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柳子厚永州遇靈毗︰棄杖草傳奇(上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柳子厚永州遇靈毗︰棄杖草傳奇(上卷)

    楔子 瀟湘秋霧鎖孤臣

    唐代元和元年,秋。永州的霧,總帶著一股子化不開的濕寒,像被揉碎的青紗,纏在瀟水的波心,又順著蒼梧山的岩壁滑下來,沾濕了柳宗元的布袍。他拄著一根藜杖,站在貶所的窗前,望著窗外枯黃的蘆荻在風里瑟縮,指節因用力而泛白——這是他被貶永州的第三個月,從長安的朝堂到南國的荒蠻,不僅是身份的落差,更有一場突如其來的腿疾,像藤蔓一樣纏上了他的筋骨。

    初到永州時,他冒雨趕路,淋透了衣袍,夜里便覺得左腿發麻,起初以為是風寒,沒放在心上,誰知日子一久,腿疾竟愈發嚴重每到陰雨天,膝蓋就像被塞進了冰塊,又脹又痛,連走路都要靠藜杖支撐,稍一用力,便疼得額角冒汗。當地的老吏說“永州多瘴氣,濕邪重,大人這是寒濕痹阻了筋骨,得找些能祛寒的草木來治。”

    柳宗元嘆了口氣,低頭撫過藜杖上的紋路——這根杖是他從長安帶來的,原是文人雅物,如今卻成了行走的依仗。他想起《黃帝內經》里“天人合一”的話“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自己如今身處瀟湘,氣候濕熱,筋骨受邪,或許能從這片山水的草木里,尋得一線療愈的生機?正思忖間,窗外傳來一陣細碎的腳步聲,是隔壁的藥農老秦,背著半簍草藥,筐沿上露著幾株三枝九葉的野草,葉片上的露珠,在昏黃的光里泛著淡綠的光。

    第一卷 寒痹纏骨逢藥農,初聞靈毗藏深岫

    柳宗元的腿疾,漸漸成了永州城里公開的事。常有百姓提著自家種的山藥、曬的干姜來看他,說些“大人保重”的話,卻沒人能真正治好他的病。直到這年冬至,老秦又來了,這次他沒帶尋常草藥,只手里攥著一株新鮮的野草,葉片呈卵形,三枝叢生,每枝上錯落著九片小葉,葉緣帶著淺淺的鋸齒,葉背覆著細密的淡綠絨毛,掐斷睫稈,便有乳白色的汁液滲出,聞起來有股苦中回甘的氣息。

    “柳大人,”老秦把野草遞到他面前,皺紋里堆著懇切,“您這腿疾,是寒濕鑽了筋骨,尋常草藥驅不散這寒。這草叫‘靈毗’,是咱蒼梧山深處才有的寶貝,能祛寒濕、強筋骨,我年輕時砍柴摔斷過腿,就是靠它治好的!”

    柳宗元接過靈毗草,指尖觸到葉片,竟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暖意——不像其他野草那樣冰涼,倒像揣了顆溫玉。他疑惑道“老秦,這草為何叫‘靈毗’?它的性子如何?”

    老秦坐在門檻上,慢慢解釋“‘靈’是說它有靈性,認地兒,只長在向陽的坡地,背陰處絕不見;‘毗’是說它能‘毗佐’筋骨,就像給斷了的梁木添根支柱。這草性溫,味苦甘,入的是肝腎二經——咱老輩人說,腎主骨,肝主筋,您這腿疾,就是肝腎里的陽氣不足,托不住筋骨,才讓濕寒鑽了空子。靈毗補的就是這陽氣,陽氣足了,寒濕自然就散了。”

    這話正合中醫“五行對應”之理腎屬水,肝屬木,水木相生,若腎陽虧虛,則肝木失養,筋骨失卻溫煦,濕寒之邪便易侵襲。柳宗元雖以文名世,卻也通些醫理,听老秦說得條理分明,不由心生信服。他又問“這草該如何采制?如何服用?”

    老秦笑道“采制得看時節,春分采嫩葉,那時草剛冒芽,陽氣最嫩,適合煮水喝;夏至采嫩枝,枝稈里的勁足,適合泡酒;秋分采根,根里藏著一整年的靈氣,磨成粉入藥,治老寒腿最管用。現在是冬至,沒新鮮的,我這就去山里給您挖些干根來,您先試試煮水喝,記得加幾片生姜——生姜性辛溫,能引藥入經,讓靈毗的暖意直往骨頭縫里走。”

    當天傍晚,老秦就背著半袋靈毗干根來了。柳宗元按著老秦的說法,取了五錢干根,切成薄片,和三片生姜一起放進陶鍋,加了瀟水的清泉,慢火煮了半個時辰。藥湯熬成深褐色,盛在粗瓷碗里,飄著淡淡的藥香,入口先苦,咽下去後,卻有一股暖意從喉嚨滑到丹田,再順著腰脊往下走,直抵左腿膝蓋——原本像塞了冰塊的膝蓋,竟慢慢泛起了熱意,那股脹疼也輕了大半。

    他放下碗,試著拄杖起身,腳步竟比往日輕快了些。老秦在一旁看著,笑得眼楮眯成了縫“大人您看,這靈毗是不是管用?您堅持喝,不出半月,保管能少拄會兒杖!”

    第二卷 親入深岫尋靈草,細察物性悟天人

    喝了三日靈毗草水,柳宗元的腿疾果然大有好轉陰雨天的脹痛減輕了,夜里也不用再因腿疼輾轉難眠。他心里愈發好奇——這能療愈筋骨的草木,究竟生長在怎樣的天地間?便纏著老秦,要親自去蒼梧山深處尋靈毗草。

    老秦起初不肯“大人,蒼梧山深處路難走,您的腿還沒好全,萬一摔著可怎麼好?”可架不住柳宗元的堅持,只得答應“那咱走慢些,只到外圍的向陽坡,不往深處去。”

    第二日清晨,天剛蒙蒙亮,兩人就出發了。永州的晨霧還沒散,沾在林間的竹葉上,像一串串碎露,打濕了他們的褲腳。老秦在前邊引路,用柴刀劈砍擋路的荊棘,柳宗元拄著藜杖跟在後面,左腿雖仍有些沉,卻已能跟上老秦的腳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走了約莫一個時辰,眼前豁然開朗——一片向陽的緩坡上,鋪滿了淡綠色的靈毗草,三枝九葉的植株在晨霧里舒展著葉片,像無數只小手,正朝著初升的太陽汲取暖意。坡下是一條潺潺的溪流,溪水清澈見底,映著靈毗草的影子,連水都帶著淡淡的綠意。

    “大人您看,”老秦指著坡上的草,“這靈毗就愛這樣的地兒向陽,排水好,土是腐葉土,松松軟軟的,能留住陽氣,又不積濕氣。您再看它的根,扎得淺,卻盤得密,像在土里織了張網,把陽氣都兜在根里——這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道理,草跟著天地的節氣走,根里藏的勁,全是從日月里攢來的。”

    柳宗元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撥開一株靈毗草的根部,果然見淺褐色的根須細密地纏繞著腐葉土,指尖觸到土壤,竟比別處的土暖上幾分。他想起自己的腿疾,正是因為久居濕寒之地,陽氣不足,才讓濕邪趁虛而入——而這靈毗草,恰是借天地陽氣而生,以草木之陽補人體之陽,這不正是“天人合一”最鮮活的印證嗎?

    他仔細觀察靈毗草的葉片正面深綠,光滑有光澤,能更好地吸收陽光;背面淡綠,覆著絨毛,像一層保護膜,能擋住夜里的寒氣。掐斷一片葉子,乳白色的汁液緩緩滲出,滴在手上,暖意久久不散。“老秦,”他問道,“這草的汁液為何是乳白色?倒不像尋常野草的汁液那樣清稀。”

    老秦摸了摸下巴,笑道“咱藥農說,這是草的‘精氣’。靈毗性溫,這汁液就是陽氣凝的,您要是把汁液涂在疼處,也能祛寒——去年村里的二娃子腳凍了,我就摘了片靈毗葉,擠出汁給他涂,沒兩天就好了。”

    柳宗元試著擠出些汁液,涂在左腿膝蓋上,果然一股暖意透過皮膚滲進去,原本隱隱的脹痛瞬間緩解。他站起身,試著放下藜杖,竟能獨自站穩片刻——這是他腿疾發作以來,第一次不用依仗外物支撐。陽光穿過晨霧,照在靈毗草的葉片上,泛著細碎的金光,柳宗元望著這片生機盎然的草坡,心中忽然涌起一股久違的釋然長安的失意、貶謫的孤苦,似乎都被這草木的暖意悄悄撫平了。

    臨走時,他只采了幾株靈毗草的嫩葉——老秦說,不能多采,要給草留著生長的余地,這是“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柳宗元點點頭,把嫩葉小心翼翼地放進布囊里,仿佛捧著一份來自天地的饋贈。

    第三卷 鄰里傳方療痹痛,口授真知勝典籍

    柳宗元的腿疾日漸好轉,消息很快在永州城的小巷里傳開了。鄰居老何是個篾匠,患風濕多年,每到冬天,雙手就腫得像饅頭,連竹篾都握不住,只能靠妻子縫補度日。听說柳宗元靠靈毗草治好了腿疾,他便拄著拐杖,一瘸一拐地來敲門,聲音里滿是期盼“柳大人,您那能治筋骨的草,能不能也給我試試?我這手要是再不好,家里就快揭不開鍋了。”

    柳宗元趕緊扶老何坐下,看了看他的手十指關節腫大,皮膚發紫,摸上去冰涼,按壓時老何疼得齜牙咧嘴——這是比自己更重的寒濕痹痛,不僅在筋骨,還累及關節。他想起老秦說的靈毗草配伍,便對老何說“老何,你這手是寒濕困了關節,單用靈毗草還不夠,得配些杜仲皮一起煮水,再用煮過的藥渣熱敷,效果才好。”

    “杜仲皮?”老何疑惑道,“那是什麼?”

    “杜仲是山里的喬木,樹皮能補肝腎、強筋骨,”柳宗元解釋道,“靈毗草補陽氣、祛寒濕,杜仲皮固筋骨、強腰膝,兩者合用,是‘相須’配伍——就像兩個好漢並肩作戰,能把寒濕從關節里徹底趕出去。你去山里找些杜仲皮,曬干後和靈毗草一起煮,每日喝一碗,藥渣趁熱用布包起來敷手,堅持半個月試試。”

    老何謝過柳宗元,趕緊去山里找杜仲皮。可他不認識杜仲,找了兩天都沒找到,急得團團轉。柳宗元知道後,便帶著他去山里,教他辨認杜仲“你看這樹,樹皮剝開後有白色的絲,像棉線一樣,扯不斷,這就是杜仲;要是沒有絲,就是別的樹,不能用。”他還教老何采杜仲皮的方法“只剝樹干下半部分的皮,別剝太寬,要給樹留著養分,明年還能再長。”

    老何按柳宗元說的,采了杜仲皮,和靈毗草一起煮水服用,還堅持用藥渣熱敷雙手。五天後,他的手就不那麼腫了;十天後,能握住竹篾;半個月後,竟能重新編竹籃了。他特意編了個精致的竹籃,裝著自家種的紅薯,送到柳宗元家,激動得眼淚都快掉下來“柳大人,您不僅救了我的手,還救了我的家啊!這靈毗草,就是咱老百姓的救命草!”

    柳宗元笑著收下竹籃,卻把自己采的靈毗草分了些給老何“這草不是我的,是山里的,是天地的。你要是再犯風濕,就自己去坡上采,記得春采葉、夏采枝,別傷了草根。”

    老何的事傳開後,越來越多的百姓來找柳宗元要靈毗草,或是請教用法。有個婦人,因產後受了寒,腰腿酸痛,連抱孩子都費勁;有個孩童,因常年在溪邊玩耍,得了膝痛,走路一瘸一拐。柳宗元都一一耐心指導給婦人配靈毗草和艾葉(艾葉溫經散寒,引藥入下焦),給孩童配靈毗草和生姜(生姜溫性溫和,適合孩童體質),還教他們如何根據季節調整用量——夏季濕氣重,可多放些靈毗草;冬季寒氣盛,可加些干姜增強溫陽之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他還把老秦教的靈毗草采制方法、配伍禁忌,都一一記在紙上,雖然只是簡單的筆記,卻成了永州百姓口口相傳的“靈毗用法”。有個老秀才見了,感慨道“柳大人,您這筆記,比官府的醫書還管用!醫書里的話太拗口,您這寫的都是咱老百姓能懂的理兒。”

    柳宗元搖搖頭“醫書里的知識,也是從民間實踐里來的。這靈毗草,老秦他們用了幾十年,才摸清它的性子,我不過是把口傳的真知記下來罷了。真正的醫道,從來不是在書齋里寫出來的,是在山里采出來的,在百姓的病榻前試出來的。”

    第四卷 辨偽防誤傳口訣,觀氣察時悟醫理

    隨著靈毗草的名聲越來越大,永州城里竟出現了假靈毗——有個藥販子,把一種叫“紫葉藤”的野草曬干後,冒充靈毗草賣給百姓,說能治風濕。結果有個老漢買了假草,煮水喝後上吐下瀉,差點丟了性命。消息傳到柳宗元耳里,他又急又氣,趕緊去老漢家查看。

    老漢躺在床上,臉色發青,舌苔黃膩,說“柳大人,我喝了那‘靈毗草’水,肚子就疼得像刀絞,還拉肚子……”柳宗元拿起藥販子賣的“靈毗草”,一看就認了出來這草葉片無鋸齒,葉背呈紫色,斷面的汁液是黃色的,聞著有股腥氣,正是老秦之前提醒過的“紫葉藤”,性苦寒,有毒,誤食會傷脾胃。

    “這不是靈毗草!”柳宗元對圍過來的百姓說,“大家看好了,真正的靈毗草,三枝九葉,葉緣有鋸齒,葉背淡綠,斷面白汁,味苦甘;這紫葉藤,葉無鋸齒,背紫汁黃,味腥苦,是毒草,千萬不能用!”

    為了讓百姓更好地分辨真假靈毗,柳宗元編了個簡單好記的口訣,教大家念“三枝九葉鋸齒邊,葉背淡綠白汁甜;紫背黃汁腥氣重,見了此草莫沾邊。”他還帶著百姓去蒼梧山的靈毗草坡,現場對比真假草,讓每個人都親手摸一摸、聞一聞,把鑒別方法記在心里。

    解決了辨偽的問題,柳宗元又開始琢磨靈毗草的藥效與季節、氣候的關系。元和二年春天,永州多雨,濕氣比往年更重,他發現喝靈毗草水的百姓,見效比往年慢——老秦說,這是“五運六氣”的緣故“今年水運太過,濕氣盛,靈毗草雖能祛寒,卻要先抵擋住濕氣,藥效自然慢些。您可以讓百姓在煮草時,加些茯苓,茯苓能健脾利濕,幫靈毗草把濕氣趕出去。”

    柳宗元按老秦的說法,讓百姓在靈毗草水里加茯苓。果然,沒過幾天,大家就說藥效又快了——茯苓性平,味甘淡,能健脾利濕,與靈毗草的溫陽祛寒相輔相成,這是“七情配伍”里的“相使”,茯苓能增強靈毗草祛寒濕的功效,還能護住脾胃,避免溫性藥傷了脾胃之氣。

    他把這些觀察都記在《靈毗記》里,寫道“靈毗性溫,歸肝腎經,能補陽祛寒、強筋健骨。春采葉,配生姜;夏采枝,配茯苓;秋采根,配杜仲;冬藏籽,待來年。遇濕盛之年,加茯苓;遇寒盛之年,加干姜。其偽者紫葉藤,性苦寒,有毒,當辨之……”這篇筆記雖未正式刊印,卻在永州的文人與百姓間傳抄,成了最早記錄靈毗草用法的文字——而這文字的源頭,正是老秦等藥農代代相傳的口授知識,是“實踐先于文獻”的最好證明。

    這年秋分,柳宗元的腿疾已基本痊愈。他不再需要藜杖,能獨自沿著瀟水散步,看兩岸的蘆葦開花,听漁舟唱晚。有一次,他遇到老秦,老秦笑著說“大人,您現在不用杖了,這靈毗草,該叫‘棄杖草’才對!”

    柳宗元點點頭,心里豁然開朗“棄杖草,好名字!它不僅讓我棄了杖,更讓我明白了——天地間的草木,皆有靈性,只要順應自然之道,以草木之性補人體之失,便能療愈身心。這永州的山水,這靈毗草,都是上天賜予我的禮物啊。”

    夕陽下,瀟水的波光映在他臉上,沒有了貶謫的愁緒,只有對自然的敬畏與對生命的釋然。他知道,這“棄杖草”的故事,才剛剛開始,它會像瀟水的流水一樣,在永州的土地上,在百姓的口耳間,慢慢流淌下去,成為一段跨越千年的傳奇。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柳子厚永州遇靈毗︰棄杖草傳奇(上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柳子厚永州遇靈毗︰棄杖草傳奇(上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