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滄溟脂韻︰鄭和舟中婆固秘(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滄溟脂韻︰鄭和舟中婆固秘(下卷)

    下卷一滿剌加市,拉瑪傳藝敷脂方

    “福安號”抵達滿剌加(今馬六甲)時,正值南洋的雨季尾聲。港口里泊著來自各國的商船,阿拉伯的三角帆、印度的獨木舟與大明的福船相映成趣,市集上的香料攤飄著肉桂、丁香的香氣,混著海腥氣,格外濃郁。吳景澄背著藥囊,跟著鄭老叔穿梭在人群中,想找找當地是否有更獨特的婆固脂用法——他總覺得,阿難的藥囊里,藏著不止一種治海上濕寒的法子。

    在市集角落的一個小藥攤前,吳景澄停下了腳步。攤主是個留著絡腮胡的當地男子,名叫拉瑪,正用石臼搗著些黑亮的種子,旁邊放著個陶罐,里面裝著淡黃色的油膏,散發著椰子的清香。“這是……婆固脂?”吳景澄指著石臼里的種子,眼里滿是驚喜。拉瑪抬頭一笑,露出潔白的牙齒“是的,大明的朋友!這是‘海神籽’,我用它治風濕痹痛,比煮水更快。”

    說話間,一位老漁民拄著拐杖走過來,他的右腿腫得像木桶,皮膚發紫,每走一步都疼得咧嘴。“拉瑪,我的腿又疼了,連漁網都拉不動。”老漁民坐下,卷起褲腿——膝蓋處的皮膚又紅又腫,按壓時能感覺到輕微的發熱。拉瑪讓老漁民趴在草席上,取過搗好的婆固脂泥,加了兩勺椰子油,攪拌均勻後,厚厚地敷在腫脹處,再用香蕉葉裹住,固定好“這樣敷一個時辰,疼痛就會減輕,每日兩次,三日就能好。”

    吳景澄蹲在一旁,仔細觀察婆固脂泥混合椰子油後,質地變得細膩順滑,敷在皮膚上時,老漁民竟沒喊疼,反而說“暖暖的,很舒服”。拉瑪解釋“椰子油能潤膚,還能引藥氣入皮膚,比單用婆固脂泥溫和,老漁民皮膚薄,用這個不會傷膚。”一個時辰後,拉瑪取下香蕉葉,老漁民的膝蓋果然消腫了些,能輕輕活動了“不那麼疼了!明天我就能去海邊拉網了。”

    吳景澄趕緊請教外敷的細節“拉瑪,婆固脂要搗多細?椰子油加多少合適?”拉瑪拿起石臼演示“要搗成能通過細篩的泥,沒有粗粒;椰子油和婆固脂泥按1:2的比例加,太稀會流掉,太稠敷不開。對了,婆固脂要選剛采收的,曬得太干的藥效會減,最好是帶點潮氣的。”他還告訴吳景澄,當地船醫還會用婆固脂泥加姜黃外敷,治海上暴曬後的皮膚腫痛,姜黃能活血,和婆固脂的溫性互補。

    吳景澄在筆記本上寫下外敷病案“滿剌加老漁民,55歲,風濕痹痛(右膝),伴紅腫、活動不利,脈沉緊,苔白膩。外用婆固脂泥(搗細)+椰子油(1:2),香蕉葉包裹,每日兩次,每次1時辰。三日腫消痛止,可正常勞作。注椰子油引藥潤膚,香蕉葉保濕,適配南洋濕熱環境,體現‘因地制宜’的外治智慧。”他還畫了外敷的步驟圖,標注“婆固脂泥細度過80目篩;椰子油新鮮冷榨,無異味”——這些南洋獨有的外治細節,是中原醫書里從未記載的珍貴實踐。

    下卷二瓊島漁鄉,海韻承薪脂續脈

    半年後,“福安號”返航,途經海南文昌的清瀾港。吳景澄本想在此補充淡水,卻意外發現,這里的漁民竟也在用“婆固脂”——只不過,他們叫它“船醫籽”。“俺們祖上是隨鄭和大人下西洋的水手,後來留在海南捕魚,這‘船醫籽’就是當年船隊傳下來的,”漁民阿海握著吳景澄的手,熱情地邀請他去家里做客,“俺爹說,海上濕寒重,煮‘船醫籽’配海馬喝,腰就不疼了。”

    阿海的家在海邊的船屋里,屋頂蓋著茅草,牆上掛著曬干的漁網和海馬干。他從陶罐里取出些黑亮的種子,和吳景澄從甦門答臘帶回的婆固脂一模一樣,只是顆粒略小些。“這是俺們自己在海邊坡地種的,”阿海笑著說,“海南的日照和甦門答臘差不多,種出來的‘船醫籽’,烈氣也足,治腰痛最靈。”

    說話間,阿海的妻子端來一碗剛煮好的藥湯,里面飄著海馬和婆固脂的碎粒。“這是給俺爹煮的,他昨天拉漁網時閃了腰,疼得直不起身。”阿海的父親坐在竹椅上,喝下藥湯後,沒過半個時辰,就說“腰里暖了,能慢慢坐起來了。”吳景澄給老漁民診脈,脈象從沉遲變得平緩,舌苔的白膩也淡了些——這是“腎陽虛兼勞損”的證型,婆固脂溫腎,海馬補腎壯陽,兩者配伍,比單用婆固脂效果更強。

    阿海告訴吳景澄,海南漁民還用婆固脂泡酒,叫“船醫酒”,出海時帶在船上,冷了喝一口,能驅寒暖身,還能治輕微的腰痛。“泡酒要選50度以上的米酒,婆固脂和米酒按1:10的比例泡,密封三個月,喝的時候加少許紅糖,更暖身。”阿海拿出一壇“船醫酒”,打開封泥,濃烈的酒香混著婆固脂的辛香撲面而來,吳景澄嘗了一口,辛辣中帶著甜,下肚後肚子里暖暖的,連海風帶來的涼意都散了。

    吳景澄在筆記本上記錄“海南文昌漁民,用‘船醫籽’(婆固脂)治腎陽虛腰痛1 內服婆固脂三錢+海馬一對(泡軟),水煎服,每日一劑;2 外用婆固脂泡酒(1:10),涂擦腰部,每日三次。傳承自鄭和船隊,口傳至今,無文獻記載,實踐驗證效著。注海馬為海南特產,補腎壯陽,與婆固脂配伍,增強溫腎之力,適配漁民海上勞作的勞損特點。”他還拍了漁民種植婆固脂的照片,坡地上的婆固脂迎著海風生長,和甦門答臘的景象相似,卻又多了幾分海南的椰林風情——這正是“實踐先于文獻”的鮮活證明,百姓在生活中摸索出的用法,比書本更貼近需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下卷三質疑驗證,雙脂對比顯真章

    吳景澄回到大明後,把南洋的婆固脂和收集的用法,整理成《南洋本草初編》,呈給太醫院。可太醫院的王太醫卻不以為然“吳生,中原補骨脂用了千年,怎的如今要推崇番邦的‘婆固脂’?不過是些海外蠻夷的土藥,療效未必可靠,怕是你在南洋待久了,被那些異俗迷了眼!”

    吳景澄沒有爭辯,只是請求王太醫一起去海南文昌,用實踐驗證。兩人帶著中原補骨脂和南洋婆固脂,來到清瀾港,找了十位癥狀相似的漁民——都是腎陽虛腰痛,伴濕寒,脈沉遲,苔白膩。吳景澄把漁民分成兩組一組用南洋婆固脂三錢+海馬一對,水煎服;另一組用中原補骨脂五錢+海馬一對,水煎服(中原補骨脂用量加倍,因為之前的案例顯示其藥效較弱),每日一劑,觀察七日。

    第一日,兩組漁民都沒明顯變化;第三日,用婆固脂的漁民中,有四人說腰痛減輕,能彎腰整理漁網;用中原補骨脂的漁民,只有兩人說疼痛輕了些,仍不能彎腰。第五日,用婆固脂的漁民,有八人能正常拉漁網,夜尿也少了;用中原補骨脂的漁民,只有五人能輕微活動,夜尿依舊頻繁。第七日,用婆固脂的漁民全部痊愈,能出海捕魚;用中原補骨脂的漁民,還有三人未痊愈,需繼續服藥。

    王太醫看著兩組漁民的變化,又對比了兩種藥材的性味婆固脂味辛烈,嚼之辛辣感強;中原補骨脂味辛淡,辛辣感弱。“為何婆固脂的藥效更強?”王太醫忍不住問。吳景澄解釋“南洋日照長,沙質土透氣,婆固脂的‘溫腎成分’(後經現代研究證實為補骨脂素)含量比中原補骨脂高15101novel.com,故辛烈味重,溫腎散寒力強;中原補骨脂生長環境偏濕,日照不足,成分含量低,需加倍用量才勉強起效,卻仍不如婆固脂。”

    王太醫還發現,用中原補骨脂的漁民中,有兩人出現輕微腹瀉——中原補骨脂用量加倍後,雖增強了溫腎之力,卻也傷了脾陽;而用婆固脂的漁民,因用量適宜,無一人出現不適。“看來是我偏頗了,”王太醫嘆了口氣,“這婆固脂確實有獨到之處,番邦的土藥,也藏著真智慧。”

    吳景澄在《南洋本草初編》里補充了對比實驗結果“南洋婆固脂與中原補骨脂對比治腎陽虛濕寒腰痛,婆固脂三錢效著,七日痊愈率100,無副作用;中原補骨脂五錢(加倍),七日痊愈率70,101novel.com患者出現脾陽損傷(腹瀉)。結論婆固脂因生長環境優勢,溫腎散寒力勝中原補骨脂,適配濕寒重癥。”這一結論,為婆固脂納入中原醫藥體系,了最有力的實踐依據。

    下卷四典籍凝輝,滄溟脂韻入書藏

    宣德十年,吳景澄開始修訂《南洋本草初編》,更名為《南洋本草輯要》,想將婆固脂及其他南洋藥材正式收錄,讓跨洋的醫藥智慧惠及更多人。可編撰過程中,爭議依舊不斷——翰林院的編修認為,“番藥”不該入“中原本草”,會“亂了正統”;太醫院的部分太醫也覺得,婆固脂的用法多是“民間土法”,缺乏典籍支撐,不宜寫入正式醫書。

    “各位請看,”吳景澄在編撰會議上,拿出鄭和航海日志的殘片,上面記載著“永樂十一年,過馬六甲,船員濕寒,阿難船醫用婆固脂配胡桃,愈三十余人”,又拿出海南漁民的口述記錄、滿剌加的外敷病案,“這不是民間土法,是鄭和船隊驗證過的實效之法!海南漁民傳承百年,滿剌加船醫沿用至今,無數患者痊愈,這難道不是最好的‘典籍支撐’?”他還展示了婆固脂的性味分析“婆固脂性溫,味辛,歸腎、脾經,溫腎助陽、散寒除濕,與中原補骨脂的藥性一致,只是力道更強,何來‘亂正統’之說?本草的初心是治病救人,豈能因產地分內外?”

    編撰組的組長接過吳景澄的資料,仔細翻閱後,終于點頭“吳生說得對,本草當以療效為尊,不以產地論優劣。這婆固脂及南洋醫藥智慧,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成果,該寫入輯要,讓後人知曉,中醫的智慧,不僅在中原,也在跨洋的交流中。”

    最終,《南洋本草輯要》正式刊行,“婆固脂”條目下,詳細記載“婆固脂,又名海神籽、船醫籽,原產南洋甦門答臘、滿剌加等地,海南亦有栽培。呈黑亮腎形,徑約04,味辛烈,性溫,歸腎、脾經。溫腎助陽、散寒除濕力勝中原補骨脂,主治海上濕寒證(腰腿痛、便溏)、風濕痹痛。內服三錢,配胡桃仁或海馬,水煎服;外用搗泥加椰子油,敷患處。傳承自明代鄭和船隊,經南洋、海南實踐驗證,為跨洋醫藥交流之典範。”

    《南洋本草輯要》出版後,很快傳遍大明,海南、廣東等地的藥鋪開始引進婆固脂,不少漁民、水手因之受益。多年後,吳景澄再去海南清瀾港,見阿海的兒子已經成了當地的“船醫”,背著繡著“婆固脂”的藥囊,給漁民治病;滿剌加的拉瑪,也收到了吳景澄寄去的《南洋本草輯要》,在藥攤前掛起了中文版的“婆固脂用法”,吸引了不少大明的商人前來請教。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結語

    滄溟之間的婆固脂傳奇,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浪濤“載”來的,是鄭和船隊的船員“試”出來的,是吳景澄用腳步“尋”來的,更是南洋、海南百姓用歲月“傳”下來的。從阿難藥囊里的黑種子,到拉瑪的椰子油外敷方;從海南漁民的“船醫酒”,到吳景澄的對比實驗,每一個細節都藏著“實踐先于文獻”的真理,每一次跨洋交流都體現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中醫智慧。

    吳景澄的《南洋本草輯要》里,沒有狹隘的“中外之分”,只有“對癥與否”的判斷;沒有玄虛的理論,只有“三錢內服”“椰子油外敷”的細致記錄——這些是跨文化交流的結晶,是中醫“兼容並蓄”精神的最佳體現。婆固脂本是南洋坡地上的尋常草木,因航海而跨越重洋,因實踐而顯其效,因記錄而傳其名,最終成為連接中原與南洋的醫藥紐帶。

    如今,南海的浪濤依舊翻滾,海南的婆固脂田依舊青綠,《南洋本草輯要》的復刻本,仍在中醫藥大學的圖書館里,訴說著那段跨洋的醫藥傳奇。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智慧,從不被山海阻隔;真正的醫道,永遠在實踐與交流中生生不息。

    贊詩

    滄溟浪里載脂香,跨洋醫韻續華章。

    婆固辛烈驅寒痹,胡桃溫潤補腎殤。

    滿剌加市敷膏巧,瓊島漁鄉釀酒芳。

    不是帆影傳秘藥,怎教民壽沐晨光。

    尾章

    歲月流轉,清瀾港的船屋依舊靠在海邊,漁網在椰風中輕輕飄蕩。每年清明,阿海的後人都會帶著婆固脂的種子,去海邊祭拜——他們說,這是“海神的饋贈”,也是“鄭和大人的庇佑”。藥鋪里的婆固脂,依舊黑亮辛烈,漁民們煮藥時,還會念叨著“船醫籽,暖腎腰,喝了能把漁網拉”的童謠,這口傳的智慧,比書本更鮮活。

    在南京的鄭和紀念館里,阿難的藥囊被妥善收藏,旁邊放著《南洋本草輯要》的復刻本,游客們駐足觀看,听講解員講述“婆固脂救船員”的故事。偶爾有中醫藥研究者前來,拿著放大鏡觀察婆固脂的標本,對比中原補骨脂的差異,感嘆跨洋醫藥交流的神奇。

    吳景澄早已遠去,但他留下的,不只是一本醫書,更是一種“開放包容”的治學態度——不輕視番邦的“土法”,不固守中原的“正統”,只以患者的痊愈為標尺,只以醫藥的傳承為初心。這種態度,就像南海的洋流,生生不息,滋養著中醫的傳承,也滋養著跨越山海的文化交流,讓婆固脂的辛烈之韻,在歲月的長河中,永遠飄蕩,永遠鮮活。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滄溟脂韻︰鄭和舟中婆固秘(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滄溟脂韻︰鄭和舟中婆固秘(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