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義珍在青山鎮住下的第一個夜晚,是煤油燈下寫完工作日志後沉沉睡去的。
洗漱完畢,他換上一身干淨的襯衫和西褲,套上那件略顯寬大的外套,精神抖擻地走向鎮政府。
今天是個重要的日子——鄉鎮干部例會。
會議室不大,但氣氛卻像鍋里剛燒開的水,咕嘟咕嘟冒著泡。
屋里已經坐了不少人,有老有少,有抽煙的、喝茶的、還有叼著牙簽翻報紙的。
丁義珍找了個靠後排的位置坐下,掏出筆記本,準備記錄。
會議開始沒多久,他就發現這會開得有點“形式主義”。領導講話一套接一套,內容全是“高度重視”、“加強落實”,但具體怎麼干,沒人說清楚。更別說有什麼新思路了。
丁義珍皺了皺眉,心想︰這樣下去,基層只會越來越死板,老百姓的問題也解決不了。
自由討論環節終于來了,主持會議的趙書記掃了一眼全場︰“有沒有誰想補充點什麼?”
會議室頓時安靜下來,沒人舉手。大家都知道,這種場合發言,要麼是馬屁精,要麼是愣頭青,誰都怕惹麻煩。
丁義珍猶豫了一下,還是舉起手。
“小丁啊。”趙書記認出他,“你剛來,有什麼要說的?”
“我想提個建議。”丁義珍站起來,聲音清亮,“咱們鎮上的普法宣傳是不是可以搞一搞?
我發現很多村民因為不懂法,經常鬧糾紛,比如土地邊界、婚姻財產這些。”
有人低聲笑了出來︰“大學生就是愛講大道理。”
丁義珍不為所動,繼續說道︰“我覺得可以從幾個村試點,組織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一起學習《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這些基礎法律知識,結合實際案例講解,讓大家听得懂、記得住。”
趙書記听了,沒立刻表態,倒是旁邊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干部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低頭在本子上記下了什麼。
會議繼續進行,丁義珍的提議並沒有激起太大波瀾,但他知道,自己已經發出了第一聲。
會後,丁義珍主動找到趙書記,遞上一份自己整理的《常見農村糾紛案例匯編》,里面詳細記錄了他在走訪中了解到的十幾起典型糾紛,還附上了對應的法律條文和建議處理方式。
“這是我這昨天做的資料,您看看有沒有參考價值。”丁義珍語氣誠懇。
趙書記接過材料,隨手翻開幾頁,眉頭漸漸舒展開︰“嗯……挺詳細的嘛。”
“如果能以宣傳部下鄉巡講的名義申請一點經費,我們可以先在兩個村試點。”丁義珍趁熱打鐵。
趙書記合上材料,看了他一眼︰“行吧,回頭我跟宣傳部那邊踫踫頭,看看能不能給你擠點預算。”
得到這個答復,丁義珍心里已經有數了。他知道,在體制內做事,不能急,也不能太張揚。
可事情總不會那麼順利。
當天下午,幾個年紀稍長的干部圍在一起喝茶,有人就開始拿丁義珍說事。
“哎喲,這不是咱們鎮上新來的副鎮長嗎?”一個戴眼鏡的中年男人陰陽怪氣地說,“听說要在村里辦‘法律講堂’?”
“對啊,人家可是省里下來的高材生,讀書讀傻了吧?”另一個接口道,
“咱這兒哪需要那些玩意兒,吵架打架都靠村委會調解,講法?誰听啊?”
丁義珍正好從旁邊路過,听到這些話,臉上卻沒有一絲惱怒,反而笑著走上前︰“幾位老同志說得也有道理,不過我這活動也不是要取代村委會的工作,而是給大家多一個解決問題的渠道。”
說著,他拿出幾張打印好的普法課程大綱,遞給那位戴眼鏡的男人︰“王主任,這是初步安排,你要是感興趣,歡迎一起來參與設計內容。
我們還可以把您的經驗寫進去,到時候講課的時候也算集體智慧。”
王主任一愣,沒想到丁義珍不僅沒生氣,還主動拉他入伙。
“我……我哪有時間啊。”他嘴上推辭,手卻接過材料翻看起來。
丁義珍笑笑,轉身離開。他知道,有些人不是真的反對,而是怕被邊緣化。
只要給他們留個位置,他們就不會跳出來搗亂。
傍晚時分,丁義珍回到宿舍,坐在煤油燈下,一邊整理今天的會議筆記,一邊回想著一天的經歷。
他想起那個在會議上默默記下他名字的老干部,想起趙書記翻看資料時的表情,也想起王主任接過材料時那一瞬間的遲疑。
“看來,第一步算是邁出去了。”他自言自語。
屋外傳來狗叫聲,還有遠處傳來的二胡聲,斷斷續續,像是誰在訴說一段心事。
第二天早上,丁義珍起了個大早,天還沒亮就出門了。他要去村子里實地考察,看看哪些地方適合開展普法試點。
走到半路,迎面走來一個拄拐杖的老人,正是昨天在村口見過的李老頭。
“小伙子,這麼早就出來了?”李老頭笑眯眯地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