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琰登基稱帝,大赦天下,朝廷上下一片新氣象。
然而,他深知,這一切的背後,林清梧的貢獻功不可沒。
他坐在龍椅上,手握那一卷《鹽鐵策》,心中不由暗生感慨。
窗外,夕陽灑下金黃的余暉,映照在殿內冰冷的金碧輝煌上,帶出一絲溫暖。
“傳朕旨意,封林清梧為‘輔政郡主’,即刻遣沈硯之前往江南請其回京。”景琰沉聲道,語氣中透出一絲不容置疑的堅定。
他明白,新政能否順利推行,關鍵在于林清梧的智慧和謀略。
沈硯之接到聖旨,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深知,景琰此舉不僅是對林清梧的肯定,更是對她的倚重和信任。
他迅速派人前往江南,自己則親自準備,準備啟程。
幾日後,沈硯之一行人抵達江南,直奔林府。
他走進影閣,卻發現林清梧已經不在。
室內依舊殘存著她的氣息,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墨香,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她那些充實的日日夜夜。
“林姑娘呢?”沈硯之問身邊的影閣長老。
“回少爺,林姑娘早就離開了。”長老恭敬地答道,“她留下了一封信和一些東西,說是交給您的。”
沈硯之心中一沉,接過信和一個包裹。
他拆開信封,一張紙條靜靜地躺在里面,上面寫著︰“吾願已了,天地自此清明。”短短幾個字,卻讓沈硯之感受到了一股莫名的力量。
他深吸一口氣,打開包裹,里面是一枚雕有鳳凰圖案的玉佩,以及一本厚重的手札。
“《九策遺章》……”沈硯之輕聲念道,心中充滿了敬意。
他翻閱起手札,發現里面詳述了未來十年的治國方略,每一策都直中要害,令人嘆為觀止。
在手札的最後,林清梧寫道︰“鳳棲非為高飛,只為不墜塵泥。”
沈硯之望著遠方的青山,久久不語。
他心中五味雜陳,既有對林清梧的敬佩,也有對她離去的不舍。
他知道,林清梧的選擇意味著她將隱退江湖,但她留下的智慧,將成為大胤王朝未來繁榮的基石。
回到京城,沈硯之將《九策遺章》呈給景琰。
景琰接過手札,仔細讀來,每一策都仿佛是一把鋒利的刀,直指朝政的弊端。
他心中激動不已,仿佛看到林清梧的身影在眼前浮現。
“清梧,你果然還是那個心懷天下的女子。”景琰低聲喃喃,眼中閃爍著淚光。
他隨即下令,命翰林院將《九策遺章》編入國策,供後世參考。
同時,他下令修築“孤鳳碑”,立于翰林院前,以紀念林清梧的功績。
翰林院內,文人墨客們紛紛前來參觀“孤鳳碑”。
碑文上刻著林清梧的名字,以及她那些治國良策。
每一個字,都仿佛是她心血的凝結,讓人肅然起敬。
“這位林姑娘,真是個傳奇人物。”一位翰林院的老先生指著碑文,感嘆道。
“是啊,她的智慧和謀略,讓大胤王朝重新煥發生機。”另一位文人附和道。
景琰站在碑前,心中無限感慨。
他回想起與林清梧的點點滴滴,從初次相識,到一步步並肩作戰,她的每一次決定都影響著朝局的走向。
如今,她選擇隱退,但她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後人。
“鳳棲非為高飛,只為不墜塵泥。”景琰輕聲念道
夜色漸深,景琰獨自一人站在翰林院前,心中默念著林清梧的名字。
忽然,一陣風吹過,帶來了遠處的花香,仿佛是林清梧在對他低語。
“清梧……”景琰輕聲喚道,聲音在夜空中回蕩,戛然而止。
夜風那個喧囂!
幾年光景,大胤王朝在新皇景琰的鐵腕手段下,那叫一個欣欣向榮,妥妥的盛世開端。
可百姓茶余飯後,總愛聊點兒野史八卦,其中最玄乎的,莫過于昆侖山巔的白衣仙女。
據說,有采藥人親眼瞧見,月明星稀的夜晚,一襲白衣勝雪的女子,端坐于冰峰之上,指尖輕撥琴弦,那琴聲,空靈得直擊靈魂深處。
吟出的詩句,更是帶著一股子看破紅塵的清冷。
有人說,那眉眼,像極了當年那位輔政郡主——林清梧。
“孤鳳未逝,只是不再鳴于塵世。”
這話一傳十,十傳百,成了人們心照不宣的秘密。
鎮國公沈硯之听聞這些傳言,只是微微一笑,眼神卻飄向了遙遠的北方。
昆侖山啊,那是離紅塵最遠的地方,也是最適合她的歸宿吧。
這日,景琰處理完奏折,揉了揉眉心,忽然想起什麼,喚來貼身太監。
“將那《九策遺章》取來。”
《九策遺章》,那可是林清梧留下的治國寶典,景琰每日必讀。
可當他翻到其中一頁時,卻猛然一怔——那頁紙上,原本空無一物的地方,竟隱隱約約顯現出幾行墨跡……
“這……”,景琰連忙湊近燭火,想要看得更清楚些。
喜歡孤鳳棲凰請大家收藏︰()孤鳳棲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