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義珍掛了電話,沒回信息,也沒立刻動筆。他把筆記本翻到新一頁,寫上“土特產外銷籌備日志”,第一行記著︰“李家溝老劉來電,願供山貨,其子在青山集團任職——個體意願已現,需組織化響應。”寫完,他合上本子,順手把手機推到桌角,起身去了農業局。
農業局辦公室剛開門,丁義珍就站在門口。局長老張正泡茶,看見他進來,手一抖,茶葉撒了半桌。
丁義珍沒坐,直接說︰“今天起,成立山貨外銷專班,你牽頭。
三件事︰第一,三天內把全縣能拿得出手的山貨全摸一遍,別漏了犄角旮旯的野貨;
第二,去鄰縣外貿公司,調他們近三年對日出口的貨單,我要知道哪些東西賣得動、賣得貴;
第三,第三,聯系縣醫院,抽樣檢測常見山貨的重金屬和農藥殘留,別辛辛苦苦運出去,被人一檢退回來,丟人現眼。”
老張一邊記一邊點頭,剛想問預算,丁義珍擺手︰“先干,錢的事我來。記住,這不是扶貧,是做生意。東西賣不出去,咱們全縣干部都得喝西北風。”
當天下午,專班就動了起來。丁義珍沒閑著,撥通了陳書婷的電話︰“幫我個忙,找香江那邊的日資商社朋友,悄悄拍幾張東京、大阪超市里中國山貨的貨架照片,尤其是包裝、價格標簽,越細越好。別說是官方行為,就說華人社團想搞點年貨采購。”
陳書婷在電話那頭笑了︰“你這縣長,越來越像做買賣的了。”
“不做買賣,怎麼讓老百姓掙錢?”丁義珍也笑,“我這回是真要當一回‘土產經理’。”
三天後,情報陸續回來了。陳書婷發來一串照片,甫光船隊的神戶代理也傳了市場走訪記錄。
丁義珍把材料攤在會議室長桌上,帶著商務局、農業局幾個人一條條看。
東京超市里,金針菇干一小包賣八百日元,刺嫩芽標價一千二,山核桃仁更是直接貼著“高級食材”標簽,一盒賣到一千八。
“人家不是不買中國貨,是買‘干淨、安全、有說法’的中國貨。”丁義珍指著照片說,“你看這包裝,小份量,真空密封。咱們的貨呢?麻袋一裝,露天一曬,蒼蠅圍著轉。”
商務局長撓頭︰“可咱們沒這條件啊,分裝線、檢測設備、冷鏈運輸……哪樣不是錢?”
“先不搞全套。”丁義珍敲著桌子,“先挑三樣︰刺嫩芽、金針菇干、山核桃仁。這三樣咱們有資源,加工門檻低,市場價高。
農技站馬上出《初加工操作指引》,重點寫清楚怎麼晾曬、怎麼防潮、怎麼分揀。每戶補貼一塊五加工費,婦女組織起來干,不耽誤種地。”
他頓了頓︰“至于包裝,先用食品級塑料袋,熱封口,貼手寫標簽,注明產地、采摘日期、農戶姓名。等第一批貨出去,客戶認了,再上機器。”
眾人點頭,散會後各自去忙。丁義珍又撥了個電話,這次是光大船隊駐京海辦事處。
“老陳啊,我這邊要發一批山貨去神戶,不多,五十噸,主打刺嫩芽和山核桃仁。你那有沒有直達船?別中轉,干貨最怕來回折騰。”
電話那頭傳來熟悉的聲音︰“有啊,每月兩班,返程基本空著。你這貨要是穩定,我還能給你騰個恆溫櫃。”
“恆溫不急,但防潮必須到位。”丁義珍說,“我提個方案︰這五十噸,我包你一個整櫃,運費壓到市場價六成,你給我優先裝貨、墊防潮板、協助清關。怎麼樣?”
“你這叫‘以貨換艙’啊。行,我答應。但有個條件——首單客戶要是驗收不合格,這合作就當試水,不追究;要是合格,三年內你這貨我優先接,別人加錢也不給。”
“成交。”丁義珍掛了電話,翻開筆記本,在“物流”一欄寫下︰“光大船隊,整櫃包艙,六折運費,首單試運。”
他沒停,又撥通一個未到任的號碼︰“連城同志,等你正式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蹲點李家溝收購站。建台賬、控質量,一個農戶一個檔案,誰家的貨出了問題,追到地頭。”
電話那頭愣了下︰“丁縣長,我還沒報到呢……”
“可活不能等。”丁義珍笑著說,“你先當個‘電話副局長’,行不行?”
李家溝臨時收購站三天內搭了起來。電子秤、水分測定儀、真空封口機全到位。
丁義珍親自去了一趟,帶著農技站的人現場培訓。村里婦女組了“初加工小組”,按標準晾曬刺嫩芽,去殼分揀山核桃仁。每加工一公斤,補貼一塊五,當場現金結算。
第一天,只收上來八百斤。第二天,兩千三。第三天,破五千。
“不是老百姓不想干,是以前沒人帶著干。”丁義珍看著入庫單說,“現在路子清楚了,他們自然跟上來。”
最後一天傍晚,首批五噸貨入庫。每袋貼上“金山縣源產•可追溯編碼”,登記農戶信息、采摘時間、加工批次。丁義珍親自檢查了三袋,打開聞了聞,又用手捏了捏︰“干度夠,沒霉味,雜質少。可以出運。”
當晚,他在日志末頁寫下︰“土產出山,第一步,穩。”
第二天一早,他趕到光大船隊京海港務站。貨櫃已經停在裝運區,兩名技術人員正在檢查墊艙板和溫濕度記錄儀。丁義珍爬上車,打開一個貨袋,抓了一把刺嫩芽,對著陽光看了看。
“這批貨,貼了溯源碼?”他問。
“貼了。”隨行的商務局長說,“每個農戶都有登記,掃描二維碼能查到姓名、地塊、加工時間。”
“好。”丁義珍把貨袋重新封好,“裝櫃吧。”
集裝箱緩緩升起,吊車司機打了個手勢。丁義珍站在地面,看著貨櫃被穩穩安放在船艙指定位置。光大的代理走過來,遞上一份《試運行備忘錄》。
“簽了這個,首單就算正式發運。”他說。
丁義珍掏出筆,在乙方代表欄簽下名字。代理收好文件,拍了拍他的肩︰“等神戶那邊反饋。”
丁義珍點點頭,沒說話。他抬頭看了眼船體,巨大的貨輪靜靜停泊在港灣,甲板上幾個水手正在檢查纜繩。海風帶著咸味吹過來,卷起他衣角。
他忽然轉身,對商務局長說︰“通知下去,全縣十個試點村,月底前都要建起標準化收購站。設備統一配,流程統一教,誰拖後腿,我找誰談話。”
局長應聲記下。丁義珍又補充︰“另外,農技站把《初加工操作指引》印成小冊子,每戶發一本。標題就寫︰《山貨出口十不準》。”
他剛說完,手機響了。是光大的老陳。
“丁縣長,船務那邊剛通知,原定明天上午十點開航,提前到今晚八點。北太平洋有氣流變化,船長想趕在風帶前出港。”
丁義珍看了看表,下午四點十七分。
“通知李家溝,所有待運貨今晚六點前必須到港。”他說,“另外,安排一輛應急車,帶備用封口機和干燥劑,萬一途中包裝破損,現場能補。”
電話掛斷,他快步走向停車場。上車前,他對商務局長說︰“你回去盯收購站建設,我親自押這一趟。”
車子發動,駛向港口。丁義珍靠在座椅上,閉了會兒眼。再睜開時,目光落在副駕上的日志本上。他伸手翻開,最後一頁寫著︰“土產出山,第一步,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