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星核熔毀危機︰測溫儀鎖定過熱節點,冷卻凝膠阻斷能量失控
超宇宙核心區域的“星核熔爐”負責將原始星能轉化為可利用本源能量的樞紐裝置)突發“能量熔毀預警”——熔爐內部的“星能轉化艙”因未知原因出現持續過熱,核心溫度從正常的5000c飆升至c,且仍以每小時800c的速度上漲。熔爐外殼的“能量冷卻層”已出現大面積龜裂,若溫度突破c臨界值,整個熔爐將發生爆炸,釋放的能量足以摧毀周邊30個文明聚居地,超宇宙能源體系也將徹底崩潰。
聯盟緊急啟動最高級別的“星核救援預案”,林修作為“跨維度應急專家”,帶著核心團隊第一時間抵達星核熔爐控制中心。透過觀測屏,能看到熔爐內部赤紅一片,轉化艙表面的“星能導流管”已被高溫燒得通紅,部分管道甚至開始融化,粘稠的星能液體順著裂縫滴落,接觸到冷卻層後瞬間引發小規模爆炸,冒出滾滾黑煙。
“控制中心的溫度監測系統10分鐘前已完全失效,我們無法確定過熱的具體位置,只能通過外部傳感器判斷整體溫度在持續攀升。”熔爐總工程師臉色慘白,指著屏幕上跳動的亂碼數據,“常規的冷卻系統早就過載停機,強行注入冷卻劑只會被高溫瞬間蒸發,甚至可能加劇能量紊亂。”
林修盯著觀測屏,突然注意到熔爐外殼龜裂處,有幾處裂縫溢出的星能光芒比其他區域更亮,且顏色偏橙紅——這是能量密度過高、溫度異常集中的典型特征。“過熱核心一定在這些高亮裂縫對應的內部區域,我們需要先精準定位每個過熱節點的溫度,才能制定針對性的冷卻方案。”他立即從裝備箱中取出“高精度紅外測溫儀”考古時用于檢測文物內部應力溫度,經聯盟技術改造後,測溫範圍擴展至200c至c,且能穿透30厘米厚的能量合金外殼),“這台測溫儀能通過紅外波穿透外殼,捕捉內部不同區域的溫度差異,幫我們鎖定真正的過熱核心。”
一、測溫儀的“熱區定位戰”︰在c高溫中找到失控源頭
林修穿上“抗高溫能量防護服”可承受短時c高溫),帶著測溫儀走出控制中心,來到星核熔爐巨大的外殼前。熔爐外殼直徑超過500米,如同一個巨型金屬球體,表面布滿蛛網般的龜裂,每道裂縫都在向外輻射著灼人的熱浪,空氣被烤得扭曲變形,連腳下的金屬地面都散發著燙手的溫度。
“所有人保持10米安全距離,一旦測溫儀報警立即撤離!”林修對著通訊器叮囑團隊成員,隨後啟動測溫儀,將探測頭對準第一道高亮裂縫。測溫儀的屏幕上瞬間跳出一組數據︰表面溫度8900c,內部對應區域溫度c,溫度梯度差5100c——遠超正常的1000c梯度差。“這里是一個強過熱節點,能量導流管很可能已經熔斷!”林修快速在電子地圖上標記下該節點的坐標,隨後移動到下一道高亮裂縫。
短短20分鐘,林修圍繞熔爐外殼行走了近2公里,用測溫儀鎖定了7個核心過熱節點,其中溫度最高的節點位于熔爐底部,內部溫度已達到c,距離臨界值僅差900c。“這7個節點呈環形分布,正好對應內部星能轉化艙的‘星能循環管道’,說明循環管道出現了多處堵塞,導致星能無法正常流動,在管道內堆積形成過熱。”林修回到控制中心,將7個節點的坐標和溫度數據導入熔爐的三維模型,模型上立即顯示出堵塞管道的具體位置——位于轉化艙底部的“主循環管道”和6條“分支管道”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堵塞,堵塞物是“星能結晶”星能長時間停滯形成的高硬度晶體)。
“結晶堵塞了管道,星能積壓產生的摩擦熱和能量踫撞熱,就是導致溫度飆升的根源!”總工程師恍然大悟,但隨即又陷入絕望,“可現在轉化艙內部溫度太高,我們的維修機器人根本無法進入,就算能進去,也無法在高溫下清除結晶。”
林修看著模型中堵塞的管道,突然想到自己裝備箱里的“高溫冷卻凝膠”原本用于考古時修復高溫受損的金屬文物,由納米級冷卻顆粒和高粘性凝膠組成,能在c高溫下保持穩定,接觸高溫物體後會快速釋放冷卻因子,且能附著在物體表面形成持續冷卻層)。“我們可以將冷卻凝膠改造成‘定向噴射彈’,通過熔爐外殼的裂縫,精準噴射到7個過熱節點對應的管道位置,先讓管道溫度降下來,阻止結晶繼續擴大,為後續清除結晶爭取時間。”
二、冷卻凝膠的“高溫阻擊戰”︰用納米冷卻因子築起防線
林修立即帶領團隊對冷卻凝膠進行改造︰將凝膠裝入“耐高溫合金噴射罐”,罐口加裝“精準定位噴嘴”,通過遠程操控系統控制噴射方向;同時在凝膠中加入“星能感應顆粒”,使其能在接觸到星能結晶後自動激活,釋放更強的冷卻因子。改造後的“冷卻凝膠噴射彈”共有7枚,分別對應7個過熱節點。
“噴射順序必須從溫度最高的底部節點開始,依次向上,這樣能形成自上而下的冷卻梯度,避免星能因溫度差異再次紊亂。”林修在控制中心操控台上輸入噴射參數,將第一枚噴射彈的噴嘴對準底部c的過熱節點。當噴射彈通過外殼裂縫伸入熔爐內部,距離堵塞管道還有3米時,林修按下了噴射按鈕——粘稠的銀色冷卻凝膠如同一條精準的銀線,瞬間附著在赤紅的管道表面。
接觸到高溫管道的瞬間,冷卻凝膠表面冒出一層白色的“冷卻霧”,測溫儀顯示管道溫度以每秒150c的速度快速下降,短短1分鐘就從c降至c。更關鍵的是,凝膠中的星能感應顆粒接觸到管道內的星能結晶後,立即釋放出納米級冷卻因子,這些因子順著管道表面的微小縫隙滲入結晶內部,阻止了結晶的進一步生長。
“有效!冷卻凝膠在起作用!”控制中心內爆發出一陣低低的歡呼。林修不敢松懈,繼續操控剩余6枚噴射彈,依次對準其他過熱節點噴射。當最後一枚噴射彈完成任務時,7個核心節點的溫度全部降至c以下,熔爐整體溫度也穩定在c,不再繼續攀升。
但危機並未解除——冷卻凝膠的效果只能維持4小時,4小時後若無法清除管道內的星能結晶,溫度仍會再次飆升。林修看著三維模型中穩定下來的管道,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讓維修機器人攜帶‘星能結晶溶解劑’,在冷卻凝膠失效前進入轉化艙,順著我們用凝膠標記的管道位置,精準清除結晶。為了確保機器人能在高溫下工作,我們用剩余的冷卻凝膠在機器人表面形成一層‘臨時冷卻層’。”
團隊立即行動,為3台維修機器人涂抹冷卻凝膠,同時將溶解劑裝入機器人的儲液罐。當機器人通過熔爐的維修通道進入轉化艙時,冷卻凝膠形成的冷卻層讓機器人能在c的環境中正常工作。在林修通過測溫儀實時監測的溫度數據指引下,機器人精準找到每一處堵塞的管道,將溶解劑注入結晶內部。溶解劑與星能結晶發生反應,原本堅硬的結晶逐漸化為液態,順著管道流回星能循環系統。
4小時後,當最後一塊結晶被清除,林修操控機器人撤離轉化艙,同時啟動熔爐的備用冷卻系統。隨著冷卻系統開始運轉,熔爐內部溫度以每小時1000c的速度穩步下降,12小時後,溫度恢復至正常的5000c,外殼的龜裂也停止了蔓延。
當控制中心的屏幕上顯示“星核熔爐恢復正常運行”的綠色字樣時,所有人都長舒了一口氣。總工程師緊緊握住林修的手,聲音哽咽︰“林修,是你和你的測溫儀、冷卻凝膠,救了整個超宇宙的能源命脈!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場生死時速的救援!”
林修看著窗外逐漸恢復正常光澤的星核熔爐,心中明白︰這場危機的解除,不僅靠工具的力量,更靠團隊在絕境中冷靜分析、快速行動的勇氣。而他從地球帶來的這些“普通工具”,在超宇宙的危機中,再次綻放出了不普通的光芒。
凱洛的法則之書在這一章結尾寫道︰“當測溫儀穿透高溫屏障,在赤紅的熔爐深處鎖定失控的熱區;當冷卻凝膠化作銀色防線,在萬度高溫中阻斷能量的瘋狂,林修用地球物品的‘精準與堅韌’,在星核熔毀的邊緣,為超宇宙拉回了生存的希望。這場戰役證明,真正的拯救之力,往往藏在對細節的掌控和對危機的果斷應對之中,無關工具的出處,只關乎使用工具的智慧與勇氣。”
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時空疊影災難︰秒表錨定時間碎片,偏振片分離維度疊影
超宇宙邊緣的“雙生星雲”區域,突然出現“時空疊影”現象——原本相互獨立的“三維時空層”與“亞維度時空層”發生異常重疊,導致兩個時空層的場景、物體甚至生命相互滲透。在疊影區域,人們能看到“雙重景象”︰一邊是三維時空的星雲星體,另一邊是亞維度時空的晶體森林,兩者交錯重疊,形成詭異的“時空迷宮”。更可怕的是,時空疊影正在以每天10光年的速度擴張,若不及時分離兩個時空層,將引發“時空坍塌”,吞噬周邊數十個文明的生存空間。
聯盟派出的“時空探測隊”進入疊影區域後,很快失去聯系,最後傳回的畫面顯示︰探測隊員的身體開始“半透明化”,一半融入三維時空,一半陷入亞維度時空,通訊設備則因兩個時空的能量干擾,徹底失效。“時空疊影的核心問題是‘時間流速不一致’——三維時空的1分鐘,在亞維度時空可能是1小時,這種時間差導致兩個時空層的能量場相互干擾,形成疊影。”聯盟時空研究所所長拿著探測數據,眉頭緊鎖,“我們嘗試用時空穩定劑分離時空層,但穩定劑會被兩個時空的能量場同時排斥,根本無法作用于疊影核心。”
林修在分析探測隊傳回的最後畫面時,發現畫面中閃爍的“時空疊影頻率”存在規律——每30秒會出現一次“短暫的穩定間隔”,在這30秒內,兩個時空層的重疊程度會暫時降低,探測隊員的身體也會短暫恢復正常。“這30秒的穩定間隔,是兩個時空層時間流速暫時同步的窗口期,我們必須抓住這個窗口期,找到疊影的‘時間錨點’,才能分離時空層。”林修從裝備箱中取出“高精度機械秒表”考古時用于記錄文物修復時間,經改造後能精準到0.001秒,且能感應不同時空的時間流速差異)和“多波段偏振片”原本用于觀察文物表面的隱藏紋路,可通過調整偏振角度,過濾特定維度的光線和能量波),“秒表能幫我們捕捉兩個時空層的時間同步窗口,鎖定時間錨點;偏振片則能過濾掉其中一個時空層的能量波,讓疊影分離。”
一、秒表的“時間錨定戰”︰在30秒窗口期捕捉時空同步點
林修帶領行動隊乘坐“抗時空干擾飛船”,進入雙生星雲的疊影區域。剛進入區域,飛船的舷窗就出現了詭異的景象︰窗外一半是璀璨的星雲,一半是閃爍著藍色光芒的晶體森林,兩種景象不斷交錯閃爍,讓人頭暈目眩。飛船的時間系統也開始紊亂,儀表盤上的時間一會兒快進,一會兒倒退,根本無法顯示真實時間。
“啟動秒表的‘時空時間感應模式’!”林修按下秒表側面的紅色按鈕,秒表的表盤瞬間亮起綠色光芒,指針開始以不規則的速度轉動——這是秒表在同時感應兩個時空層的時間流速。“注意觀察秒表指針,當指針出現‘勻速轉動30秒’的情況時,就是兩個時空層時間同步的窗口期!”
飛船在疊影區域緩慢航行,所有人都緊盯著林修手中的秒表。10分鐘後,秒表的指針突然停止了不規則跳動,開始以穩定的速度轉動,林修立即大喊︰“窗口期來了!開始計時!”他按下秒表的計時鍵,同時讓飛船朝著疊影最嚴重的“核心空域”飛去。
在這30秒內,舷窗外的雙重景象逐漸變得清晰,不再閃爍,飛船的時間系統也暫時恢復正常。林修通過飛船的探測儀,發現核心空域的中心,有一個“散發著雙色光芒的時空節點”——節點一半呈現金色三維時空能量),一半呈現藍色亞維度時空能量),正是兩個時空層重疊的“交匯點”。“這個節點就是時空疊影的核心,也是我們需要錨定的時間錨點!”林修快速記錄下節點的坐標,同時用秒表測量出兩個時空層同步的精確時長︰29.87秒。
當秒表的指針再次開始不規則跳動時,窗口期結束,舷窗外的景象又恢復了混亂。“我們只有不到30秒的時間,在下次窗口期內,用秒表的時間信號,將這個節點設為‘時間錨點’,讓兩個時空層的時間流速以錨點為中心,保持短暫同步,為後續用偏振片分離疊影創造條件。”林修對團隊成員說,同時開始調試秒表的“時間信號發射器”——能將秒表捕捉到的時間同步信號,以能量波的形式傳輸到時空節點。
等待了15分鐘,第二次窗口期來臨,秒表指針再次勻速轉動。林修立即啟動時間信號發射器,將同步時間信號精準傳輸到時空節點。當信號接觸到節點的瞬間,節點的雙色光芒開始穩定閃爍,原本混亂的時間流速,以節點為中心,形成了一個直徑1公里的“時間同步區”。在同步區內,兩個時空層的景象不再重疊,而是清晰地分離開來︰一側是三維時空的星雲,另一側是亞維度時空的晶體森林。
“時間錨點成功建立!同步區能維持5分鐘!”飛船的探測儀顯示出同步區的穩定狀態,林修立即下令,“啟動偏振片陣列,開始分離疊影!”
二、偏振片的“維度分離戰”︰用波段過濾撕開疊影迷霧
林修帶來的“多波段偏振片”並非單一鏡片,而是由20塊可獨立調節偏振角度的鏡片組成的“偏振片陣列”。這些鏡片被安裝在飛船的“能量發射塔”上,能通過調整每塊鏡片的偏振角度,釋放出不同波段的“偏振能量波”,從而過濾掉特定維度的能量場。
“三維時空的能量波偏振角度是45度,亞維度時空是135度,我們需要用偏振片陣列,分別向兩個方向釋放對應波段的偏振波,將兩個時空層的能量場徹底分離。”林修在控制台前,快速調整每塊偏振片的角度,“前10塊鏡片釋放45度偏振波,增強三維時空的能量場;後10塊釋放135度偏振波,增強亞維度時空的能量場,通過能量場的相互排斥,讓兩個時空層回歸各自的軌道。”
當偏振片陣列調整完畢,林修按下“發射鍵”——20道不同顏色的偏振能量波從飛船發射塔射出,如同20條精準的光帶,朝著時間同步區內的時空節點飛去。當偏振波接觸到節點時,節點的雙色光芒瞬間變得耀眼,三維時空的金色能量場與亞維度時空的藍色能量場開始相互排斥,原本重疊的區域逐漸出現“清晰的分界線”。
在偏振波的持續作用下,分界線不斷擴大,兩個時空層的景象開始快速分離︰三維時空的星雲逐漸向一側收縮,亞維度時空的晶體森林向另一側退去,原本交錯的物體也各自回歸所屬的時空層。行動隊通過飛船的觀測儀看到,之前失聯的探測隊員,原本半透明的身體逐漸恢復正常,他們正被困在亞維度時空的晶體森林中,朝著飛船的方向揮手求救。
“分離效果比預期更好!同步區還能維持3分鐘,我們抓緊時間救援探測隊員!”林修操控飛船,穿過時空分界線,進入亞維度時空的晶體森林。由于偏振片陣列釋放的偏振波還在持續作用,兩個時空層的分離狀態保持穩定,飛船在晶體森林中順利找到被困的探測隊員,將他們全部接上飛船。
當飛船帶著探測隊員返回三維時空,離開同步區時,林修收到了聯盟總部的消息︰時空疊影的擴張速度已經停止,且開始以每天5光年的速度收縮。“我們需要在偏振片陣列的能量耗盡前,在時空節點周圍部署‘永久性偏振分離裝置’,徹底固定兩個時空層的分離狀態。”林修說。
行動隊立即行動,將10台“永久性偏振分離裝置”以林修的偏振片為原型,由聯盟技術團隊趕制)部署在時空節點周圍,形成一個環形的“偏振分離帶”。當裝置啟動,釋放出持續的偏振能量波時,林修關閉了飛船上的偏振片陣列,而時空節點的分離狀態仍在保持,兩個時空層開始穩步回歸各自的正常軌道。
一周後,聯盟傳來消息︰雙生星雲區域的時空疊影已徹底消失,三維時空與亞維度時空恢復了相互獨立的狀態,被困的探測隊員也全部安全返回。時空研究所所長在慶功會上說︰“林修用來自地球的秒表和偏振片,解決了連我們最先進的時空設備都無法應對的疊影災難。這不僅是一次救援的勝利,更讓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