都優厚。”
“不是我要大方,是形勢逼人。”丁義珍敲了敲桌面,“星核科技落地只是開始,後面還得拉更多高端項目進來。沒有自己的研發隊伍,再好的技術也會水土不服。”
第二天上午九點,視頻會議準時開始。
第一場是和清華大學信息學院。對方來了三位教授加一名科研院負責人。開場寒暄過後,一位戴眼鏡的老教授直接發問“丁書記,恕我直言,京州過去在高新技術領域並無積累,為什麼你們認為我們該把核心團隊派到這里來?”
丁義珍沒急著回答,而是調出一份數據圖。
“去年,京州新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同比增長百分之八十二,全市研發投入佔比達到37,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今年一季度,我們引進的博士級人才數量排在全國第七位,僅次于北上廣深杭寧。”
他頓了頓“更重要的是,我們不怕試錯。只要方向對,市里願意為失敗買單。這一點,請問哪所大學不希望有個敢扛責任的地方伙伴?”
對面安靜了幾秒。
另一位年輕些的教授問“如果中央政策調整,或者地方班子換屆,你們這套機制還能延續嗎?”
“我給你兩個保障。”丁義珍說,“第一,所有合作協議由市人大備案,形成地方性法規文件,不受人事變動影響;第二,設立‘京州科技創新穩定基金’,首期注資五十億,專款專用,哪怕財政緊張也不挪用。”
會議室傳來輕微的議論聲。
清華方面最終表態原則上同意推進合作,兩周內派專家組來京州實地考察。
接下來幾場洽談節奏明顯順暢。華科當場表示願意將光縴傳感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分支設在京州;西電則對共建雷達與通信聯合研究中心表現出濃厚興趣;上交提出聯合培養集成電路方向碩博生;哈工大更是干脆,直接問“什麼時候能簽協議?我們有兩個青年千人計劃團隊可以馬上入駐。”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五場會談結束,已是傍晚六點。
丁義珍揉了揉太陽穴,把所有反饋意見匯總成冊,交給秘書歸檔。桌上攤著《高校合作備忘錄(初稿)》,還有明天發改委協調會的材料。
手機震動。
林耀東的消息跳出來“第二批資金已轉向離岸信托,路徑模糊。”
丁義珍看完,合上文件,目光落在牆上掛著的“京州智谷”規劃圖上。圖紙右下角標著一行小字預計首批入駐企業不少于三十家,帶動就業超兩萬人。
他起身走到窗邊,夜色已籠罩市委大樓。遠處高新園區的施工圍擋亮起了臨時照明燈,像一片尚未連成片的星火。
剛坐下,電話又響了。
周長利語氣少見地凝重“教育部那邊傳話,有聲音說我們動作太急,怕引發‘高校資源過度向單一城市傾斜’的爭議。”
“讓他們說。”丁義珍靠回椅背,“十年前沒人關心資源傾斜,只關心gdp數字。現在我們想把錢花在刀刃上,反倒有人跳出來講平衡?”
“可上面有人打過招呼,建議暫緩部分對外宣傳。”
“宣傳我不急。”丁義珍盯著天花板,“但合作不能停。你告訴教育部那幾位老朋友,京州不搶誰的飯碗,我們只是在補課。別人跑了十年,我們現在才起步。”
電話那頭低聲道“小心被人當成出頭鳥。”
“出頭鳥也好,靶子也罷。”丁義珍笑了笑,“只要飛得穩,打得準,就不怕風大。”
掛了電話,他重新打開電腦,在郵件草稿箱里找到一封未發送的信件。標題寫著關于設立“青年科學家安居工程”的初步構想。
他敲下最後一句
“房子不是留人的唯一辦法,但沒有房子,再理想的人才也只能轉身離開。”
按下發送鍵時,辦公室門被輕輕推開。
秘書探頭“書記,西電那邊剛回消息,說他們的校長想提前來一趟,順便看看生活配套。”
丁義珍抬頭“告訴他,我親自陪他看房。要看最好的小區,也要看在建的公租房。”
喜歡4合院之成為武術宗師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4合院之成為武術宗師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