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19日,農歷十月廿九日,星期六。
宜︰打掃、簽訂合同、開業、安機械、安葬、開光、遷墳、上梁。
忌︰結婚、祈福。
轉眼間,興州市城北電子市場來了個大變樣。
原本老舊的外牆被粉刷一新,門口掛上了金光閃閃的新招牌——\"興州市國強電子批發市場\"。
開業這天可熱鬧了,紅毯鋪地,彩帶飛舞,連市里的領導都來剪彩了。好幾家電視台的攝像機對著現場拍個不停,第二天的報紙上全是市場開張的大幅報道。
可誰也沒想到,就在開業當天的下午,一個叫黃海的顧客在市場里買了台日系牌子的收錄機。這本來是個高興事兒,可黃海發現機器不太對勁,跟店家理論起來。
說來也巧,當時正好有電視台和報社的記者在市場里采訪開業盛況,把這場爭執拍了個正著。
星期六,《興州晚報》頭版就同時登出了這則新聞,標題特別醒目。市電視台的《今日觀察》欄目也播出了這段視頻。
要知道那時候假冒偽劣問題正鬧得厲害,這新聞一出,就像往油鍋里潑了瓢冷水,全城都炸開了鍋。
這邊電子批發市場剛換了新裝,鑼鼓喧天地宣傳自家改名改經營環境;那邊就被曝出賣假貨,這反差太大了,這臉打得啪啪響。
老百姓議論紛紛,連省里的《南都晚報》和省電視台都跑來跟進報道。
這事兒越鬧越大,沒幾天就傳遍了全省,成了街頭巷尾最熱門的談資。
這事兒鬧得可不小,連市里的領導袁長春副市長都听說了。袁副市長一听這事兒,當時就拍桌子了︰\"這還得了!必須嚴查!\"
他當即在新聞媒體前表態要親自盯著這件事,一定要給老百姓一個交代。
……
1987年12月20日,農歷十月三十,星期日,
宜︰餘事勿取、鋪路。
忌︰諸事不宜。
黃海這小子可算是逮著機會了,一大早他舉著個喇叭,在一大群記者面前說得那叫一個慷慨激昂︰\"我黃海今天就把話撂這兒了,這事兒沒完!咱們消費者的權益必須得到保障!\"
說來也巧,國強電子批發市場的大老板趙斌剛好也在場。這趙老板可不是一般人,人家是董事長,平時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主兒。
可這回他二話不說就站出來了,當著所有記者的面拍胸脯保證︰\"這事兒我們市場負全責!\"
更絕的是,趙斌老板當場就掏出手機,直接給工商局的鄭局長打了個電話︰\"鄭局長啊,趕緊帶人來我們市場查查,有多少假貨都給我揪出來!\"
他那嗓門大的,生怕記者們听不見似的。
趙斌老板還當著所有人的面撂下狠話︰\"查出一件假貨就銷毀一件!明天就在市場門口廣場當眾銷毀,歡迎各位記者朋友來監督!\"
那架勢,活像個掃黑除惡的正義使者。
要說這趙老板可真是個人精。他不僅沒推卸責任,反而主動要求自查,還請工商局上門檢查。這要擱現在,大家肯定覺得這就是在作秀。可那會兒不一樣啊,老百姓買到假貨能討個說法就不錯了,哪見過這陣仗?
趙斌老板讓人把查出來的假貨全堆在市場門口,跟座小山似的。他還特意囑咐手下︰\"去,給各家媒體發邀請函,明天都來看我們銷毀假貨!\"
他這認錯態度,在當時可真是開天闢地頭一遭。老百姓哪見過這場面,一個個都看傻眼了,過了片刻,都紛紛鼓起掌來了。
那天晚上電視台一播出新聞,整個興州城都炸開了鍋。人們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議論紛紛,都想親眼去看看國強電子批發市場是不是真的要銷毀那些假冒偽劣的電子產品。
\"你們說這事兒靠譜嗎?\"街口小賣部的老王叼著煙,跟下象棋的老張嘮嗑,\"現在哪有企業這麼實誠?發現假貨不藏著掖著,反倒要當眾銷毀?\"
\"可不是嘛!\"老張挪了下\"車\",\"我閨女上次在那買的電熱水壺,用了一個月就冒煙了。要真能整治整治,那可太好了!\"
這消息像長了翅膀似的,沒幾天就傳遍了整個南都省。為啥傳播得這麼快呢?一來這事兒本身就挺新鮮——企業主動認錯還要銷毀假貨,背後有人在推波助瀾;二來這些年假貨實在太猖獗了,誰家沒吃過虧啊?老李買了山寨電飯煲煮不熟飯,老王家兒子買的游戲機玩幾天就黑屏...大伙兒都憋著一肚子氣呢!
這下可好,國強電子批發市場要動真格的消息一出來,立刻就成了全城熱議的話題。特別是電子批發市場周邊的商家們,一個個都豎起了耳朵。
五金商店的李剛,外號\"李胖子\",听說這事兒的時候正坐在櫃台後面嗑瓜子。電視里播著新聞,他越看越樂,最後拍著大腿直喊\"活該\"!
當天晚上他就約了隔壁供銷商場的張國平、二輕商場的王小龍幾個老伙計下館子。
\"來來來,干一杯!\"李胖子舉著酒杯,臉上的肉都笑出了褶子,\"趙斌那小子這回可栽跟頭嘍!\"
\"可不是嘛!\"張國平抿了口酒,\"前陣子搞什麼外牆升級改造促銷,把咱們生意都搶走了。現在可好,假貨的事兒鬧這麼大,看他還怎麼䱇瑟!\"
王小龍夾了塊紅燒肉,含糊不清地說︰\"你們說這趙斌是不是腦子進水了?換別人肯定想辦法壓消息,他倒好,又是登報道歉又是要銷毀假貨,這不是自己往火坑里跳嗎?\"
幾個人推杯換盞,越說越高興。自從電子市場升級成批發市場,又是裝修又是招商的,可把他們這些老對手急壞了。現在看著競爭對手要當眾出丑,心里那叫一個痛快。
國強電子批發市場出事的消息一傳開,可把他們幾個樂壞了。其實吧,賣假貨這種事在當時根本不算新鮮,全國各地到處都是。
就拿南都省的小商品市場來說,里頭擺的那些小家電,十個有九個都是冒牌貨,包裝上印著名牌商標,里頭裝的卻是粗制濫造的玩意兒。
其他城市也好不到哪兒去。那會兒老百姓手里漸漸有了點錢,市場上啥新鮮玩意都冒出來了。工廠開足馬力生產,可有些人光想著賺錢,就開始動歪腦筋。電視里天天喊著\"改革開放\",可管理卻跟不上趟,好些法規都沒健全呢。
走在大街上,隨便進家店鋪都能踫上假貨。有拿自來水灌進瓶子當名牌飲料賣的,有用破布頭充羽絨服的,更別提那些三天就壞的\"進口\"電器了。
老百姓買東西全憑運氣,有時候明知是假貨也得買——便宜啊!
要說管這事兒吧,那時候連\"消費者權益\"這詞兒都新鮮著呢。還是前幾年央視搞了個315晚會,大家才慢慢知道買東西上當還能投訴。要擱以前,買到假貨用一點時間壞了,只能自認倒霉,頂多跟街坊鄰居罵兩句黑心商販解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