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常德戰役的爆發,遠征軍緬北會戰的計劃推遲,11月中旬,緬北戰役準備工作已全部完成,遠征軍各部已部署到位,只要一聲令下,遠征軍就可對日軍固守的曼德勒發起進攻。
遠征軍的第一階段目標是佔領曼德勒及其周邊,彌補遠征緬北防御的缺口。曼德勒位于緬甸中部、伊洛瓦底江東岸,是連接緬甸南北的交通要沖,是上下緬甸的分界線,也是平原進入緬北山區的關鍵點,曼德勒地勢居高臨下,兼具進攻與防御的天然條件。控制了曼德勒即可掌握緬甸戰局主動權?。
遠征軍的第二階段目標是以曼德勒為出發點,與西北方向英印軍配合,英印軍沿伊落瓦底江南下,遠征軍沿滇緬路南下解放仰光、打通滇緬路。
中國代表團11月21日到達埃及,史迪威以中國戰區聯軍參謀長的身份前往開羅。史迪威在草擬的軍事報告書中,焦點放在中國對緬甸戰爭貢獻的兵力,常申凱特別親筆在報告上注明,中國軍隊參與打通滇緬公路的前提是,同盟國必須在緬甸南部進行海軍作戰,並在 1944年雨季來臨之前,全力進攻仰光。
11月22日,商震將軍和蒙巴頓將軍舉行首度會談,蒙巴頓是英國在印緬地區最高軍事領袖,商震希望希望蒙巴頓在開羅會議期間,能把有關在孟加拉灣進行海戰的計劃完全敲定。蒙巴頓的答復是計劃已擬定好,他希望常申凱在開羅會議上支持他的方案。會談中商震還得知一個令他十分惱火的消息,英美將領在沒有通知中國代表團參加的情況下,已經就緬甸戰役舉行過磋商。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無需征求中國人意見。遠征軍是緬甸戰役主力,磋商緬甸戰役居然連個招呼都不打。商震當即提出質問,蒙巴頓只能啞口無言。
常申凱得知消息後,立即命令史迪威取消原來安排,不再向同盟國提供中國關于緬甸戰役的行動計劃。在中方的抗議下,英美參謀首長聯席會才手忙腳亂地把次日會議變成名副其實的三邊會議。
11 月 23 日早晨,同盟國首領召開第一次關于緬甸戰爭細節的討論會,邱吉爾談到緬甸戰役中他對海軍的承諾,並提到參戰艦艇將有20 艘之多。常申凱向羅斯福和丘吉爾當面解釋,為何堅持在緬甸戰役第二階段作戰中,海陸攻擊必須同步進行。
23日下午,軍事將領舉行了第一次全面會議,會議由英國陸軍參謀長布魯克主持,他邀請中國人對蒙巴頓計劃發表意見,商震拒絕進一步討論實質問題,會議上出現劍拔弩張之勢。因為中國代表團當天上午才收到蒙巴頓計劃的有關資料,僅僅是一個大綱,缺乏具體內容。商震要求得到一份完整的計劃書後再作進一步討論。布魯克只好悻悻然宣布散會。
當天晚上 ,羅斯福主持了一個全體同盟國軍政領袖出席的大型餐會。常申凱利用這個機會,說明了中國戰後立場。主要包括︰東北、台灣和澎湖歸還中國; 琉球交由國際共管; 韓國和越南給予獨立。其他涉及的問題還有日本戰後的政治體制和對中國的賠償、甦聯參加對日抗戰、新疆問題、投資問題和成立中美參謀長聯席會議等等。
通過兩天會議,常申凱得知丘吉爾竟然改變原先集結大量海軍承諾,他立即拜訪丘吉爾,企圖說服後者維持原來計劃,但是他的努力仍歸失敗。因此中國表達了完全反對蒙巴頓的作戰計劃的立場。
正在這個關鍵節點上,緬甸日軍幫了中國一個大忙。日軍集結了3個師團渡過了印緬邊界地區的欽敦江,拉開了英帕爾會戰的序幕。得到消息後,蒙巴頓立即啟程飛往印度。英國首相邱吉爾心里沒底,上半年第一次若開戰役慘敗還瀝瀝在目,在軍事人員的建議下,邱吉爾向中、美兩國請求支援,歸根結底是向中國遠征軍求援,美軍又沒有多少兵力在緬甸。
常申凱從心底里厭惡英國這根攪屎棍,英緬軍在緬甸作戰期間純粹就是個豬隊友,專門坑隊友,遠征軍差點被英軍坑死。英軍打仗不行,還看不起遠征軍,讓他非常憤悶。英軍在印度還對美國援華物資指手劃腳,侵佔本該援華的資源,讓他恨得牙癢癢。
如今戰局迫使英國總理邱吉爾前倨後恭,常申凱樂見其成、心里沒來由地暢快。代表團成員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趁機向英國提出要求,迫使英國答應。中國代表團還提到戰後緬甸戰後獨立的問題,提到在緬北的巴莫,英國代表臉色鐵青,迫于形勢,英國承諾戰後給出獨立時間表。這也算是現世報吧,真實印證了\"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這句經典名言。
25、26日繼續開會,邱吉爾明確44年雨季之前無法派出艦隊。中國有中印公路、有馱峰航線,對中印公路的開通並沒有那麼急切。常申凱決定沒有艦隊就不南下打仰光。打下曼德勒後,遠征軍部分部隊還可以暫時調回國內,緩解國內的日軍的壓力。
開羅會議圍繞以下四方面的內容討論︰一、戰略協調?
中美英三國領導人重點討論了對日作戰的軍事部署與戰略配合,旨在協調遠東戰場的行動?。
二、?戰後領土歸屬安排?
會議明確日本需歸還侵佔的領土,包括中國東北三省、台灣及澎湖列島,並就琉球群島的共管問題達成初步共識?。
三、?戰後國際秩序構建?
涉及朝鮮獨立保障、日本天皇制存廢等戰後政治安排,強調通過國際決策機制重塑遠東格局?
四、開羅宣言的起草
英國人主張的宣言初稿是這樣的︰被日本人背信棄義地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和台灣,當然必須由日本放棄。
日本放棄滿洲和台灣後,由誰來接手?歸還給誰?英國人沒說。這就是典型的“埋雷”做法!既然日本放棄滿洲和台灣,又沒有指定歸還給誰,那麼,在理論上每個人都有可能得到。對此,中國代表王寵惠據理力爭,美國代表哈里曼支持王寵惠的意見。最後,終于達成了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文稿。
常申凱試圖借戰時合作機會提出了香港問題,但丘吉爾強硬拒絕,聲稱“不經過戰爭休想從英國拿走任何東西”。羅斯福雖提議由中國先行收回香港並設立自由港,但未獲英方支持。香港問題被刻意淡化,常申凱為避免與同盟國關系惡化,未在公開場合堅持主張?。
常申凱還主動拜訪了羅斯福,提出外蒙古與西藏主權問題,但羅斯福避而不談。
會議26日結束,開羅會議確立了中國的大國地位與戰後利益框架。
1943年12月1日,《開羅宣言》正式在重慶、華盛頓、倫敦同時發表,《開羅宣言》不僅確認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為中國領土,肯定中國收復失地的神聖權利,而且強調要將反法西斯戰爭進行到底,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
附︰開羅宣言原文
羅斯福總統、蔣委員長、丘吉爾首相、偕同各該國軍事與外交顧問人員,在北非舉行會議,業已完畢,茲發表概括之聲明如下︰
三國軍事方面人員關于今後對日作戰計劃,已獲得一致意見,我三大盟國決心以不松弛之壓力從海陸空各方面加諸殘暴之敵人,此項壓力已經在增長之中。
我三大盟國此次進行戰爭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懲罰日本之侵略,三國決不為自己圖利,亦無拓展領土之意思。
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從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逐出境;我三大盟國稔知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相當時期,使朝鮮自由與獨立。
根據以上所認定之各項目標,並與其他對日作戰之聯合國目標相一致,我三大盟國將堅忍進行其重大而長期之戰爭,以獲得日本之無條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