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漢拿藿語記︰福實濟世的仙草緣(上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漢拿藿語記︰福實濟世的仙草緣(上卷)

    楔子 萬歷濟州海風裹寒愁

    朝鮮萬歷二十二年的秋,濟州島的海風比往年更烈。漢拿山腳下的牧使府里,檀香混著草藥的苦澀飄滿庭院——牧使夫人金氏產後三日,忽染風寒,雙腿像被凍住的檀木,僵硬得不能屈伸,夜里疼得直咬枕巾,連剛出生的世子都抱不得。府里的太醫換了三撥,煎了無數劑溫經湯,夫人的腿卻半點不見好轉,牧使急得頭發都白了,站在廊下望著漢拿山的霧,重重嘆了口氣。

    “大人,不如請醫女金福實來試試?”老管家顫巍巍地說,“前幾日東萊村的李嫂,產後腿冷得不能下床,就是福實姑娘用山里的草藥治好的。”牧使皺著眉“不過是個民間醫女,能比太醫還厲害?”話雖如此,他還是派管家去請——畢竟,夫人的腿再拖下去,怕是要廢了。

    此時的金福實,正在漢拿山北坡采藥。她身著素色短褐,腰間掛著竹編藥簍,指尖剛觸到一株三枝九葉的草藥,葉背的金斑沾著晨露,辛香順著海風飄進鼻腔。這是她從小見祖母采的“九葉草”,濟州牧人都說羊吃了它,能在雪地里跑,可祖母說這草能治人的寒痹,只是她還沒敢給產婦試過。

    管家的馬蹄聲打破了山林的寂靜,福實听明來意,趕緊收拾藥簍跟著走。路過漢拿山的玄武岩溪時,她停下腳步,用陶碗接了半碗清冽的溪水——這水從玄武岩縫里滲出來,帶著山的溫氣,祖母說用它煮藥,能讓藥性更順。福實望著溪水里自己的倒影,心里暗忖若是這九葉草真能救夫人,也算沒辜負祖母的囑托。

    第一卷 山草覓蹤牧語啟醫思

    福實跟著管家進了牧使府,見夫人躺在床上,蓋著三層厚被,卻還在發抖,雙腿伸直如木板,按下去連一絲顫動都沒有。她摸了摸夫人的脈,脈息沉遲如凍溪,再看舌苔,白膩得像剛碾的糯米粉“夫人這是風寒入骨,產後氣血虛,寒氣裹著濕氣,堵了經絡,得用能溫經又能通脈的藥才行。”

    太醫在一旁冷笑“民間丫頭懂什麼?溫經湯都不管用,你能有什麼法子?”福實沒理會,轉身對牧使說“大人,我需要漢拿山北坡的九葉草,還要玄武岩溪的水,再備些生姜和蜂蜜——九葉草溫腎驅寒,生姜通脈,蜂蜜潤燥,玄武岩水引藥入經,或許能解夫人的苦。”

    牧使半信半疑,派僕役去采草接水。福實坐在廊下等的時候,見府里的牧人牽著羊群經過,羊群直奔院角的雜草,搶著吃幾株三枝九葉的野草。“牧人阿伯,羊吃這草有什麼不一樣嗎?”福實問。牧人笑著說“姑娘還不知道?這草是漢拿山的寶!羊吃了它,冬天在雪地里跑都不冷,母羊產羔也壯實——只是沒人敢給人吃,怕燥得慌。”

    福實心里一動祖母說這草“溫而不燥”,可牧人說羊吃了“不冷”,或許是人的用法和羊不一樣。她想起祖母曾把九葉草曬半干,用松針裹著藏半月,說是能減燥氣。等僕役采來鮮草,福實便按祖母的法子,把草切成寸許長,鋪在竹篾上曬到半蔫,再用松針裹了,放進陶甕里悶一夜——她要讓草的燥氣散些,才敢給產後的夫人用。

    第二天清晨,福實取出悶好的九葉草,用玄武岩水浸泡半個時辰,再放進陶鍋里,加三片生姜,用文火慢煮。水開時,辛香混著姜香飄出來,她又加了一勺蜂蜜,攪拌均勻——蜂蜜能潤夫人產後的燥,也能讓藥湯順口些。煮好的藥湯呈淺褐色,盛在描金瓷碗里,遞到夫人嘴邊。

    夫人皺著眉喝了一口,藥湯辛中帶甜,滑進喉嚨後,竟有股暖意順著食道往下沉,膝蓋處隱隱有了知覺。“再喝半碗。”福實輕聲說。夫人听話地喝完,沒過半個時辰,她試著動了動腳趾——竟真的能彎了!牧使和太醫都看呆了,太醫湊過來問“這九葉草,到底是什麼神藥?”福實笑著說“不是神藥,是漢拿山的草,是牧人看羊吃出來的經驗——民間的法子,都是試出來的。”

    第二卷 三枝九葉湯七日解婦憂

    接下來的日子,福實每天都給夫人煮九葉草湯。第一天,夫人能活動腳趾;第二天,腳踝能轉了;第三天,小腿能微微彎曲,夜里疼得輕了,能睡兩個時辰;第四天,她能扶著丫鬟的手坐起來,喝了小半碗粥;第五天,膝蓋能伸直再彎曲,雖然還疼,卻能慢慢挪步;第六天,她能在廊下走半圈,抱著世子喂了次奶,眼淚都掉了下來;第七天清晨,夫人竟能自己走到院中的梨樹下,摸著樹干笑“我好了!真的好了!”

    牧使大喜,要賞福實黃金百兩,福實卻搖頭“大人,我不要賞,只求您讓我把九葉草的法子教給更多人——濟州島上,還有很多產後受寒的婦人,她們也需要這藥。”牧使點點頭,讓人把府里的空屋收拾出來,讓福實在這里給百姓看病。

    消息很快傳遍濟州島,東萊村的李嫂帶著剛生產的兒媳來,西歸浦的漁民媳婦拄著拐杖來,連漢拿山另一邊的村落,都有人趕著牛車來求醫。福實給她們診脈時,發現有的婦人不僅寒,還帶著濕——比如漁民媳婦,常年在海上,腿上沾著潮氣,單用九葉草湯,濕氣散得慢。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她便在方子里加了茯苓——是漢拿山松樹下采的,皮黑肉白,能健脾祛濕。漁民媳婦喝了加茯苓的九葉草湯,五天後,腿上的濕氣就消了,能跟著丈夫去海邊補漁網。福實把這調整的方子記在自己的病案簿上,用炭筆寫著“漁民婦,產後寒夾濕,九葉草三錢,茯苓二錢,玄武岩水煮,加蜂蜜,五日愈。”

    太醫見福實治好了這麼多人,也來請教“為什麼你加茯苓就管用?典籍里可沒說九葉草能配茯苓。”福實笑著說“典籍記的是大道理,可百姓的病不一樣——漁民在海上,農婦在田里,體質不同,方子也得變。這是我看祖母給農婦治痹痛時學的,她常說‘藥要順人的活法’,就是這個理。”

    夫人能下地後,特意跟著福實去漢拿山采藥。她們站在玄武岩溪旁,福實指著岩石縫里的九葉草說“夫人你看,這草只長在北坡的玄武岩邊,南坡太曬,草會蔫;西坡太潮,草會爛——它和人一樣,得找適合自己的地方長,用藥也得找適合人的法子。”夫人摸著草葉,忽然說“福實,你編首民謠吧,把這草的好處唱給大家听,這樣大家就都記得了。”

    福實想了想,輕聲唱起來“漢拿山草三枝九,牧女采來解婦憂,玄武水熬姜蜜稠,寒腿伸直笑眉頭。”夫人跟著唱,後來這民謠傳遍了濟州島,連小孩都會唱——大家都知道,漢拿山有株能治產後寒的九葉草,有個叫金福實的醫女,能用它救人。

    第三卷 民間傳藝藿方暖漁樵

    福實的醫館開了半年,治好的百姓越來越多,她卻發現一個問題很多漁民和樵夫,得了寒痹,卻沒時間每天來喝藥湯——漁民要出海,樵夫要上山,總不能天天往牧使府跑。福實坐在醫館里,看著窗外飄的雨,心里琢磨得想個方便攜帶的法子,讓他們能自己用藥。

    這天,樵夫樸阿爸來復診,他的腰痹好了大半,卻還是擔心上山後復發。“姑娘,我要是在山上犯了痹痛,可怎麼辦啊?”樸阿爸嘆著氣。福實忽然想起祖母曾把九葉草研成粉,和豬油調成膏,敷在痹痛處——豬油能鎖溫,藥膏敷在身上,能管大半天。

    她便取來曬干的九葉草,用石臼搗成細粉,又加了些融化的豬油,攪拌均勻,做成小圓餅,裝在油紙里“阿爸,你把這藥膏帶在身上,犯痛時取一塊,加熱後敷在腰上,能管三個時辰。”樸阿爸接過油紙包,試著敷了一塊,腰上暖暖的,疼得輕了,高興地說“姑娘這法子好!我上山砍柴,帶著它也方便!”

    漁民鄭大叔听說了,也來要藥膏。福實卻給他換了方子“大叔,你在海上,身上潮,藥膏敷著容易掉,我給你做藥包吧。”她把九葉草、茯苓、生姜都曬干,研成粉,裝在細棉布包里,遞給鄭大叔“你把藥包放進水里煮,用煮過的水泡腳,每天泡一次,潮痹能好得快。”

    鄭大叔帶著藥包出海,晚上在船上煮水泡腳,泡了七天,腿上的潮氣就散了,能在甲板上跑著拉漁網。他回來看福實時,還帶了條剛捕的金槍魚“姑娘,你這藥包比藥膏還管用!我在船上泡腳,全船的人都問我要方子呢!”福實笑著說“大叔要是不介意,就把方子教給他們——大家都會用了,就沒人再受潮痹的苦了。”

    鄭大叔真的把方子教給了船上的漁民,漁民又教給其他船的人,沒過多久,濟州島的漁民都知道“九葉草藥包泡腳”的法子。福實的病案簿上,又多了一筆“漁民潮痹,九葉草、茯苓、生姜各等份,研粉裝包,煮水泡腳,七日為一療程。”

    村里的接生婆李嬸,也來向福實學九葉草的用法。“福實姑娘,我接生時,常遇到產婦產後寒,要是我能當場給她們用藥,就不用等你來了。”李嬸說。福實便把九葉草湯的煮法、劑量,都編成簡單的口訣教給李嬸“九葉草三錢,姜三片,玄武水一碗半,煮成半碗,加蜜一勺——記不住就唱那首民謠,民謠里都有。”

    李嬸學會後,在村里接生時,真的用九葉草湯救了個產後寒的婦人。那婦人剛生完孩子,就渾身發冷,腿不能動,李嬸煮了藥湯給她喝,三天後婦人就能下床。李嬸來謝福實時,說“姑娘,你這是把救人的本事教給我了!以後村里的婦人,再也不用怕產後寒了!”

    福實看著病案簿上滿滿的記錄,心里滿是歡喜。這些記錄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有簡單的“某人,某癥,某方,幾日愈”,卻比任何典籍都鮮活——因為每一筆,都是她和百姓一起實踐出來的。她摸著簿子上的字,忽然想要是能把這些法子整理出來,傳給更多地方的醫女,是不是就能救更多人?

    第四卷 實錄載藿實踐補典籍

    萬歷二十三年的春,朝鮮王朝的史官金弘來濟州島巡查,听說了金福實用九葉草治病的事,便來牧使府拜訪。“福實姑娘,《朝鮮王朝實錄》要記載地方異聞,你這九葉草的法子,可否詳細說與我听?”金弘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福實把自己的病案簿遞給金弘,簿子上記著三十多個病案,每個都寫得詳細“萬歷二十二年秋,金氏(牧使夫人),產後寒痹,九葉草湯,七日愈;冬,李嫂兒媳,產後寒夾燥,九葉草湯加麥冬,五日愈;萬歷二十三年春,樸阿爸,腰痹,九葉草膏,十日愈……”

    金弘翻著簿子,驚訝地說“這些細節,比宮廷的醫案還詳細!可九葉草在《東醫寶鑒》里只提了‘主寒痹’,沒說能治產後寒,也沒說配伍的法子啊。”福實笑著說“大人,《東醫寶鑒》是大醫寫的,記的是通用的理,可百姓的病不一樣,得在實踐里找法子——比如產後寒,要加蜂蜜潤燥;潮痹要加茯苓祛濕;痹痛不方便喝藥,就做藥膏外敷,這些都是我和百姓一起試出來的。”

    金弘跟著福實去漢拿山采藥,看她用竹刀采九葉草,在玄武岩溪接水,曬草時用松針裹悶,煮藥時控制火候。“姑娘,采草為什麼要用竹刀?”金弘問。“鐵刀會傷草的氣,竹刀是漢拿山的竹做的,和草同屬木性,不會散藥氣。”福實說,“這是牧人阿伯告訴我的,他采草喂羊,從來不用鐵刀。”

    金弘又去看漁民泡腳、樵夫敷藥膏,見他們用福實的法子治好了病,才相信這民間的實踐,比典籍的記載更實用。他在《朝鮮王朝實錄》里,專門寫了一段“濟州醫女金福實,得漢拿山九葉草,配玄武岩水、生姜、蜂蜜,制‘三枝九葉湯’,治產後寒痹效佳。又制膏、制藥包,治漁民潮痹、樵夫腰痹,百姓傳其民謠,曰‘漢拿山草三枝九,牧女采來解婦憂’。其法源于民間實踐,補典籍之缺,當記之,以傳後世。”

    寫完後,金弘把草稿給福實看“姑娘,這樣記可行?”福實點點頭,又加了句“九葉草宜采北坡玄武岩下者,春采葉,冬采根,曬半干用松針裹悶,減燥氣——這些采制的細節,也得記下來,不然後人采錯了草,用錯了法,就不管用了。”金弘笑著說“姑娘考慮得周全!這些實踐的細節,正是典籍最缺的,我這就加上。”

    福實送金弘離開時,漢拿山的櫻花開了,粉色的花瓣落在玄武岩溪里,順著水流飄向大海。“大人,這九葉草的法子,不是我一個人的,是漢拿山的草,是濟州的百姓,是祖母傳的經驗,我只是把它們合在了一起。”福實說。金弘點點頭“姑娘說得對!典籍記載的,從來不是某個人的智慧,是百姓實踐的總和——你這是在給《朝鮮王朝實錄》添活的內容啊。”

    福實站在溪旁,望著金弘的車馬遠去,心里忽然有了個念頭她要把自己的病案簿抄很多份,送給濟州島以外的醫女,讓九葉草的法子,能傳到慶尚道、全羅道,傳到朝鮮的每一個角落——畢竟,這株從漢拿山走來的草,從民間實踐里長出來的智慧,本就該屬于所有需要它的人。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漢拿藿語記︰福實濟世的仙草緣(上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漢拿藿語記︰福實濟世的仙草緣(上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