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平二年冬,寒風凜冽,王鏡率領大軍自豫州北上,旌旗獵獵,鐵甲森然。
河南尹地界,滿目瘡痍。田野荒蕪,村落凋敝,偶有流民蜷縮在斷壁殘垣間,見大軍過境,紛紛躲避。
王鏡騎在戰馬上,望著這片荒蕪的土地,不禁眉頭緊鎖。
她對身旁的郭嘉嘆道︰“這里地勢平坦,本該是沃野千里、良田萬頃的好地方。如今卻荒廢至此,實在令人痛心。”
郭嘉沉聲道︰“連年戰亂,又逢大旱,此地百姓十不存一。不過正因如此,我軍才能兵不血刃地通過此地。”
果然,沿途縣城守軍見王軍勢大,紛紛開城投降。高順率軍接收城池時,發現府庫中糧倉空空如也,連老鼠都餓得皮包骨頭。
糧食未入府庫,想必已落入豪強私倉。
入城後,王鏡下令,傳令三軍,不得擾民,違者立斬。隨即又派使者去見當地豪強,限他們立即開倉放糧,賑濟流民。若敢負隅頑抗,便新賬舊賬一起算,令其雞犬不留。
這道命令很快見效。滎陽鄭氏作為河南尹最大的豪強,第一個派使者前來拜見。
使者恭敬地獻上禮單︰“鄭氏願獻糧萬石,助司空平定關中,只求保全家族。”
王鏡接過禮單,意味深長地說︰“鄭氏果然深明大義。”
待使者退下後,她對眾將冷笑道︰“這些豪強見風使舵的本事,倒是比打仗強得多。”
郭嘉輕聲道︰“亂世之中,生存而已。主公,我軍當趁勢而為。”
王鏡點頭。河南尹這邊算是暫時安定下來了。她打算留下少量守軍,再派幾個得力的文官在此地整頓民政,登記戶籍、安置流民。待全軍休整兩日,補充糧草過後,繼續北上。
……
寒冬臘月,北風呼嘯。當王鏡的大軍開進河南尹時,沿途的流民們蜷縮在破敗的茅屋中瑟瑟發抖。
他們透過漏風的牆縫,看見一隊隊穿著厚實棉衣的士兵整齊列隊而過,那些士兵面色紅潤,精神抖擻,與他們這些面黃肌瘦的饑民形成鮮明對比。
一個瘦骨嶙峋的老漢突然喊道︰“快看!他們在搭粥棚!”
只見王軍士兵們正在城門口架起大鍋,白花花的米粒倒入沸水中,香氣很快飄散開來。
更令人驚訝的是,幾個士兵抬來了幾大捆棉衣,正在分發給衣不蔽體的流民百姓。
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扯著母親的衣角,她凍得嘴唇發紫,小聲道︰“娘,我冷……”
她母親猶豫著不敢上前,直到一個面容和善的士兵主動走過來,將一件嶄新的棉衣披在小女孩身上。
士兵笑著說︰“穿上吧,這是主君大人特意為窮苦百姓們準備的。”
很快,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四里八鄉。
“大軍進城後不僅秋毫無犯,還開倉放糧了!”“他們還給娃娃們發新衣裳!”
越來越多的饑民從四面八方涌來。老人們捧著熱粥,激動得老淚縱橫;孩子們裹著新棉衣,臉蛋終于有了血色;人們不住地磕頭謝恩。
“這都是司空大人下的令!”
“這才是真正的仁義之師啊!”
沒過幾日,當大軍繼續北上時,沿途的百姓們早已準備好了酒食。他們簞食壺漿,夾道相迎。
“司空大人仁德!”
“王軍來了,咱們就有活路了!”
這樣的歡呼聲此起彼伏。更有人主動為大軍帶路,將自家藏著的糧食拿出來勞軍。
消息越傳越遠,尚未到達的城池里,百姓們都在翹首期盼。城中的豪強們見狀,也不得不順應民意,早早準備好犒勞物資,大開城門相迎。王鏡仁德愛民的名聲,就這樣隨著北風,傳遍了整個中原大地。
……
大軍逼近河內郡,在城外十里暫駐。
這日深夜,夜深人靜,軍帳外北風呼嘯,帳內炭火盆燒得正旺。
王鏡用木棍撥弄著火堆,從炭灰里扒出兩個烤得焦香的紅薯,遞給郭嘉一個。
紅薯表皮裂開處露出金黃色的內里,冒著騰騰熱氣。
郭嘉雙手接過,被燙得輕輕“嘶”了一聲,卻舍不得放下。他輕輕吹著氣,咬下一口,軟糯香甜的滋味在口中化開。
“主公好手藝,這紅薯也烤得恰到好處。”
王鏡掰開自己手中的紅薯,若有所思道︰““河內郡的事,你怎麼看?張楊盤踞多年,若不盡快解決,恐成心腹之患。”
郭嘉咽下口中的紅薯,沉吟道︰“強攻雖可,但損兵折將不說,更會延誤我軍北上關中的時機。”
他擦了擦手指,“呂布與張楊素有交情,不如派他前去說和。以他們之間的情誼,或許能兵不血刃拿下河內。”
王鏡注視著炭盆內跳動的火焰,緩緩點頭︰“呂布確實是最佳人選。他驍勇善戰之名遠播,張楊必會慎重考慮。”
“正是。若張楊識時務,許以高位厚祿;若執迷不悟,再以雷霆之勢擊之。如此剛柔並濟,方為上策。”
王鏡將最後一塊紅薯送入口中,拍了拍手上的炭灰。
“明日一早,我就召呂布來商議此事。時候不早了,早些歇息吧。”
喜歡手握金手指,在三國當天命之女請大家收藏︰()手握金手指,在三國當天命之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