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三途花信︰本草寄哀歌(上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三途花信︰本草寄哀歌(上卷)

    三途花信本草寄哀歌

    楔子

    三途川的水汽永遠帶著咸澀,像未干的淚。河畔崖壁上,彼岸花以血痕般的紅鋪展開,花睫中空如蘆管,花瓣反卷似斂藏的心事,卻偏無半片青葉相伴——當地人喚它“離魂紅”,說這花是黃泉與人間的信使,滿月夜將生者的思念捎給亡魂。

    川畔守著“硯秋藥廬”的沈硯秋,是第三代掌廬人。她的藥櫃里,彼岸花的干花與根塊佔了最下層的格子,旁附一張泛黃的麻紙,記著“花萼醒神、根須斂悸”的字樣,卻無任何醫書名目落款。“這藥的藥性,是祖輩跟著鄉鄰的病痛試出來的。”每個來求藥的人問起,沈硯秋總會摩挲著藥櫃,“醫書沒記,可三途川的風記著,亡魂的回聲也記著。”

    暮春的風掠過藥廬,將幾朵剛采的彼岸花吹落在晾曬的酸棗仁上。沈硯秋彎腰拾起,花瓣斷口滲著乳白的汁,落在掌心涼絲絲的——這抹紅,藏著比醫書更鮮活的本草智慧,也裹著比川水更沉重的思念。

    上卷 花傳尺素•本草初顯

    第一回 紅萼安神 寡母寄哀思

    入夏的三途鄉,李氏的哭聲總在暮色里飄得很遠。她的丈夫三個月前溺亡在三途川,自那以後,她便夜夜睜著眼到天明,有時對著空屋喃喃自語,茶飯不思,人瘦得只剩一把骨頭。鄉鄰勸她去尋沈硯秋,說那女醫的藥能“收住飄走的魂”。

    李氏攥著丈夫生前的舊帕子找到藥廬時,沈硯秋正在炮制彼岸花根。那根塊紡錘形,外皮褐紅,入鍋與陳酒同炒時,冒出的煙氣竟帶著淡淡的甜香。“沈大夫,我總看見他站在門口,想抓又抓不住。”李氏的聲音發顫,帕子上的補丁被攥得發白。

    沈硯秋診了她的脈,指尖觸及寸關尺,只覺脈象浮而無力,像風中殘燭“你這是思念郁結,氣不斂神,心神浮越才見幻象。”她取過藥櫃里的干花萼,用銀刀切成碎末,“這離魂紅的花萼,性揚而清,能散郁結的濁氣,又能醒神定志——就像把飄在半空的心思,輕輕拉回來。”

    又囑咐李氏“取三錢花萼,配茯苓、遠志煎服,每日清晨喝。另外,寫張紙條,把想說的話寫上,埋在花根下。”李氏半信半疑,當晚照著做了,將“你放心,我會好好帶大孩子”的字據埋進崖邊的花土。說來也奇,那夜她竟睡了個安穩覺,夢里見丈夫接過花瓣,笑著點了點頭。

    三日後,李氏再來時,臉上有了血色,手里提著一籃新摘的青菜“沈大夫,藥太靈了!”沈硯秋望著崖上的彼岸花,輕聲道“不是藥靈,是你的思念有了去處,心神自然安了。”她翻開藥櫃下的麻紙,在“花萼安神”旁添了一行小字“配茯苓治思郁不眠,驗。”——這行字,又成了醫書之外的新注腳。

    第二回 殘卷證藥 儒醫辨源流

    秋分時,三途川來了個游學的儒醫周明遠,背著一箱子《本草綱目》《千金方》,見沈硯秋用彼岸花入藥,立刻皺了眉“沈大夫,此花不見于任何經籍,恐是有毒的野物,怎能隨便給人吃?”

    沈硯秋正在給藥圃里的彼岸花除草,聞言直起身,指尖還沾著泥土“周先生,這花在三途鄉用了三代,治好了無數思郁、驚悸的人,算不算‘經籍’?”周明遠冷笑“鄉野傳聞豈能作數?醫道講究‘有本可依’,無文獻佐證,便是妄為。”

    兩人正爭執,門外沖進來一個婦人,抱著哭鬧不止的孩子“沈大夫,救救我的兒!他三天沒好好睡了,夜里總喊‘娘,我怕’!”那孩子是半月前喪母,從此夜夜啼哭,拒食消瘦,周明遠診過脈,說是“心經有熱”,開了導赤散,卻毫無用處。

    沈硯秋摸了摸孩子的額頭,又看了看他緊攥衣角的手“這是魂失所依,導赤散清不了心頭的虛怯。”她取了彼岸花的干根,磨成細粉,“這根性沉而斂,能墜浮魂,配炒棗仁煎服,最能安小兒夜啼。”說著,從藥廬夾層里翻出一本殘破的《三途鄉志》,“你看,萬歷年間就有記載‘紅草根,療小兒夜啼,葬母者用之效’——這便是它的根。”

    周明遠捧著殘卷,指尖劃過模糊的字跡,又看那孩子服藥後漸漸止了哭,臉色一陣紅一陣白。沈硯秋將藥粉包好遞給婦人“記得埋張紙條在花下,跟孩子娘說說話。”婦人千恩萬謝地去了,周明遠才訥訥道“原來文獻之外,還有這般真學問。”沈硯秋笑了“不是學問在文獻外,是學問先長在土里,後來才被寫進書里。”

    第三回 花葉藏象 學徒悟陰陽

    沈硯秋收了個學徒叫阿芷,是川邊擺渡人的女兒,識得不少水畔草木,唯獨對彼岸花“花葉不見”的模樣好奇不已。“師父,這花真的永遠不長葉子嗎?”阿芷蹲在藥廬前,戳了戳曬架上的干花睫。

    “不是不長,是花葉錯時。”沈硯秋正在熬藥,藥香混著三途川的水汽飄散開,“花謝了葉才生,葉枯了花生,就像陰陽交替,從不重疊。”阿芷撓撓頭“那入藥時,花葉能混用嗎?”沈硯秋剛要回答,門外傳來咳嗽聲,是獨居的張老丈來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張老丈近來總覺得胸口發悶,喘不上氣,有時還咳血,周明遠給他診過,說是“肺氣虛損”,開了補肺湯,卻越喝越悶。沈硯秋診脈後,眉頭微蹙“你是不是總想起亡妻,心里堵得慌?”張老丈一愣,隨即紅了眼“是啊,她走了五年,我總覺得她還在灶前做飯,想跟她說說話,又沒人听。”

    “這就對了。”沈硯秋取了去年留存的干花葉,“花是‘顯’,是你藏不住的思念;葉是‘藏’,是你壓在心里的話。你這病是‘虛中夾滯’,單用補藥會把滯氣也補住,得用花葉同調——花散滯氣,葉斂肺氣,像陰陽相濟,才得平衡。”阿芷在一旁听得仔細,忽然想起農書里寫的“草木藏象,花葉分陰陽”,原來這話在彼岸花身上這般真切。

    張老丈服藥三日,胸口便不悶了,還特意來告訴沈硯秋“昨夜夢到老婆子了,她笑著說‘別堵著,好好活’。”阿芷望著崖上剛謝的彼岸花,花睫下竟冒出了一點嫩綠的芽,像藏了許久的秘密終于露了頭。沈硯秋拍了拍她的肩“你看,花謝不是滅,是葉要生;思念不是苦,是心神要歸位——草木和人,都是一個理。”

    第四回 陳根救急 實踐驗真知

    冬雪落時,三途鄉忽然爆發了急癥,患者個個心悸盜汗,頭暈目眩,連周明遠都慌了神——他翻遍醫書,也找不到對癥的方子。鄉正帶著眾人跪在藥廬前“沈大夫,您救救鄉親們!”

    沈硯秋望著藥櫃里的彼岸花,眉頭緊鎖“這病是寒邪入里,擾動心神,尋常的花葉怕是力道不足。”阿芷忽然想起什麼,跑入藥廬後院,挖出一個埋在松針下的瓦罐“師父,這里有您三年前埋的陳根!”那根塊外皮已呈深褐色,質地堅硬如石,是當年沈硯秋特意留存的。

    “對,陳根!”沈硯秋眼楮一亮,“新根性烈,陳根經歲月沉澱,性醇而力沉,最能鎮驚斂陰。”她取了陳根二兩,用黃酒浸泡半日,再與天麻、川芎一同入砂壺慢煎,又囑咐“每劑藥加三錢甘草解毒,溫服,每日兩次。”周明遠在一旁記錄,筆都有些發顫“沈大夫,這用法醫書里從未有過。”

    “醫書里的方子,也是前人一次次試出來的。”沈硯秋一邊分藥,一邊道,“我祖母當年遇過類似的病,就是用陳根治好的,只是沒寫進書里,只口傳給了我。”阿芷跟著分發藥物,見鄉親們服藥後漸漸好轉,有的說“夜里不盜汗了”,有的說“心不慌了”,忽然明白所謂“實踐先于文獻”,不是空話,是祖輩用經驗壘起的台階。

    雪停那日,周明遠捧著厚厚的病案記錄,對沈硯秋深深作揖“我讀了十年醫書,不如在這三途川待一月懂的多。”沈硯秋望著崖上覆雪的彼岸花根,輕聲道“這花藏著的,從來不是什麼秘方,是人間的病痛與思念——這些,比書冊上的字,更能教給人真本事。”

    阿芷蹲在藥圃前,輕輕撥開積雪,看見彼岸花的根須在土里悄悄伸展,像在積蓄力量,等到來年春天,再抽出新的花睫——就像那些藏在歲月里的本草智慧,看似沉寂,實則從未離開。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三途花信︰本草寄哀歌(上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三途花信︰本草寄哀歌(上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