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不打算麻煩大家伙,可是既然大家伙如此說了,那我也就不客氣了。”
圍在周秉昆身邊的同窗,也一個勁地在說︰“千萬別客氣,跟我們這些人客氣就是不把大家伙當兄弟。”
大家伙紛紛對周秉昆表態之余,也不難看出他在拼命壓制自己的感情,就怕他哭出來,或者是硬撐著不需要他們幫忙。
此時的周秉昆從來都沒有想過,除了周家人,竟然還會有那麼多人真心地關心他,也是,眼前的兄弟一同生活了十多年,不似親兄弟勝似親兄弟,有他們的陪伴,山路再艱難又有何方?
眾人聚在一起商量了一下對策,除了幾個頂級世家子弟陪在周秉昆身邊,其他人紛紛散開去做其他事。
與眾人分開後,顧一輝並沒有立馬回府,反而在街邊買了一兜子大肉包子,直接去了城隍廟,進去沒有一刻鐘,哼著小曲慢悠悠地往府上趕。
也就在顧一輝回顧家這個空檔,京都的大街小巷開始傳周家種種。如果有心人能駐足停下來,不難听到︰
周二夫人徐氏,在還沒有嫁到周家之前,尚在閨閣當中就已經勾搭上現在的周二爺,就連徐氏所出的第一個兒子,都是在嫁入周家後,不足七個月生的孩子。當時周家對外宣稱是早產,其實真正的原因是,那個孩子是奸生子,要不然,他的身體怎麼一點毛病都沒有?
哪怕周家是大戶不缺吃喝,能用最好的補品給孩子用,那也得分人才行,誰不知道剛出生的孩子有多嬌貴,也就偏偏騙咱們這些老百姓而已。
就這樣,一時間京都的老百姓又一次難得看那些權貴人家的笑柄,等各府張燈之時,就連京城的權貴也從下人口中知道了周家的破事。
其實對于周家的事,早些年跟周家來往密切的人多少也猜到過,不過並沒有往外說,一個是沒有確鑿的證據,再一個跟他們沒有任何關系,不可能因為一點捕風捉影的事,就把周家給得罪了。
可是現在,都到飯點了,自家孩子還沒有回來,不免有些擔心。加之听下人回話,說孩子陪在周家小子身邊,頓時慌了神。腦子轉得快的當家人就說︰“趕緊派人把少爺給我叫回來,都什麼時候了還在外面胡鬧?多大的人了,做事也不想想後果!那個誰,趕緊把各位爺,以及他們的媳婦叫過來,再不過來,就出大事了。”
也有人在听說了自家孩子的壯舉後,連飯也顧不上吃,就對身邊的小廝說︰“去,趕緊把幾位先生請到書房,此時的周家恐怕亂作一團,只要咱們再跟著加一把火,那周家空出來的位置,怎麼著也能跟著分一杯羹。”
有這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在朝為官手里干淨的人還真沒有幾個,機會都遞到跟前,再不緊緊抓住,那也不用出去混了。
顧一輝回到家里,在等著用膳之余,就把今天有關于周秉昆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家人,並把他所做的事也一並都說了。到了這個時候,即便不說,家里人也早晚都知道。
更何況,他還動用了丐幫弟子,這事不能不對家人說。其實他也知道,家里人絕不會責怪于他,可也不能對家人隱瞞。
倒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在說完此事後,難得听他娘說起周家二房的現任夫人。
“我就說,從第一次見周家這位夫人時,就覺著這人不像表面那樣溫婉大度,給人的感覺很假。時間長了,發現她跟傳聞當中一點都不一樣。也就是剛開始不熟悉時,還能說上那麼一兩句話;等後來熟悉了,我再也不想搭理對方,可是偏偏對方還那麼上桿子。而且,你們絕對想不到,那些世家權貴身份再高,也不會不把人放在眼里,對人對事做得面面俱到,偏偏對周家這位夫人愛搭不理。起初我還想不明白,現在看來,那些人早就知道周家這位是什麼樣的人。”
坐在一旁的盛氏也跟著附和道︰“大嫂,京都的這些達官貴人,他們的那些夫人,大多數可以允許自己的男人有三妻四妾,可也絕對不會喜歡用手段上位的繼室。更不要說,像周家那位如此惡心人,這也就是周家二爺偏愛她,以及周家其他長輩默許,不然換成任何一家,絕對不會讓她進門,更不會讓她以正室之妻掌管男人的後宅。我可听說,這位周二爺房里除了前頭夫人生的周家小子以外,就只有她生的那幾個孩子,其他妾室通房可都沒有所出,你說這里面會不會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
說起這個事,都不用多加考慮,就听秦氏一臉肯定地說︰“弟妹,就那個女人,她能容下別人伺候她男人?絕對容不下其他女人生的孩子!不說遠了,就說周家小子剛進學堂讀書那會,就能說明一切。可惜,咱們沒有她的把柄,要不然,我準借著這次機會,也讓那個女人知道什麼是厲害,可惜了。不過,話又說回來,她做的那些事,不能所有責任都讓她一個人擔著。要我說,還是出在周家二爺身上,如果他能坐懷不亂,也就沒有那麼多事。”
听到這里,盛氏很配合她嫂子的話,點了點頭。只是說者無意听者有心,這不,被坐在一旁的顧一輝听進了耳朵。第二天一早吃完早飯,他就出府了,弄得家里人還沒來得及問他出去干什麼,就不見人影。氣得秦氏有些埋怨道︰“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輝哥兒有事很少對我這個當娘的說,不問他寧願憋在心里,是嫌棄我這個當娘的幫不上他什麼忙嗎?”
看著大兒媳婦委屈地耷拉著角,不免有些擔憂地勸著她︰“孩子大了,自然有他要做的事,他又是男娃子,怎麼可能什麼事都會跟你這個當娘的說?相反,有些事,他們這些男孩子遇到事時更願意跟他們老子講,不是不把你放在心上,而是男人與男人之間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