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1990年7月5日頭版報道︰《獨立日新定義︰從煙花到反家暴的世代覺醒》
“16歲偶像ink與瑪蒂娜•麥克布萊德用音符重寫自由敘事,x世代舉起媒體火炬”
記者︰埃里克•詹森eric jensen)
林恩坐在餐桌前,看著這份當下米國最有影響力的報紙,這好像是自己的名字第一次登上它家的頭版。
“當1990年的第一簇獨立日煙花在紐約港上空炸裂時,自由女神像腳下卻翻涌著另一種革命浪潮——紫色。超過2000名佩戴紫色絲帶的抗議者,在16歲流行偶像ink的帶領下,用音樂與傷疤對抗一個古老而頑固的敵人︰暴力。這場名為“independence day”的活動,以ink創作的同名歌曲為核心,將獨立日的國家敘事撕裂,轉而聚焦那些“在壁櫥里發抖”的女性。”
紐約時報很雞賊的把家暴主題改成了“暴力”,老白男們並不喜歡討論這個話題,他們是這套壓迫女性規則的制定者和既得利益者。
“推開巨石,讓罪者償其惡果”ro tet tty pay)——這句來自歌曲《independence day》的歌詞,昨晚被投射在舞台背後的自由女神像基座上。ink在演講中講述了在無數女性身上發生過的故事︰在公共場合和家庭中被喝醉男人騷擾和攻擊,而今天,他們要讓所有施暴者償其惡果!”
,比我想象的效果還好啊!蝙蝠俠的梗我的歌迷就這麼愛玩嗎?
“活動高潮屬于瑪蒂娜。這位手臂帶疤的新人女歌手唱功驚人,仰頭嘶吼出那句“這是獨立日!”時,人群中的紫色如驚濤翻涌。她的傷疤經化妝強化,卻露出邊緣的乳膠痕跡——這一細節被《芝加哥論壇報》稱為“好萊塢式偽善”,但《紐約時報》獲得的內部文件顯示,瑪蒂娜堅持保留化妝指令︰“真實的傷會嚇退那些還在沉默的人,但藝術化的傷能給他們勇氣。””
國會唱片真是廢物!這點小事都辦不好...化妝痕跡被當場發現就算了,內部文件都被人看了個底掉!還好瑪蒂娜人設立得很穩。
“60年代的人舉標語,90年代的人舉攝像機。”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阿米莉亞•卡特評價道,“ink的團隊深諳如何用tv的語法包裝社會運動。當他們把幸存者故事剪成30秒宣傳片,在電視上每小時播放三次時,反家暴就不再只是社運者的地下集會,而成了青少年的流行文化。”
“這種策略顯然奏效。國會唱片證實,《independence day》發行首日銷量突破20萬張,其中70購買者年齡低于25歲。年輕人在電話采訪中表示︰“這比歷史課本里的獨立宣言酷多了。”
一天賣出20張?這比自己的首單數據好多了啊!我記得當時才3...瑪蒂娜可真是幸運...70購買者低于25歲,這顯然是吃到了自己歌迷的流量吧?
“盡管ink團隊宣稱“音樂無關政治”,但活動現場的族裔配額暴露了權力的拉扯。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動員的500名非裔與拉丁裔參與者,被安排在鏡頭最佳取景區;而舒默議員推動的《民權法案》修正案宣傳冊,則與反家暴手冊捆綁分發。“這是給槍傷貼創可貼,還是印著舒默競選口號的創可貼。”黑人導演斯派克•李在哈萊姆區受訪時諷刺。他原計劃在活動中質問庇護所預算削減問題,但彩排時被舒默助理要求“保持團結”。
這倆不都是驢黨的麼...斯派克不是也在推進《民權法案》?怎麼自己人還吵起來了?
“ink在演講中痛斥“某好萊塢演員”將威士忌潑向女性尊嚴,雖未點名查理•辛,但其團隊早有準備——講到這句時,反家暴聯盟成員突然展開“查理辛,你也是施暴者嗎?”橫幅,鏡頭精準捕捉到妮可•基德曼的含淚側臉。這種“道德獵殺”引發兩極評價。《華爾街日報》批評“用一場悲劇掩蓋另一場悲劇”,但紐約反家暴聯盟熱線數據顯示,活動後求助電話增長500。“至少他們砸開了沉默。”熱線主管瑪喬麗•克拉克說。”
“當被問及《independence day》能否推動立法時,舒默議員的回答充滿務實與虛無︰“法律不會因為一首歌改變,但听這首歌的人可能會。”而舒默議員已向國會提交提案,要求將反家暴教育納入公立學校課程——該提案的封面,正是瑪蒂娜在集會中歌唱的自由女神像”
編者按︰這個獨立日,自由的定義在紐約港被重新校準。當瑪蒂娜的疤痕與女神的火炬在鏡頭中重疊時,人們或許該思考︰真正的獨立,是擺脫暴力的勇氣,還是制造新傷疤的權力游戲?這首歌也許會被記錄進兩種歷史︰流行文化的里程碑,或權力操弄的注腳。但在1990年7月5日的紐約,它至少證明——當音樂響起時,暴力的鎖鏈曾短暫崩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紐約時報》拿出頭版報道,證明這次活動的影響力已經出圈,雖然被舒默這家伙一攪和有點影響純粹性但是和自己關系不大。名聲、人情、熱度、銷量收益都達到預期,但是查理辛這家伙的事情怎麼還會有‘兩極評價’?
林恩又翻了翻其他的主要媒體報道,關于自己對查理辛的獵殺,媒體褒貶不一。
壞消息是︰媒體確實對白人男性明星非常寬容,支持查理辛的論調大概是雖然他干了很多壞事,但是確實有在悔改,罪不至此。
好消息是︰他們對自己同樣寬容,沒人因此攻擊自己,反而大力夸贊自己主導的這場活動意義深刻,只是有些方式還欠考慮,力在淡化矛盾當和事佬。
林恩感覺這套和稀泥的方式隱隱有些熟悉,也不知道在哪見過....
對這次活動本身的評價總體向好︰瑕疵是有的,但活動是成功且影響巨大的。
《紐約郵報》則是一副唯恐天下不亂的樣子︰
“ink放狠話︰我的電影公司永不錄用家暴人渣!”內幕︰查理曾騷擾妮可基德曼)
[配圖]︰ink在演講台握拳怒吼仰角拍攝顯壓迫感)查理辛被捕檔案照警局編號清晰可見)。
“昨日獨立日集會上,樂壇金童ink以遠超年齡的狠辣姿態,向好萊塢‘壞小子’查理辛投下核彈級指控!這名16歲少年不僅曝光查理19歲被捕黑歷史,更宣布旗下電影公司全面封殺‘這個欺辱女性的敗類’!”
“把這種危險分子放進劇組?等著他搞出蓋不住的丑聞吧!”
——ink嘲諷查理新片《沉默的羔羊》選角決策,制片方暫未回應。
他們還創意十足的拉了個表格數據對比︰
ink vs ?查理辛
年齡︰16歲 vs 25歲
被捕次數︰0 vs 4次醉酒鬧事、吸毒、毀壞公物、縱火)
法律糾紛記錄︰0訴訟 vs 5起性騷擾指控庭外和解和解金超200萬)
律師團隊︰專注版權保護 vs 專精銷毀監控錄像
代言品牌︰cavin kein青少年代言 vs 金箔避孕套“狂野體驗“
教育背景︰拉瓜迪亞藝術高中全a優等生 vs 高中輟學理由“教室天花板壓抑創造力“
女性支持率︰87《teen peope》民調) vs 17《花花公子》讀者票選)
核心粉絲群體畫像︰1329歲女性89認為“理想男友模板“) vs 3550歲離婚男性32有家暴案底)
家長支持率︰母親群體支持率 94 vs 支持率22民調顯示“希望他消失“)
...
“哈哈哈...”林恩看著這些數據笑得樂不可支,《紐約郵報》真是太有梗了!
喜歡紐約1990請大家收藏︰()紐約1990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