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霄天音
凌霄寶殿的琉璃穹頂折射著三十六重天的星輝,三界朝會已近尾聲。玉皇大帝張興東抬手正要宣布退朝,忽听得殿外傳來震天動地的仙禽齊鳴,七彩祥雲翻涌如潮,竟是十萬年一現的\"百鳳來儀\"天象。眾神驚愕間,南天門守將匆匆來報︰\"啟稟陛下!昆侖天池的七彩玄鳳盡數飛臨九霄,似是被某種天籟牽引!\"
張興東微蹙眉頭,心中暗自詫異。他緩步走到殿前,忽見漫天玄鳳化作流光,在雲端組成巨大的鳳形圖騰,齊聲發出清越啼鳴。更奇異的是,這些傳說中高傲的神獸竟紛紛垂下頭顱,朝著凌霄寶殿方向行叩首大禮。
\"這......這是上古傳說中"天音引鳳"的異象啊!\"太白金星扶著顫抖的玉笏板,\"據《天樞秘錄》記載,唯有能與天地共鳴的絕世歌喉,才能引得玄鳳來朝!\"
眾神交頭接耳間,東華帝君忽然驚呼︰\"昨日瑤池夜宴,陛下為助酒興曾即興吟唱半闕《清平樂》,當時臣便覺陛下歌聲似有仙音繚繞,莫非......\"
此言一出,凌霄殿內頓時鴉雀無聲。張興東自己也愣住了——自登上帝位以來,他處理三界事務殫精竭慮,早已忘卻年少時在青鸞山對酒當歌的歲月。若非此刻異象,他幾乎記不起昨夜興起時,隨意哼唱的幾句小調。
\"陛下不妨再試一曲?\"王母娘娘王曉曉蓮步輕移,廣袖間灑落點點星輝,\"或許能解開這異象之謎。\"
在眾神期待的目光中,張興東微微頷首。他運起周身仙氣,輕聲哼出一段無名曲調。剎那間,凌霄寶殿的瓊樓玉宇開始共鳴震顫,殿外雲海翻涌成巨大的音波形狀,三十六重天的星辰竟順著歌聲軌跡開始流轉。更神奇的是,眾仙佩戴的法寶紛紛發出瑩潤光芒,就連瑤池深處鎮壓的上古凶獸,也在歌聲中安靜下來。
\"這是......梵音!\"觀音菩薩手持淨瓶,眼中滿是驚嘆,\"傳說盤古開天時,天地初分的混沌之音便是這般,能滌蕩萬物心魔,調和陰陽二氣!\"
隨著歌聲漸強,整個天界都被籠罩在祥和的金光之中。原本因仙魔紛爭而暴躁不安的天河之水,此刻竟化作流淌的音符;西天靈山上的菩提樹紛紛綻放金蓮,無數修行者在歌聲中突破了境界桎梏。就連九幽之下的惡鬼,都停止了哀嚎,露出安寧的神色。
消息很快傳遍三界。魔界之主魔尊听聞後,親自率部將隱匿氣息潛入天界,想要一探究竟。然而當他們靠近凌霄寶殿,張興東的歌聲飄來時,這些以凶狠殘暴著稱的魔將,竟紛紛落下了眼淚——他們想起了塵封已久的善念,想起了墮入魔道前的初心。
魔尊大驚失色,想要強行退去,卻發現自己的魔功在歌聲中寸寸瓦解。慌亂間,他跪地高呼︰\"陛下饒命!臣等願永不再犯天界!\"
這一役不戰而勝,張興東的梵音歌喉之名徹底響徹三界。眾神商議後,一致決定將其尊為\"天字第一號神技\",並在凌霄殿側修築\"天音閣\",供玉帝專享練聲之地。
然而盛名之下,張興東卻陷入了苦惱。他本無意以歌聲震懾三界,更不願因這天賦擾亂原本的理政節奏。但三界諸事紛擾,時常需要他以歌聲平息戰亂、撫慰人心。
一日,人間爆發了百年不遇的瘟疫,百姓死傷無數。張興東心急如焚,親自下凡。他站在瘟疫肆虐的城池上空,引吭高歌。隨著歌聲響起,黑沉沉的瘟疫雲霧開始消散,枯萎的草木重新煥發生機,奄奄一息的百姓也在歌聲中恢復了生機。
然而,頻繁使用梵音之力也讓張興東付出了代價。每次高歌後,他都感到神力透支,元神虛弱。王母娘娘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遍訪三界,尋得上古神木\"天音梧桐\",命能工巧匠打造了一把\"九霄天音琴\"。
\"此琴以陛下仙元為引,\"王母將琴奉上,\"以後陛下若要施展梵音,可借助琴弦之力,便能減少損耗。\"
張興東輕撫琴身,琴弦發出清越共鳴。他嘗試著邊彈奏邊吟唱,果然事半功倍。自此,每當三界有難,凌霄殿便會響起琴音與歌聲交織的天籟,化解無數危機。
光陰流轉,張興東的梵音不僅用于平亂,更成為了天界盛會的壓軸節目。每年蟠桃宴上,他的歌聲都會讓眾仙如痴如醉。而他也漸漸找到了平衡,將理政與歌唱融為一體——有時批閱奏章疲憊時,他會輕聲哼唱,讓整個凌霄殿充滿祥和之氣;有時調解仙族紛爭,他的歌聲能讓劍拔弩張的雙方放下成見。
更奇妙的是,在與王母娘娘的琴瑟和鳴中,兩人的法力相互交融,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天音戰法\"。他們的合奏不僅能殺敵于無形,更能淨化魔氣,讓誤入歧途的妖魔重歸正道。
歲月悠悠,張興東的梵音歌喉早已成為了三界和平的象征。每當夜幕降臨,天界便會響起悠揚的歌聲,那是玉帝在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守護著這方天地,也訴說著一個關于力量與慈悲、責任與情懷的神話傳說。而眾神依然記得,那個驚鴻一瞥的瞬間,玉皇大帝的歌聲如何震撼天地,成為了三界永恆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