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和薛羽沒有時間慶祝,他們把薄荷叢當成“火種”,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讓它燒得更大、燒得更快,但又不能失控。兩人連夜把接下來的工作拆成三條並行戰線
1 安全驗證——讓“希望”先過鬼門關
當天傍晚,林青在實驗田旁搭起一座可移動負壓帳篷,把科研所毒理組、血液科、微生物科全部拉進來;許蔚帶人把薄荷葉片、根系、土壤分成十二組樣品,分別喂給實驗兔、豚鼠和體外培養的人源肝細胞。
薛羽則領著林業所的人做“極端環境”測試把同一批薄荷移栽到含不同劑量次元獸血、不同晶核殘渣比例的土柱里,48小時內記錄生長曲線、二次代謝產物和基因穩定度。
兩人約定只要任何一株出現朊病毒陽性或基因跳躍跡象,整批植株立即焚毀,絕不抱僥幸心理。
2 規模擴繁——把“樣板”變成“生產線”
林青用軍區加密頻道連夜向指揮部提交《緊急糧食替代方案》,申請調撥三輛冷藏車、兩噸變異獸殘骸以及一座閑置彈藥庫改做“微光農場”。
薛羽帶著老高和土壤鑽機,把薄荷根際分離出的新菌群命名為“β溶蝕鏈霉菌”,連夜在廢棄的地下人防工事里搭起三級擴培罐——那里恆溫、避光,正好模擬薄荷在峽谷裂隙的原始生境。
為了繞過“能量晶核配額”瓶頸,薛羽想了個土辦法把報廢的能量彈匣外殼(含微量晶核鍍層)粉碎後按05 比例摻進肥料,既避免了武器科追責,又滿足了植物對“活性”的最低需求。
3 制度防線——讓成果不再是“孤本”
林青知道,任何新技術一旦離開實驗室,最先面臨的不是技術難題,而是人性考驗。他起草了一份《β營養土使用條例》
每批次成品須留樣封存五年;
各連隊領取土壤時必須雙人雙鎖登記,嚴禁私下擴大種植;
一旦有人因食用新作物出現變異體征,立刻啟動“零號預案”——全區停食、溯源、隔離。
薛羽則把薄荷的完整基因圖譜、菌群代謝通路和栽培手冊全部錄進只讀芯片,一式三份科研所、軍區檔案室、地下防核資料庫各存一份,防止關鍵信息在戰火中丟失。
48小時後,毒理組給出第一階段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