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流逝,光透過雕花窗傾灑,金燦燦的。
到了時間,朝臣默契的抬頭看向高位,那個本應出現的帝王,卻未曾出現。
就在朝臣準備推長孫無忌前去打探時,李世民身邊的宦官帶著旨意前來。
第一道旨意是太子與魏王的身後事,太子依舊是太子,陵墓修建在李世民陵寢的不遠處,還有魏王……
這些朝臣並不關注,人死如燈滅,葬禮是否保留名號他們真不在意,就連迂腐的言官,也選擇保持沉默。
什麼逼宮謀反應該被釘在恥辱柱上?咳!這是父子鬧矛盾,是家事不是國事,不需要在朝堂上討論。
言官固然想名留青史,但不是以這種方式留名。
第二道旨意則是對謀反臣子的處置,不輕……但也不算重,看如何對比,按照李世民以往的性格,無疑是重了,比如侯君集這種跟著他一路走來的人,若太子未死的話,恐怕僅處置侯君集一人,但這次遭殃的人不少。
但對比之前的歷朝歷代或者某個大漢的武帝,無疑是輕,輕的不能再輕,沒有來個大逃殺,也沒有來個誅十族、九族。
關于這點朝臣也沒有什麼反應,各個跟小鵪鶉似的乖的不行,笑話!這是不趕緊過去,倒霉的可能就有他們,姻親關系盤根錯節,真來個誅九族或者十族,現在朝堂不知道有多少人,需要去閻羅殿打卡。
第三道旨意則是立太子的旨意,改立晉王為太子。
朝臣欣然接受,甚至早有預料,一絲驚訝都沒有。
李治在朝臣眼里都是優點,比如在朝堂“無人”,當太子要培養自己的班底,他們剛好過去。
人緣很好,和長安的不少二代都有聯系,民間的聲望高,又有長孫無忌這個親舅舅,曾經和李泰李承乾都有關系的臣子,轉投李治投的毫無心理壓力。
但第四道旨意就讓在場的大臣紛紛變了臉色。
偏偏第四道旨意最是“平平無奇”,這是一道讓禮部準備太子大婚的旨意。
晉王妃的出身朝臣皆知曉,若是之前關注的人自然不多,李世民同意、李治自己同意,朝臣也不會吵著鬧著說不行。
但現在不一樣,晉王成了太子,那晉王妃就是太子妃,未來的一國之母,應該出身世家。
若是兩人已經成親,朝臣也不會不要臉皮的討論,弄什麼休妻另娶,貶妻為妾,畢竟他們還要臉,但現在沒有成婚,也不是沒有回旋的余地。
高傲的世家連寒門都看不起,怎麼可能能看的起平民,甚至連平民都不如的人?怎麼能容許這樣的女子,未來壓他們金婢銀奴養的的世家女一頭?
但反對吧?听他們反對的人又不在,李世民只是派內侍來宣讀旨意,又沒有親自過來,還能听听他們諫言的話。
朝臣視線在空中交匯,只能先行領旨意。
在宣旨的內侍離去後,眾人的目光出奇的一致,紛紛投向長孫無忌,就差直言太子的親舅舅出來表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