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麻黃的名家,名方,代表方劑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麻黃的名家,名方,代表方劑

    麻黃作為中醫“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核心藥物,歷代名家基于其核心功效,結合臨床實踐創制了諸多經典方劑,這些方劑既體現了麻黃的核心作用,也融入了名家的學術思想。以下選取6位代表性名家及其8首經典名方,從方劑組成、功效、主治及麻黃的作用進行解析

    一、漢代•張仲景(醫聖)——奠定麻黃方劑的“病機配伍”範式

    張仲景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創制的麻黃方劑,是後世應用麻黃的“標準模板”,核心是“緊扣病機、配伍精準”。

    1 麻黃湯(《傷寒論》)

    組成麻黃9g(去節)、桂枝6g(去皮)、杏仁6g(去皮尖)、炙甘草3g。

    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太陽傷寒證(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無汗而喘,頭身疼痛,脈浮緊。

    麻黃的作用

    方中麻黃為君藥,辛溫發汗以散風寒之邪(針對“無汗”),宣發肺氣以平咳喘(針對“喘”),同時通過發汗疏通肌表氣血,緩解“頭身疼痛”。配伍桂枝(臣藥)增強麻黃發汗之力(“麻黃得桂枝,一發其汗”),杏仁(佐藥)降肺氣助麻黃平喘,炙甘草(使藥)調和諸藥,緩麻黃之燥烈。

    名家思路張仲景強調“麻黃湯為太陽表實無汗專方”,必見“無汗、脈浮緊”,體現“發汗解表”中麻黃“開腠理、散風寒”的核心作用,且明確“中病即止”,避免過汗傷津。

    2 小青龍湯(《傷寒論》《金匱要略》)

    組成麻黃9g、芍藥9g、細辛6g、干姜6g、炙甘草6g、桂枝9g、五味子6g、半夏9g(洗)。

    功效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外寒里飲證——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嘔,或痰飲喘咳(如支飲、溢飲)。

    麻黃的作用

    麻黃為君藥,辛溫解表以散外寒(針對“惡寒無汗”),宣肺平喘以通肺氣之郁(針對“喘咳”)。配伍細辛、干姜(臣藥)溫肺化飲(針對“痰多清稀”),桂枝助麻黃解表,芍藥、五味子斂肺止咳(防麻黃、細辛溫散太過傷肺),半夏化痰,甘草調和。

    名家思路體現“表里同治”——麻黃散外寒、宣肺氣,與溫化里飲藥配合,解決“外寒束表、肺氣郁閉、寒飲內停”的復合病機,是麻黃“解表”與“宣肺”功效結合的典範。

    3 麻杏石甘湯(《傷寒論》)

    組成麻黃9g(去節)、杏仁9g(去皮尖)、炙甘草6g、石膏24g(碎,綿裹)。

    功效辛涼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身熱不解,有汗或無汗,咳逆氣急,甚則鼻煽,口渴,脈浮而數。

    麻黃的作用

    麻黃為君藥,宣肺平喘(針對“咳逆氣急”),其辛溫之性被石膏(臣藥,大劑量)的寒涼所制,轉為“宣肺而不助熱”;石膏清熱瀉火(針對“身熱、口渴”),二者配伍“相反相成”,既除肺熱,又通肺氣。杏仁(佐藥)助麻黃平喘,甘草調和。

    名家思路開創麻黃“寒熱配伍”的先河——通過石膏制約麻黃的溫燥,使麻黃從“辛溫解表”轉為“辛涼宣肺”,適用于“邪熱壅肺”之證,體現“因病機調整藥性”的靈活性。

    4 麻黃附子細辛湯(《傷寒論》)

    組成麻黃6g(去節)、附子9g(炮,去皮,破八片)、細辛6g。

    功效溫陽解表。

    主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陽虛外感證)。

    麻黃的作用

    麻黃辛溫解表(針對“發熱”),但因患者“脈沉”提示陽虛,故配伍附子(君藥)溫補腎陽(針對“陽虛”),細辛(臣藥)既能助麻黃解表,又能助附子溫陽,三藥合用“溫陽與解表並行”。麻黃在此並非單純發汗,而是“借溫陽之力散表寒”,避免單純用麻黃發汗更傷陽氣。

    名家思路體現“扶正解表”中麻黃的應用——對陽虛者,麻黃需與溫陽藥配伍,既祛外邪,又護陽氣,開創“麻黃配附子”溫陽散寒的經典組合。

    二、唐代•孫思邈(藥王)——擴展麻黃方劑的“多科應用”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擴展了麻黃方劑的應用範圍,從外感病延伸至痹證、急癥等,強調“配伍靈活,兼顧兼證”。

    5 麻黃散(《千金要方》)

    組成麻黃、葛根、黃芩、獨活、甘草各等分。

    功效解表清里,祛風止痛。

    主治傷寒一日,太陽受病,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惡寒(外感風寒,兼有里熱證)。

    麻黃的作用

    麻黃為君藥,發汗解表以散風寒(針對“發熱惡寒、頭項痛”);葛根(臣藥)解肌發表(助麻黃散邪)、升津舒筋(緩解“腰脊強”);黃芩(佐藥)清瀉里熱(針對可能的“微煩、口干”),獨活祛風止痛,甘草調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名家思路在仲景基礎上,加入黃芩清里熱,使麻黃方劑適用于“表寒里熱”的復合證型,擴展了麻黃的應用場景,體現“解表不忘清里”的思路。

    三、金元•李東垣(補土派)——麻黃方劑“兼顧脾胃,防傷正氣”

    李東垣重視脾胃元氣,其麻黃方劑多配伍益氣健脾藥,避免麻黃發汗傷脾。

    6 麻黃人參芍藥湯(《脾胃論》)

    組成麻黃(去節,微搗,不令作末)、人參、麥冬各3g,桂枝2g,當歸、芍藥、黃 、炙甘草各15g,五味子5個。

    功效益氣解表,調和營衛。

    主治脾胃虛弱,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神疲乏力,脈浮而弱(氣虛外感證)。

    麻黃的作用

    麻黃辛溫解表(針對“惡寒發熱、身痛”),但因“神疲乏力、脈弱”提示氣虛,故配伍人參、黃 (君藥)益氣固表(防麻黃發汗傷氣),當歸、芍藥養血(防發汗傷津),麥冬、五味子滋陰斂汗,桂枝助麻黃解表,甘草調和。

    名家思路體現“補土派”特點——麻黃解表時必配益氣養血藥,使“祛邪不傷正”,適用于脾胃虛弱者的外感病,將麻黃的應用與“顧護脾胃”結合。

    四、清代•王清任(活血化瘀大家)——麻黃“通陽活血”的創新應用(張景岳思路延伸)

    王清任的《醫林改錯》中,陽和湯雖非其原創,但繼承張景岳“溫陽通陽”思想,將麻黃用于陰疽(寒凝血瘀證),體現麻黃“通陽散寒”而非“發汗”的作用。

    7 陽和湯(《外科證治全生集》,思路源于張景岳)

    組成熟地黃30g、麻黃2g、鹿角膠9g、白芥子6g(炒,研)、肉桂3g(去皮,研粉)、生甘草3g、炮姜炭2g。

    功效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主治陰疽(如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遲細。

    麻黃的作用

    麻黃辛溫通陽散寒(針對“寒凝”),其劑量僅2g(遠低于解表用量),目的是“引陽氣達于肌表,散寒通滯”,而非發汗;配伍熟地黃、鹿角膠(君藥)溫陽補血(針對“陽虛血弱”),肉桂、炮姜炭溫陽散寒,白芥子化痰散結,甘草調和。

    名家思路繼承張景岳“麻黃能通陽”的思想,通過小劑量麻黃“通陽而不發汗”,配合溫陽補血藥,使“寒凝得散,氣血得通”,將麻黃從“解表藥”轉為“通陽散寒藥”,適用于“陽虛寒凝”的外科陰證。

    五、近現代•李可(急危重癥專家)——大劑量麻黃“破陰回陽”治重癥

    李可善用大劑量麻黃治療急危重癥,強調麻黃“通陽散寒、宣肺利水”的強效作用,需配伍溫陽藥制約其燥烈。

    8 破格救心湯加減(李可經驗方)

    組成麻黃1530g、附子30100g(炮)、干姜3060g、細辛1015g、炙甘草60g、山茱萸601101novel.comg、生龍骨、生牡蠣各30g等。

    功效溫陽散寒,破陰回陽,宣肺利水。

    主治急危重癥屬“寒邪直中、陽氣衰微”者(如肺心病心衰、感染性休克早期)——咳喘劇烈,痰涎壅盛,下肢水腫,肢冷脈微,口唇青紫。

    麻黃的作用

    大劑量麻黃(1530g)破陰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針對“咳喘、水腫、寒凝”),但其溫燥之性被大劑量附子、干姜(溫陽)、炙甘草(緩急)、山茱萸(固脫)制約,既發揮麻黃“通陽、宣肺、利水”的強效,又避免發汗傷陽。

    名家思路認為“重癥沉寒非大劑量麻黃不能破其閉”,通過“麻黃+大劑量溫陽藥”,將麻黃的“通陽散寒”作用推向極致,適用于“寒邪閉阻、陽氣欲脫”的急危重癥,體現“重病用重藥”的膽識。

    總結麻黃在名家名方中的核心價值

    歷代名家對麻黃的應用,始終圍繞其“宣肺、解表、通陽、利水”四大核心功效,差異在于

    張仲景聚焦“病機精準匹配”(如麻黃湯治表實、麻杏石甘湯治肺熱);

    孫思邈、李東垣擴展“兼證兼顧”(如兼里熱、兼氣虛);

    張景岳、王清任側重“通陽散寒”(小劑量用于寒凝);

    李可則發揮“強效通閉”(大劑量用于重癥)。

    這些名方的共性在于麻黃的作用需通過配伍實現“揚長避短”——或配桂枝增強發汗,或配石膏制約溫燥,或配附子兼顧溫陽,或配益氣藥防止傷正,最終服務于“辨證施治”的核心原則。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麻黃的名家,名方,代表方劑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麻黃的名家,名方,代表方劑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