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葉承露水韻茶具的誕生》
下卷•水韻流轉照東西
第五回 釉色天成 露凝光
京都的窯廠迎來了第一場秋霜,原研哉帶著團隊再次來到這里,這次他們要為“水韻”茶具選定釉色。倉庫里擺滿了試燒的樣品有的釉色過于光亮,像工業制品;有的又太暗沉,掩蓋了陶土本身的肌理。“我們要的不是‘涂上去’的顏色,而是‘長出來’的顏色。”原研哉拿起一片干枯的澤瀉葉,葉片邊緣泛著淡淡的褐黃,葉脈處卻還留著一絲青綠,“就像這片葉子,經歷了雨露風霜,顏色里藏著時間的痕跡。”
老工匠建議用“灰被釉”——一種在高溫下會形成自然冰裂紋的釉料,冷卻後表面會透出陶土的底色,像澤瀉葉上半透明的質感。他們試燒了二十多次,調整釉料的配比和燒制時的降溫速度,終于得到了滿意的效果釉色呈淡青灰色,表面有細密的冰裂紋,像露水在葉片上凝結時留下的痕跡,陽光照過時,會泛著柔和的珠光。
“你看這壺身的釉面,”原研哉指著新出窯的茶壺,“水流過的地方,釉色會顯得更深,像澤瀉葉被水浸濕的部分;而干燥的地方,又透著陶土的溫暖。”他特意讓壺嘴內側不施釉,露出陶土的本色,“這樣倒水時,水流會在陶土上留下短暫的水痕,像露水劃過葉片的瞬間。”
茶杯的釉色處理則更精細。杯身外側用灰被釉,內側卻用了透明釉,“內側要讓茶水看起來更清澈,像澤瀉葉上的露水;外側則要體現葉片的沉靜。”當熱茶倒入杯中,透明釉會讓茶水的色澤更溫潤,而外側的灰被釉則會隨溫度變化微微變色,像葉片在陽光下舒展的姿態。
有個年輕的陶藝家來訪,看到這套茶具時,忍不住伸手觸摸“這釉色不像燒出來的,倒像從陶土里自己‘滲’出來的。”原研哉笑著說“最好的釉色,是讓材料自己說話。就像澤瀉從濕地里長出來,它的顏色從不是刻意染上去的。”——這樸素的理念,讓“水韻”系列有了超越器物本身的生命力。
第六回 初展驚鴻 水語人
東京設計周的展廳里,“水韻”系列茶具被擺在單獨的展台,燈光設計成模擬濕地的自然光,柔和地灑在灰青色的陶土上。展台背景是一面投影牆,循環播放著澤瀉葉承托露水的影像,葉片的起伏與茶具的弧度在光影里重疊,仿佛茶具是從葉片上“長”出來的。
開展第一天,就吸引了眾多目光。一位資深茶人端起茶杯,指尖摩挲著杯底的凹陷“這觸感太奇妙了,像握著一塊溫潤的澤瀉塊睫,又不會打滑。”他按照日式茶道的流程注水、分茶,發現壺嘴的角度恰到好處,水流既不會濺出,也不會斷斷續續,“倒水時,感覺壺身和我的手、和水流,三者是一體的。”
《朝日新聞》的設計評論家松岡正剛,在展台前駐足了半個小時。他在專欄里寫道“‘水韻’最動人的,是它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水與器’的關系。澤瀉葉從不會‘對抗’水,而是‘引導’水;這套茶具也一樣,它不是在‘盛裝’水,而是在‘陪伴’水。當水流過壺身的弧線,當水珠從杯底的凹陷滑落,我們看到的是自然與人類最和諧的對話。”
有個來自北歐的設計師,反復比較著茶具和投影里的澤瀉葉“我們總在追求‘創新’,卻忘了大自然早已給出了最完美的答案。”他邀請原研哉去斯德哥爾摩辦展,“歐洲人需要這樣的設計,讓他們知道,器物可以不必那麼‘鋒利’,可以像澤瀉葉一樣溫柔。”
原研哉在展廳里,看著人們與“水韻”茶具互動有人對著光觀察釉色的變化,有人輕輕晃動茶杯听水流的聲音,有人甚至閉上眼感受杯底的觸感。他忽然明白,最好的設計不是“展示”,而是“連接”——讓人與器物連接,與自然連接,與那些被忽略的細微之美連接。
第七回 越洋入藏 葉載道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oa)的策展人帕特里夏•費根,在東京設計周上第一眼看到“水韻”系列時,就認定這是“必須收入館藏的作品”。“它完美詮釋了‘仿生設計’的精髓——不是簡單的形態模仿,而是對自然智慧的深度理解。”她邀請原研哉到紐約,詳細講解設計理念。
在oa的評審會上,原研哉展示了澤瀉葉的標本和茶具的3d模型對比圖“您看,澤瀉葉的主脈承重,側脈導水,邊緣抗沖擊;我們的茶壺,壺柄對應主脈,壺嘴的流線對應側脈,壺身的起伏對應葉片邊緣——這不是巧合,是自然經過千萬年篩選出的最優解。”他還播放了水流在茶具中流動的高速攝影,“這些軌跡,和露水在澤瀉葉上的流動完全一致。”
評審團成員、建築大師弗蘭克•蓋里拿起茶杯,翻過來觀察杯底的凹陷“這些不規則的坑窪,比任何對稱圖案都更有力量。”原研哉解釋“這源于澤瀉塊睫的蜂窩結構,既能減重,又能防滑,還能讓杯底與桌面形成微小的空氣層,減少熱傳導——功能性與美學在這里完全統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101novel.com18年春,“水韻”系列正式被oa收藏,成為該館第一件以澤瀉為靈感的東方茶具。入藏儀式上,帕特里夏致辭“這件作品告訴我們,最偉大的設計,往往藏在最平凡的自然里。澤瀉葉在濕地里默默生長,卻為人類了關于‘如何與水相處’的完美答案。”
消息傳回日本,澤瀉產地的農民們格外自豪。他們從未想過,自己日日照看的水草,竟能成為紐約博物館里的“明星”。有個老藥農特意采了最新鮮的澤瀉葉,寄給原研哉“希望這葉片,能繼續給您帶來靈感。”——一株草的故事,就這樣跨越了農田與博物館的界限。
第八回 澤韻永續 道流傳
“水韻”系列的成功,讓“澤瀉設計美學”成了全球設計界的熱門話題。原研哉的工作室收到了無數來信,有學生詢問設計細節,有設計師分享自己從植物中獲得的靈感,還有普通讀者講述自己與茶具相處的故事。
一位中國的茶器收藏家,在使用“水韻”茶壺時發現,它泡出的烏龍茶,香氣比普通茶具更溫潤。“後來才明白,壺身的弧度讓茶葉在水中翻滾更自然,就像澤瀉葉在水里輕輕搖晃,能讓每一片茶葉都充分舒展。”他在給原研哉的信里說,“這不僅是設計,更是對‘茶性’的理解。”
原研哉沒有止步于此,他帶著團隊深入研究澤瀉的生長周期,推出了“水韻•四季”系列春季款的釉色偏青,像新抽的澤瀉葉;秋季款帶些微黃,呼應成熟的葉片;冬季款則加入了細微的白色斑點,像霜落在葉上。每一款的弧度也略有不同,對應著澤瀉在不同季節的生長姿態。
這套茶具還啟發了跨界合作。日本的紡織設計師模仿澤瀉葉脈的紋理,設計出了能快速導水的面料;建築事務所則借鑒了塊睫的蜂窩結構,設計出了輕量化的屋頂——自然的智慧,就這樣通過一件茶具,滲透到了更多領域。
原研哉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從澤瀉身上學到的,不僅是形態與功能,更是一種‘謙遜’的態度。它從不張揚,卻把每一個細節都做到極致;它適應環境,卻也在悄悄改變環境。這或許就是設計的終極意義不是征服自然,而是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如今,在世界各地的茶室、家居店、博物館里,都能看到“水韻”茶具的身影。它靜靜地立在那里,像一片從濕地里移植過來的澤瀉葉,用自己的弧度、肌理和釉色,訴說著一個關于自然與人類、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永恆故事。
結語
從濕地里的一片澤瀉葉,到紐約博物館里的一套茶具,“水韻”系列的旅程,是一場自然智慧與人類匠心的完美對話。原研哉沒有把澤瀉當作簡單的“設計元素”,而是深入理解其生長邏輯、形態密碼和生存哲學,最終讓一株草的靈魂,住進了陶土燒制的器物里。
這恰恰印證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智慧澤瀉在濕地里的生長,是最樸素的“生活實踐”;而設計師從中提煉出的美學與功能,是對這種實踐的升華。葉脈的弧線、塊睫的凹陷、葉片的釉色,每一個細節都不是憑空創造,而是對自然的“翻譯”——將植物的生存語言,轉化為人類能理解的設計語言。
當我們使用“水韻”茶具時,觸摸到的不僅是陶土的溫潤,更是澤瀉葉的堅韌;看到的不僅是釉色的光澤,更是露水滴落的瞬間;感受到的不僅是器物的功能,更是人類對自然最深的敬畏。這株草的故事告訴我們最好的創新,是發現自然早已寫好的答案;最永恆的設計,是讓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
贊詩
澤葉承露自天然,
匠意裁成器韻綿。
弧若流波隨水轉,
底如塊睫抱泥眠。
青灰釉色藏雲氣,
深淺紋痕記歲年。
莫道草木無言語,
一壺一盞道心傳。
尾章
初夏的濕地,新的澤瀉葉又鋪滿了水面。原研哉蹲在老地方,看著露水在葉面上滾動,像在閱讀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他的筆記本上,又畫滿了新的草圖,這次是為一套兒童餐具設計的,靈感依然來自澤瀉——那些圓潤的弧度,能最大限度避免磕踫,就像澤瀉葉的邊緣,從不會劃傷水面。
oa的展廳里,“水韻”茶具前總圍著不少觀眾。有個小女孩指著展櫃里的澤瀉標本,問媽媽“這草能喝嗎?”媽媽笑著說“不能喝,但它能讓我們的茶杯變得更溫柔呀。”小女孩似懂非懂,卻記住了那片碧綠色的葉子,和它托著露水的樣子。
在京都的窯廠,老工匠帶著徒弟們燒制新的“水韻”茶具。徒弟問“師傅,為什麼這套茶具總能讓人安靜下來?”老工匠指著窗外的雨“你看雨落在澤瀉葉上,從不會喧嘩,只會順著葉脈慢慢流。好的器物也一樣,能讓人的心跟著水流,慢慢沉靜下來。”
雨還在下,打在“水韻”茶壺的釉面上,又順著壺身的弧線滑落,像在重演千萬年前,露水從澤瀉葉上滴落的瞬間。自然與設計的對話,從來都不需要語言,只需要這樣一場無聲的共鳴——就像一株草與一套茶具,在時光里,默默訴說著關于美與智慧的永恆秘密。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