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德意志

第139章 奧匈是列強?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文抄列文虎克一號機 本章︰第139章 奧匈是列強?

    “全軍渡河!是時候向那些刺殺陛下的塞爾維亞人降下審判了!”

    1913年8月1日。

    在前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總督、奧斯卡•波蒂奧雷克將軍的號令下,約46萬奧匈帝國軍隊跨過德里納河drina)和薩瓦河sava),對塞爾維亞王國發起進攻。

    “塞爾維亞的兒郎們,你們的祖國正陷入危難!拼死奮戰吧!”

    塞爾維亞舉全國之力,從七歲孩童到年邁長者,所有能戰斗的男人皆被征召,共動員約42萬兵力,在曾于巴爾干戰爭中大放異彩的總司令拉多米爾•普特尼克radoir putnik)元帥指揮下,迎戰奧匈軍隊。

    最先掌握戰局主動權的是奧匈軍。

    普特尼克原本推測奧匈軍會直接渡過多瑙河,直撲貝爾格萊德。然而,奧匈參謀總長康拉德•馮•赫岑多夫nrad von h?tzendorf)選擇從德里納河和薩瓦河一帶的突出部發起攻勢,精準擊中了塞軍的薄弱點。

    尤其是奧匈軍渡河的區域,恰好是塞爾維亞境內少有的平原,使得塞爾維亞守軍難以利用地形優勢防守。一旦塞軍急行增援,奧匈軍甚至可以反包圍他們。

    赫岑多夫顯然打算將塞軍引入圈套,然後一舉圍殲。

    然而——

    “奧匈軍想把我們引入陷阱?或許......我們可以反利用這一點。”

    塞爾維亞總司令拉多米爾•普特尼克並不是一個容易對付的人。

    他在巴爾干戰爭中屢建戰功,甚至被授予只有勝利將軍才能獲得的尊號——“沃伊沃德”voivode),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將。

    普特尼克沒有貿然陷入奧匈軍的陷阱,而是將防線後撤至平原後的河流與山區,並強行軍96公里,僅用48小時便完成兵力重整。

    緊接著,他率軍向正在靜候塞軍到來的奧匈軍發動了猛烈炮擊。

    轟!轟隆!砰!

    “波蒂奧雷克司令,塞爾維亞軍的攻勢太猛了!這樣下去,我們不僅無法反攻,反而會持續承受損失!”

    “可惡!這不可能!對手只是塞爾維亞!論軍力、論裝備,我們都佔優!為什麼......為什麼會被他們壓制?!”

    原本夸下海口,揚言“兩周內踏平塞爾維亞”的波蒂奧雷克,此刻已是驚慌失措。

    他原本想借此一戰洗刷未能保護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的罪責,但現在看來,不僅無法贖罪,反倒要罪上加罪了。

    從表面上看,奧匈軍的實力的確遠勝塞爾維亞。畢竟,哪怕奧匈帝國已經腐朽,仍然是歐洲五大列強之一,而塞爾維亞不過是個地區強國。

    但實際上,奧匈軍潰敗自有其原因。

    首先,塞爾維亞軍隊士氣高昂,連年邁的國王彼得一世都親自率領王子們披甲上陣,誓死保衛祖國。此外,巴爾干戰爭的歷練使得塞軍成長為歐洲不可小覷的勁旅。

    反觀奧匈軍——

    “我們為什麼要和同為斯拉夫人的塞爾維亞人作戰?”

    “說到底,皇帝被刺殺這事,關心的也就奧地利佬和匈牙利佬罷了。”

    奧匈軍隊中,斯拉夫裔士兵佔比高達44。他們對帝國忠誠度極低,對弗朗茨•約瑟夫的復仇更是毫無興趣。事實上,哪怕在原本的歷史上,面對塞爾維亞與俄羅斯,斯拉夫裔士兵的態度也始終冷漠。

    對他們而言,無論死的是大公還是皇帝,都沒什麼分別。

    這種消極情緒,使得奧匈軍內部矛盾重重。斯拉夫裔士兵隨時可能倒戈投敵,導致奧匈軍官完全不信任自己的部下,而士兵也更加憎惡指揮官,形成了惡性循環。

    更糟糕的是,波蒂奧雷克的軍事才能遠遠無法匹配他那熾熱的復仇之心。

    奧匈帝國的慘敗,幾乎已成定局。

    “不能撤退!我們不能就這麼退縮!”

    “可我們的大部分兵力都已調往加利西亞對俄作戰,短期內根本無法獲得增援......”

    “沒關系,第2集團軍尚未完全開赴加利西亞。我去請求赫岑多夫參謀總長,讓他們加入戰斗!”

    波蒂奧雷克意識到敗局已定,急忙向赫岑多夫求援,請求正在向加利西亞進軍的奧匈第2集團軍投入塞爾維亞戰場。

    “波蒂奧雷克這家伙,是在開玩笑嗎?!”

    赫岑多夫听聞後,臉色頓時陰沉下來。

    “若是調派第2集團軍去塞爾維亞,那加利西亞的防御必然延誤,我們將無法及時應對俄軍進攻!絕對不行!”

    此時,俄羅斯大軍正向奧匈帝國領土加利西亞挺進。赫岑多夫親自指揮奧匈軍隊集結于此,第2集團軍也在其中。

    一旦調離第2集團軍,奧匈在加利西亞的防御將陷入危機。

    然而,即便赫岑多夫態度堅決,波蒂奧雷克仍然不依不饒,三番五次請求支援。

    最終,赫岑多夫在在波蒂奧雷克的再三懇求下勉強同意,而條件是“若20日之前無戰果,就立即撤回第2集團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普特尼克司令,奧匈軍的攻勢加強了!”

    “無妨,撐不了多久的。”

    “那我們?”

    “後撤,再反攻。如此反復,不斷消耗他們的銳氣,直到他們徹底崩潰!”

    盡管奧匈軍獲得增援,攻勢加強,塞爾維亞軍依舊采取游擊戰術,反復撤退、反攻,極大地消耗了奧匈軍的士氣。

    這場戰斗之慘烈,連波蒂奧雷克都一度忘記復仇的念頭,喃喃道︰“這群塞爾維亞人......太可怕了......”

    “撤退!撤退!退回河對岸!”

    最終,奧匈軍不堪重壓,被迫放棄攻勢,退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

    8月13日,戰斗爆發12天後,塞爾維亞徹底將奧匈軍逐出國土,取得全面勝利。

    赫岑多夫得知消息後勃然大怒,揚言要撤換波蒂奧雷克;弗朗茨•斐迪南則嘆息不已;德國更是震驚不已。

    “奧匈帝國......還真是個列強嗎?漢斯,你覺得區區塞爾維亞不該輕易拿下嗎?”

    “......陛下,您不能用我們德意志軍隊的標準去衡量奧匈軍隊。”

    “看來,巴爾干戰爭會比預期拖得更久。”

    “我會催促保加利亞和希臘盡快參戰。無論如何,我們現在可沒精力管塞爾維亞戰場。”

    畢竟,塞爾維亞只是次要戰線。德國真正的敵人,是西方的法蘭西,以及東方那個即將甦醒的北極熊......

    ......

    1913年8月6日,正當奧匈帝國軍在塞爾維亞戰場上陷入泥沼之際,俄羅斯帝國終于向德意志帝國與奧匈帝國發動進攻,正式拉開了東部戰線的序幕。

    俄軍共動員了80萬兵力,並將其一分為二,40萬向東普魯士進軍,另外40萬則直指奧匈帝國屬地加利西亞。

    對此,德軍迅速派遣由皇儲威廉率領的第八軍前往東普魯士,而奧匈帝國軍則集結第一軍、第三軍與第四軍駐守加利西亞第二軍則如前所述,在途中被調往塞爾維亞)。

    “赫岑多夫參謀總長與奧匈軍,真的能守住加利西亞嗎?”

    “......以我個人的看法,最好還是別抱太大期待,殿下。”

    听到參謀長魯登道夫的回答,皇儲威廉不禁嘆了口氣,搖了搖頭。

    “嘖,沒想到盟友靠不住竟會讓人如此焦躁。”

    早知如此,或許自己該選擇前往西線。畢竟,比奧匈帝國更弱小的比利時軍隊尚且能英勇作戰。

    他只能希望奧匈軍能認清現實,專注于防御。但遺憾的是,赫岑多夫依舊執迷于包圍殲滅戰的夢想,甚至主動決定先發制人,對俄軍展開攻勢。

    “先在波蘭南部平原側翼包圍俄軍,然後再進行攻擊。”

    “那向加利西亞東部進軍的俄軍攻勢......”<y?)要塞工事堅固。只要利用這些據點‘積極防御’,就有勝算。”

    赫岑多夫信心滿滿地做出保證,隨即奔赴前線。

    但是,懷揣包圍殲滅計劃的並非只有奧匈軍。南下的俄國西南方面軍同樣意圖在加利西亞完成對奧匈軍的包圍。

    “雙方的戰斗,很可能會以遭遇戰的形式展開。”

    “我不知道以前怎樣,但這並不常見。”

    “是啊,確實不常見。”

    事實上,即將爆發的加利西亞戰役或倫貝格戰役),即奧匈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的首次交戰,正是一場雙方皆試圖包圍對方的遭遇戰。

    在那個時代,戰爭通常是一方進攻,另一方防守。而這場戰役的特殊之處,在于雙方都在主動尋求包圍對方的機會。

    “不過,赫岑多夫的作戰計劃看起來還算不錯。如果運氣好的話,或許真的能完成對俄軍的包圍。”

    “勝利女神是否會眷顧他們,還要看戰場形勢。殿下請看地圖,地理環境本就對俄軍更為有利。而且,我尤其擔心負責戰線北翼的奧匈第三軍。”

    “第三軍?”

    “是的,第三軍是奧匈帝國軍隊中,對帝國忠誠度最低的部隊之一。”

    “又是那該死的民族問題。”

    皇儲威廉沉聲低語,魯登道夫則微微點頭,以示贊同。

    奧匈第三軍的士兵大多由羅馬尼亞人、斯洛文尼亞人、意大利人和烏克蘭人組成——這些民族,正是奧匈軍中對帝國與皇帝忠誠度最低的群體。

    “第三軍,將成為奧匈軍的薄弱環節。”

    魯登道夫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

    在原本的歷史中,赫岑多夫與奧匈軍雖然在克拉希尼克戰役與科馬羅夫戰役中一度擊敗俄軍,幾乎完成對俄軍的包圍,但隨著第三軍戰敗,整個戰線隨之崩潰,最終導致加利西亞戰役的失敗。

    失敗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第三軍的民族問題。而更雪上加霜的是,與奧匈第三軍交戰的俄國第三軍,無論是兵力還是火炮數量,均超過奧匈第三軍的兩倍。

    如果當時俄軍不是因過度謹慎而放棄追擊,奧匈第三軍恐怕會被徹底殲滅,整個戰線的一翼也將完全崩潰,戰役的結束甚至會比歷史上更早到來。

    當然,即便在第三軍潰敗之際,赫岑多夫依然態度輕松,堅稱“無須憂慮”。

    而他的這一態度最終導致了怎樣的後果,不言而喻。

    “看來總司令部也不信任奧匈軍,打算將黑林根的第七軍調往加利西亞戰線。”

    “這意味著,我們第八軍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請放心,殿下。針對俄軍的作戰計劃早已擬定,士兵們也已做好萬全準備。”

    參謀總長法金漢在確認第八軍的作戰計劃後,判斷其足以獨自守住東普魯士,因此決定將第七軍派往加利西亞。

    畢竟,如果加利西亞戰線崩潰,那麼即便在東普魯士取得勝利,也將變得毫無意義。

    更何況,一支新的東部戰線野戰軍也即將完成編制。

    “現在,我們只需等待敵人上鉤。”

    “嗯......”

    皇儲威廉與魯登道夫靜靜地望向逐漸被夕陽染紅的大地。

    坦能堡戰役——這場決定東部戰線走向的戰役,即將拉開帷幕。

    喜歡如何拯救德意志請大家收藏︰()如何拯救德意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如何拯救德意志》,方便以後閱讀如何拯救德意志第139章 奧匈是列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如何拯救德意志第139章 奧匈是列強?並對如何拯救德意志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