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脂緣︰茶馬道上的漢藏藥魂
楔子
2023年冬,山西平遙古城的古籍修復室里,研究員甦曉棠的鑷子剛觸到一卷泛黃的麻紙,就從紙縫里抖落出幾粒深褐的籽實——是《晉商藥事檔案》殘卷里裹著的補骨脂,距今已逾三百年,卻仍帶著股淡淡的辛香。她展開殘卷,“每百斤補骨脂可換藏馬一匹”的墨字還清晰,恍惚間竟墜入夢境︰漫天風沙的茶馬古道上,一支晉商駝隊正緩緩前行,領頭的掌櫃捧著只紅漆藥盒,盒里的“晉骨脂丸”泛著溫潤的光,藏區頭人牽著白馬上前,聲音裹著酥油茶香︰“這漢地腎寶,比黃金還金貴哩!”夢醒時,甦曉棠看著殘卷里的藥籽,忽然懂了——這不是普通的檔案,是一段藏在駝鈴與藥香里的晉商藥神話,正等著從紙頁間走出來。
上卷
第一回 茶馬道遇寒痹苦 骨脂初顯漢地功
清康熙四十二年秋,晉商王致和的駝隊正走在茶馬古道的黑石峽——駝鈴在風沙里晃出細碎的響,二十峰駱駝馱著的不僅有茶葉、綢緞,還有半駝袋從山西太谷收來的補骨脂。王致和摸著袋里的籽實,心里犯嘀咕︰這補骨脂在山西是治老人腰痛的尋常藥,可商行老掌櫃說藏區人最缺這個,他實在猜不透緣由。
行至峽口的藏民帳篷區,忽然听見帳篷里傳來壓抑的呻吟。王致和讓伙計停駝,掀簾進去——帳篷中央的羊毛毯上,躺著個穿藏袍的漢子,正捂著膝蓋打滾,額頭的汗把藏袍都浸濕了。漢子的妻子卓瑪紅著眼圈說︰“掌櫃的,我家阿古拉是牧人,前幾日趕羊過雪山,淋了雪,回來膝蓋就像被冰鑿扎,夜里焐著牛糞火也沒用,連馬都騎不了了。”
王致和蹲下身,按了按阿古拉的膝蓋——皮膚又涼又硬,按下去時阿古拉疼得直抽氣。他想起太谷老中醫說的“腎主骨,寒痹多因腎陽虛”,而補骨脂最能溫腎散寒。他從駝袋里抓出一把補骨脂,對卓瑪說︰“這是漢地的補骨脂,能暖骨頭,你拿回去用酥油茶煮,煮爛了敷在膝蓋上,再喝小半碗湯,試試?”
卓瑪半信半疑地照做。她把補骨脂放進銅壺,加了酥油茶和幾塊生姜,在牛糞火上慢煮——黑籽在茶湯里慢慢舒展,藥香混著酥油的醇厚,飄滿了帳篷。待茶湯溫涼,她用棉布蘸著敷在阿古拉膝蓋上,又喂他喝了小半碗。次日清晨,阿古拉竟能扶著帳篷桿站起來,膝蓋不那麼疼了;連敷三日,他能牽著羊在帳篷外走動,還特意牽來一只肥羊送給王致和。
“掌櫃的,這漢地藥太神了!”卓瑪捧著剛熬好的酥油茶遞過來,“我們藏區多雪山,牧人常得這‘冰骨病’,找喇嘛念經也不管用,要是能多有這藥就好了!”王致和看著阿古拉感激的眼神,忽然明白老掌櫃的話——藏區高寒,腎陽虛的人多,補骨脂這溫腎的藥,在這里比茶葉還金貴。他摸出紙筆,在賬本上寫下︰“康熙四十二年秋,黑石峽用補骨脂治藏民寒痹,效佳,藏人呼為‘漢地腎寶’。”這是他第一次在商賬里記下藥事,卻沒料到,這行字後來會成為《晉商藥事檔案》里最早的“骨脂記載”。
第二回 藏寺喇嘛遺尿擾 脂丸初釀漢藏方
駝隊行至理塘寺附近時,寺里的管家忽然騎著馬追上來,攔住了王致和的去路。“漢地掌櫃的,求您救救我們洛桑喇嘛!”管家急得滿臉是汗,“洛桑喇嘛是寺里的經師,近來總夜里遺尿,換了好幾床氆氌也沒用,人瘦得只剩骨頭,連念經都沒力氣了。”
王致和跟著管家進寺,見洛桑喇嘛坐在經堂的蒲團上,臉色蒼白得像經幡,手里的轉經筒都捏不穩。他上前搭脈——脈沉細如絲,再看喇嘛的舌苔,淡白無華。“喇嘛這是腎氣不固,”王致和想起太谷老中醫的話,“腎主封藏,腎氣不足,就像沒扎緊的皮囊,夜里才會遺尿。補骨脂能溫腎,可單用還不夠,得配些補陽的藥。”
可身邊只有補骨脂,哪來其他藥材?正犯愁時,卓瑪的弟弟貢布趕來了——他是理塘寺的采藥人,听說王致和在尋藥,便背著藥簍來見︰“掌櫃的,藏區有鹿茸能補陽,還有紅景天能益氣,配著漢地藥,是不是更管用?”王致和眼楮一亮︰鹿茸補腎陽、益精血,紅景天益氣活血,正好能和補骨脂互補,讓藥效更穩。
他立刻讓伙計準備炮制︰先把補骨脂用山西汾酒浸三日,泡得藥香透骨;再把鹿茸燎去細毛,切成薄片,和曬干的紅景天一起搗成粉;待補骨脂瀝干,用小火炒至香透,也碾成粉。三種藥粉按“補骨脂五、鹿茸二、紅景天三”的比例混合,加了點融化的酥油做黏合劑,搓成梧桐子大的丸藥,裝進紅漆藥盒里——盒里的丸藥泛著棕紅的光,藥香裹著酥油香,聞著就讓人覺得暖。
王致和讓洛桑喇嘛每日早晚各服三丸,用溫酥油茶送下。第一夜,喇嘛就沒遺尿;連服十日,他能坐直身子念完整部經;半個月後,喇嘛親自送王致和出寺,還贈了串綠松石手串︰“這漢藏合制的藥,比藏地的雪蓮還靈,該叫它‘晉骨脂丸’才好!”王致和接過手串,心里忽然有了主意——這丸藥要是能批量做,定能成為漢藏貿易的好貨。他在賬本上補記︰“晉骨脂丸︰補骨脂、鹿茸、紅景天制丸,治腎氣不固之遺尿,藏漢合方,效驗。”這一次,他特意把炮制比例寫得詳細,像在為日後的檔案攢著素材。
第三回 頭人孫患五軟癥 脂丸易馬定商規
駝隊行至昌都時,被藏區頭人丹增的衛隊攔住了——衛隊首領說,頭人有請。王致和心里打鼓,跟著進了頭人的官寨,卻見丹增頭人捧著酥油茶,滿臉急切︰“王掌櫃,我听理塘寺說您有‘漢地腎寶’,求您救救我的小孫子!”
官寨後院的小帳篷里,頭人的孫子才讓躺在羊毛毯上,三歲了還站不穩,連叫“阿爺”都含糊,手腳軟得像沒骨頭。喇嘛說這是“五軟癥”,是天生的,沒法治。王致和摸了摸才讓的手腳,又看了看他的頭骨——囟門還沒閉合,眼神也沒神采。“這是腎精不足,”他想起太谷老中醫說的“腎主骨生髓,髓能養腦”,“補骨脂溫腎,鹿茸填精,紅景天益氣,晉骨脂丸正好能治這個。”
他取出紅漆藥盒,倒出三丸藥,用溫水化開,喂才讓喝下。才讓起初哭著不肯咽,可藥里有酥油的甜味,竟慢慢喝了下去。連喂三日,才讓能扶著頭人的手坐起來;喂到十日,他能清晰地叫“阿爺”;一個月後,才讓竟能在帳篷里慢慢走路,還會搶著頭人的轉經筒玩。
丹增頭人抱著孫子,對著王致和深深鞠躬︰“王掌櫃,您這藥救了我孫家的命!我們藏區缺這個,您要是能常運過來,要什麼我都給!”王致和想起駝隊缺馬——茶馬古道難走,有好馬才能多運貨。他試探著說︰“頭人,我們晉商走古道,最缺健壯的藏馬,要是能用補骨脂換馬,就再好不過了。”
丹增頭人立刻應下︰“我看這樣,每百斤補骨脂,換一匹藏馬!”他讓人牽來十匹雪白的藏馬,“這是謝您救我孫子的,以後就按這個規矩交易!”王致和看著眼前的駿馬,心里又驚又喜——他沒料到補骨脂竟有這麼高的價值。當晚,他在賬本上鄭重寫下︰“康熙四十二年冬,昌都與丹增頭人定‘補骨脂易馬’規︰每百斤補骨脂換藏馬一匹。晉骨脂丸治藏童五軟癥,立漢藏藥貿之基。”這行字後來被完整抄進《晉商藥事檔案》,成了漢藏貿易史上最特別的“藥馬契約”。
第四回 古道受潮失藥效 酥油封脂得民智
從昌都往山西返程時,天忽然下起了連陰雨。茶馬古道的泥濘里,駝隊走得慢了,王致和總擔心駝袋里的補骨脂——這藥怕潮,一旦受潮,藥效就會散。果然,行至芒康時,伙計忽然來報︰“掌櫃的,補骨脂潮了,有的都長霉了!”
王致和打開駝袋一看,心涼了半截——原本黑亮的籽實變得灰蒙蒙的,聞著沒了辛香,倒有股霉味。他急得團團轉︰這要是帶回山西,不僅賣不出去,還會壞了商行的名聲;可扔了,又可惜之前的功夫。正發愁時,跟著駝隊的藏民老阿媽曲珍走過來,指著潮了的補骨脂說︰“掌櫃的,別愁,我們藏人存酥油,用羊皮袋封著就不潮,這藥也能試試!”
曲珍說著,從自己的羊皮囊里倒出些酥油,放在銅鍋里化開,又把受潮的補骨脂倒進鍋里,小火慢炒——霉味漸漸散了,補骨脂裹上了一層薄薄的酥油,像鍍了層金,又恢復了些光澤。“這樣炒過,酥油會裹住藥氣,再裝在羊皮袋里,就不怕潮了。”曲珍笑著說,“我年輕時存青稞,都這麼弄。”
王致和半信半疑,讓伙計把炒好的補骨脂裝進羊皮袋。可沒過兩日,伙計小李忽然鬧起了泄瀉——小李是山西人,吃不慣藏區的生冷,拉得腿都軟了,喝了止瀉的草藥也沒用。曲珍看了看,說︰“這是脾虛,把裹了酥油的補骨脂磨點粉,拌在糌粑里吃,能暖脾止瀉。”
王致和趕緊照做,把酥油炒過的補骨脂磨成粉,拌在熱糌粑里給小李吃。小李吃了一碗,當天泄瀉就停了;連吃三日,人也有了精神。“掌櫃的,這裹了酥油的補骨脂,比之前的還管用!”小李摸著肚子說。王致和忽然明白︰曲珍的法子不僅救了受潮的補骨脂,還意外改良了藥效——酥油能健脾養胃,正好能助補骨脂吸收,治脾虛泄瀉也對癥。
他趕緊在賬本上記下︰“補骨脂受潮,用藏區酥油炒制,封于羊皮袋,可保藥效,且能健脾止瀉。此法得藏民曲珍口傳,未見醫書記載,驗之有效。”雨停時,駝隊重新出發,裹著酥油的補骨脂在羊皮袋里散發著暖香,王致和看著遠方的雪山,忽然覺得——這茶馬古道上的藥緣,從來不是單向的漢藥入藏,是漢藏百姓的智慧湊在一起,才讓補骨脂有了新的生命力。這便是上卷的終章,而下卷的故事,將從王致和把“晉骨脂丸”與“酥油封脂法”帶回山西開始,續寫晉商藥貿如何在實踐中壯大,如何讓《晉商藥事檔案》里的每一筆,都浸著漢藏交融的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