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大帝轉世之長生訣續!

第480章 玉皇大帝張興東對天庭和人間的管理最終得到了世人的認可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國泰民安張玉皇3 本章︰第480章 玉皇大帝張興東對天庭和人間的管理最終得到了世人的認可

    三界同欽

    凌霄寶殿的晨鐘第三遍敲響時,玉皇大帝張興東正站在南天門的雲海邊緣。下方人間炊煙裊裊,黃河如一條金帶蜿蜒東去,西域的駝隊在沙漠里留下串串腳印,江南的漁船正撒下第一網晨光。他指尖捻著顆晶瑩的露珠,露珠里映出三十年前自己初登玉座時的模樣——玄衣布冠,眉宇間帶著未脫的青澀,面對眾神的質疑,連話都說不連貫。

    “陛下,凡間送來的萬民傘已堆滿了瑤池。”太白金星的聲音從身後傳來,帶著欣慰的笑意。

    張興東轉身,見雲海中漂浮著千余柄紅油紙傘,傘面上用朱砂寫滿凡人的名字,每道筆畫都凝聚著一縷願力,在晨光中泛著溫暖的金光。這是人間對帝王最高的贊譽,可三百年前,別說萬民傘,就連天庭的眾神,看他的眼神都帶著輕視。

    一、爛攤子與新規矩

    張興東並非天選之子。三百年前,上一任玉帝因沉迷煉丹誤了天劫,致使天河決堤,人間洪水滔天。眾神爭位不休,最終在太上老君的斡旋下,選了資歷最淺、卻在治水時救下過十萬生民的張興東繼位。

    他接手的天庭,是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文曲星醉酒改了狀元的命格,托塔李天王私放了偷食仙糧的黃鼠精,西王母為獨佔昆侖仙草,把前來求藥的凡間名醫打成了殘廢。最荒唐的是,掌管人間姻緣的月老,竟用紅線把殺豬匠和公主綁在了一起,只因為公主的駙馬沒給夠他“潤線費”。

    “新帝登基,當大赦三界。”太白金星捧著擬好的詔書,勸道,“先穩住眾神,再慢慢改革不遲。”

    張興東卻把詔書推了回去。他在人間見過洪水過後的慘狀︰餓殍遍野,瘟疫橫行,而天庭的仙官們,還在為蟠桃會該用玉盤還是金盤爭論不休。

    “傳朕旨意。”他聲音不大,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文曲星篡改命格,罰去凡間教十年書,親見寒門學子的不易;托塔李天王縱容家眷,革去天蓬元帥之職,去看守南天門;西王母濫用私刑,收回昆侖仙草園的管轄權,交予百草仙子;月老貪贓枉法,打落凡間做三年媒婆,不許用仙法,只憑真心撮合姻緣。”

    旨意一出,天庭嘩然。赤腳大仙闖上凌霄殿,指著張興東怒斥︰“你這黃毛小子,竟敢動老神仙的根基!”

    張興東端坐玉座,目光平靜︰“大仙當年在人間修行,曾說‘神仙若忘了眾生苦,與妖魔何異’。如今大仙享天庭供奉,難道就忘了這句話?”

    赤腳大仙一怔,想起自己年輕時在凡間行乞的日子,漲紅了臉,拂袖而去。

    改革的阻力遠超想象。西王母閉門不出,斷了天庭的仙果供應;四海龍王聯合起來,不給人間降雨,逼張興東收回成命。人間旱情日益嚴重,地方官的奏章堆成了山,每本都畫著干涸的土地和祈雨的百姓。

    “陛下,要不……先讓龍王降雨?”太白金星看著奏章上“餓死者逾十萬”的字樣,聲音發顫。

    張興東卻翻開另一本奏章,上面畫著個老農,跪在龜裂的田埂上,手里還攥著顆發癟的谷種。“你看,”他輕聲道,“凡人從未放棄,我們怎能先退?”

    他親赴東海,沒帶一兵一卒,只提著壺凡間的濁酒。龍王敖廣見他孤身前來,冷笑︰“陛下是來認錯的?”

    張興東斟了兩杯酒,一杯遞給敖廣,一杯灑入海中︰“我敬水族十萬冤魂。當年天河水患,你們也是受害者。如今你們斷人間雨水,與當年誤事的玉帝,又有何區別?”

    他指著海面︰“你們看,海里的魚蝦,岸邊的百姓,都是三界生靈。若人間顆粒無收,漁民無魚可捕,最後挨餓的,難道只有凡人?”

    敖廣看著酒液融入海水,想起洪水時自己水族的慘狀,沉默良久,終是嘆了口氣︰“陛下既心懷眾生,我等願听調遣。”

    三日後,人間普降甘霖。百姓們跪在雨中歡呼,他們不知道玉帝是誰,只知道這場雨救了他們的命。而天庭的眾神,看著雨後人間升起的炊煙,第一次覺得,這個年輕的玉帝,或許真的不一樣。

    二、人間事與天庭度

    張興東的書房里,總擺著三樣東西︰人間的稻穗,天庭的玉簡,還有塊刻著“慎”字的桃木牌。他常說︰“管天庭,要懂規矩;管人間,要懂人心。”

    江南大旱那年,有個叫周德的縣令,開倉放糧救了數萬人,自己卻因“私動官糧”被知府打入大牢。周德的兒子千里迢迢上京告御狀,卻連宮門都沒進去,絕望之下,在天壇前燒了封血書。

    血書的煙氣飄上南天門,化作一只血鳥,撞在張興東的案頭。他展開血書,見上面寫著︰“民可活,我何惜死?只求大人明察,莫讓善人心寒。”

    太白金星道︰“陛下,凡間官場之事,有閻王管輪回,有城隍司賞罰,天庭不宜插手。”

    張興東卻想起自己在人間修行時,曾受過一個老郎中的恩惠。那老郎中為了救瘟疫病人,耗盡家產,最後自己染病而死。當時的天庭,只因為他“命格當絕”,連朵表彰的祥雲都沒給。

    “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他拿起桃木牌,摩挲著上面的“慎”字,“若看著好人蒙冤而不管,天庭的公正何在?”

    他化作個青衫書生,潛入知府衙門。夜審時,見知府收了鹽商的賄賂,正逼周德畫押。張興東彈指飛出顆石子,打在知府的驚堂木上。

    “大人可知,糧倉的牆角有個老鼠洞?”他聲音清朗,從梁上躍下,“洞里藏著鹽商與大人的密信,還有周縣令放糧時,百姓偷偷記下的賬目。”

    知府臉色煞白,衙役果然在鼠洞搜出了證據。周德冤案昭雪,百姓們為他建了生祠,香火鼎盛。而那位知府,不久後便暴病而亡,據說臨死前總看見無數餓鬼向他索命——那是城隍爺依律而行,無需天庭出手。

    消息傳回天庭,眾神議論紛紛。文曲星已從凡間歸來,感慨道︰“陛下這手,既沒壞了凡間規矩,又護了好人,真是高明。”

    張興東卻在凌霄殿設了面“听風鏡”,鏡中能映出人間的善惡。他規定,凡人間有大善大惡,天庭需記錄在冊,善者可增福壽,惡者必遭天譴,但具體如何獎懲,需看其本心與後果,不可一概而論。

    有次,華山腳下有個小偷,偷了富戶的錢去救快要餓死的母親。土地神上奏,說按律當罰他斷手。張興東卻在鏡中見那小偷偷錢時淚流滿面,事後還在富戶門前磕了三個響頭。

    “他雖犯了偷盜之罪,卻有孝親之心。”張興東沉吟道,“罰他幫富戶干活三年抵債,既讓他知過,又全了他的孝心。”

    這般處置,漸漸讓人間明白︰天庭的獎懲,不在形式,而在人心。百姓們不再盲目求神拜佛,而是學著約束自己的行為,多行善事。

    三、仙凡隔與共此情

    最讓天庭頭疼的,始終是仙凡之戀。三百年前,天規規定,仙凡私通者,仙要剔除仙骨,凡要打入十八層地獄。可張興東知道,當年他的師父,就是因為與凡間女子相愛,被剝奪了千年道行,郁郁而終。

    那年七夕,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哭得肝腸寸斷。織女的兩個孩子跪在天河岸邊,一聲聲喊著“娘親”,連河水都為之嗚咽。

    “陛下,該斷鵲橋了。”千里眼捧著時辰沙漏,低聲提醒。按舊規,相會時辰一到,便要拆散他們。

    張興東望著橋上相擁的身影,又看看岸邊哭成淚人的孩子,忽然道︰“再加三個時辰。”

    “可是陛下,天規……”

    “天規是死的,情是活的。”張興東打斷他,“若連這點念想都不給,天庭的仁慈何在?”

    消息傳到人間,百姓們無不感動。有個書生寫下《鵲橋賦》,說“天庭亦有憐民意,不教鴛鴦兩處愁”,很快傳遍大江南北。

    但真正的變革,發生在三年後。東海龍宮的三公主愛上了凡間的一個漁夫,為他放棄仙籍,隱姓埋名住在海邊。龍王暴怒,要水淹漁村,逼女兒回來。

    “陛下,這次絕不能姑息!”西王母難得與張興東意見一致,“若仙凡都可相戀,天庭的威嚴何在?”

    張興東卻去了海邊。他見那三公主正和漁夫一起修補漁網,手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子,臉上卻帶著從未有過的笑容。漁夫雖然知道了她的身份,卻依舊每天為她挑水做飯,晚上還會給她講凡間的故事。

    “你們不怕天規嗎?”張興東化作老漁翁,坐在他們身邊。

    三公主握緊漁夫的手︰“我寧願做個凡人,也不願回龍宮做個沒有心的神仙。”

    漁夫也說︰“只要能和她在一起,哪怕下地獄我也願意。”

    張興東回到天庭,在凌霄殿上宣布︰“從今往後,仙凡相戀,不再一概而論。若仙為凡舍棄仙籍,凡為仙堅守本心,經土地神見證,可許他們一世姻緣。只是仙不可用仙法干預凡間之事,凡不可借仙名魚肉鄉里,違者嚴懲不貸。”

    此令一出,天庭震動。但當眾神看到那對漁夫妻子恩愛和睦,百姓們都稱贊他們是“神仙眷侶”時,反對的聲音漸漸小了下去。後來,甚至有仙官主動上奏,說凡間有對仙凡夫妻,丈夫為救落水的孩童犧牲,妻子守著他的牌位終身未嫁,請求天庭賜她一個“貞烈”的匾額。

    張興東準了。那塊匾額掛在女子家門口,風吹日曬卻始終嶄新,成了當地的一段佳話。

    四、風雨過與萬邦寧

    張興東在位第三百年,人間出了個暴君,沉迷享樂,不顧百姓死活,還下令拆了各地的神廟,說“朕就是天,何須敬神”。

    土地神們上奏,請求天庭降災懲罰。太白金星也道︰“陛下,這暴君如此無禮,若不嚴懲,天庭的顏面何在?”

    張興東卻在听風鏡中,見暴君的宮殿外,有個年輕的書生,正冒著殺頭的風險,在牆上寫下“民為貴,君為輕”。還有無數百姓,自發組織起來,反抗苛捐雜稅,保護被拆的神廟。

    “若天庭降災,受苦的還是百姓。”他搖頭道,“真正能推翻暴君的,不是天雷,而是民心。”

    他沒有派天兵天將,只是讓文曲星托夢給那些有識之士,指點他們如何聯合起來;讓灶王爺在百姓的飯里多加了些力氣,讓他們有力氣反抗;讓風婆婆把暴君的惡行傳遍四方,讓更多人知道他的殘暴。

    三個月後,暴君被起義的百姓推翻,新帝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下旨修繕神廟,減免賦稅,還派人到泰山祭天,感謝天庭的庇佑。

    祭天的文書上,寫著這樣一句話︰“天視自我民視,天听自我民听。陛下知民心,故天下歸心。”

    那天,張興東站在南天門,看著人間傳來的萬民傘,一柄接一柄,在雲海中連成了一片紅色的海洋。每柄傘上的名字,都帶著真摯的敬意,化作願力,融入天庭的每一寸土地。

    赤腳大仙端著酒走來,這次他沒有反駁,只是舉杯笑道︰“陛下,如今誰還敢說您資歷淺?”

    張興東接過酒杯,與他共飲。酒液入喉,帶著人間的甘醇。他想起剛登基時,有人說他“太心軟,鎮不住三界”,可正是這份“心軟”,讓他看到了規矩之外的人心,看到了仙凡之間共通的情感。

    “其實朕沒做什麼。”他望著下方安居樂業的人間,輕聲說,“只是記住了,天庭在雲端,根卻在凡間;神仙有法力,心卻和凡人一樣,需要愛,需要敬,需要一份對得起天地的擔當。”

    話音剛落,雲海中突然升起萬道霞光,將凌霄寶殿映照得如同白晝。人間的萬民傘化作點點星光,匯入天庭的星河,與日月同輝。眾神紛紛跪倒,山呼萬歲,聲音響徹三界。

    這一次,沒有質疑,沒有輕視,只有發自內心的敬佩。他們終于明白,真正的領袖,不是高高在上的威嚴,而是能低下頭,看見眾生的苦難;不是手握生殺大權的冷酷,而是能伸出手,托起萬民的希望。

    張興東站在霞光中,玄衣上的龍紋仿佛活了過來,在光芒中舒展。他知道,這不是終點,三界的安寧需要一代代守護。但他心中安穩,因為他看到,天庭與人間,早已在這份相互理解與尊重中,連成了一片不可分割的天地。

    很多年後,凡間的史書上,記載著一個“無名玉帝”的傳說,說他在位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百姓們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個懂民心、重情義的好玉帝。而天庭的玉座上,張興東偶爾還會拿起那顆露珠,看里面映出的人間煙火,笑容溫暖而堅定。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玉皇大帝轉世之長生訣續!》,方便以後閱讀玉皇大帝轉世之長生訣續!第480章 玉皇大帝張興東對天庭和人間的管理最終得到了世人的認可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玉皇大帝轉世之長生訣續!第480章 玉皇大帝張興東對天庭和人間的管理最終得到了世人的認可並對玉皇大帝轉世之長生訣續!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