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沙苑金睫︰麻黃濟世錄(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沙苑金睫︰麻黃濟世錄(下卷)

    下卷•麻黃傳遠名

    第五回 藥脈入中原 歧見起紛爭

    春分時節,黃河岸邊的渡口擠滿了南來北往的商船。阿古拉已長成壯實的青年,背著一捆曬干的麻黃,隨商隊南下——蒙力克臨終前囑咐他“麻黃能救寒證,也能傷人,得讓更多人懂它的性子,才不算辜負這天地草木的饋贈。”

    中原的醫館多藏在青磚灰瓦的巷弄里,最有名的“回春堂”坐館先生姓秦,世代行醫,信奉《黃帝內經》“肺主氣,司呼吸”的古訓,治病講究“溫平中和”。見阿古拉背著麻黃求見,秦先生捻著山羊胡冷笑“北地蠻荒草木,性烈如悍匪,怎配入中原醫案?”

    恰逢秦先生的外甥得了“風寒閉肺”高熱無汗,咳喘如拽鋸,痰白如沫,連喝了三天桂枝湯,汗出不來半滴,臉憋得發紫。秦夫人急得直哭,阿古拉忍不住道“此乃寒邪束表,肺氣郁閉,桂枝性溫而緩,難破此堅冰,需麻黃之辛烈,方能開表發汗。”

    秦先生斥道“胡鬧!《傷寒論》雖言麻黃可發汗,卻也警示‘虛人忌用’,此子年幼體弱,用麻黃必致虛脫!”正爭執間,外甥突然抽搐起來,嘴唇發紺。秦先生沒了主意,秦夫人撲通跪下求阿古拉“先生救救孩子!”

    阿古拉取了三錢麻黃,加兩錢杏仁、一錢甘草,用陶壺急煎。藥汁剛溫,就撬開孩子牙關灌下去。半個時辰後,孩子額頭滲出汗珠,先是鼻尖,再是額頭,最後渾身透汗,咳喘聲漸漸平順,臉色也緩了過來。秦先生蹲在藥渣旁,捏起一段麻黃睫,斷面的紋理像極了肺葉的脈絡,他喃喃道“北地草木,竟有此等通肺竅的神力?”

    夜里,秦先生翻出祖傳的《神農本草經》,見上面只簡略寫著“麻黃,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卻沒提禁忌與配伍。他望著窗外的月光,忽然明白中原醫書雖博大精深,卻少了北地風霜里煉出的“實戰經驗”。

    第六回 典籍載精微 實踐補遺珠

    自那日後,秦先生與阿古拉成了忘年交。秦先生將阿古拉帶來的麻黃標本、用藥手記謄抄成冊,取名《北地麻黃用法》,其中詳細記錄了“風寒無汗用麻黃,風熱有汗忌麻黃”“老弱之人減其量,配伍黃 固其表”等民間經驗。

    這年冬天,汴京爆發“時行寒疫”,患者多是“寒邪直中肺腎”,除了咳喘,還伴有腰膝冷痛、小便清長。秦先生按古法用麻黃湯,卻發現部分患者汗出後咳喘減輕,腰膝冷痛卻更重了。阿古拉想起蒙力克說的“麻黃發汗雖能散表寒,卻會耗散腎陽”,提議加“附子”——一種性熱、能補火助陽的草藥。

    “麻黃配附子?”秦先生起初猶豫,附子有毒,稍不慎便會致命。阿古拉說“北地牧民遇寒邪入骨,常用麻黃驅表寒,附子溫腎陽,兩藥相使,一表一里,寒邪無處藏。”他們試著用麻黃三錢、附子一錢(先煎去毒)、細辛一錢,取名“麻黃附子細辛湯”,給腰膝冷痛的患者服用。三日後,患者不僅咳喘止了,腰膝也暖了過來。

    秦先生在醫案里寫道“北地之法,貴在‘猛藥攻堅’,中原之術,長于‘調和陰陽’,二者相合,方得醫道全功。”他還發現,阿古拉手記里“肺虛作喘忌麻黃”的說法,與南方傳來的《滇南本草》殘卷記載不謀而合——那殘卷上用朱砂寫著“麻黃性烈,肺虛者用之,如烈火焚枯柴,咳喘更甚”。

    有個綢緞商,常年咳嗽,痰少而黏,動則氣喘,秦先生診斷為“肺陰虧虛”,本想用麥冬、玉竹滋陰,綢緞商卻听信游醫說“麻黃能止咳”,偷偷買了麻黃煎服。結果當晚就咳得更凶,痰中帶血,差點丟了性命。秦先生用阿膠、百合滋陰止血,調理了半月才好轉。他把這病例補進《北地麻黃用法》,嘆道“醫書所載,皆是前人血的教訓,民間口傳的禁忌,比黃金還珍貴。”

    第七回 地域別藥性 方隨境而變

    江南的春雨,總是帶著纏綿的濕氣。阿古拉隨秦先生的藥商朋友南下,發現這里的麻黃長得與北地不同睫稈較細,顏色偏綠,辛辣氣也淡了些。藥農說,這是“南麻黃”,生于水澤邊,吸了太多濕氣,性子沒那麼烈了。

    恰逢甦州爆發“濕寒咳喘”患者咳喘痰多,像泡沫一樣,四肢沉重,舌苔白膩。秦先生按北方經驗用麻黃湯,卻發現患者汗出不透,咳喘雖輕了些,卻總覺得胸悶腹脹。阿古拉采了些南麻黃,又挖了當地的“蒼術”——一種能燥濕健脾的草藥,提議“江南多濕,單用麻黃發汗,濕邪難去,需加蒼術燥濕。”

    他們用南麻黃三錢、蒼術五錢、生姜三錢,煎藥給患者喝。藥汁帶著一股芳香,患者喝後不僅汗出了,還頻頻放屁,腹脹感消了,咳喘也大為好轉。藥農見了,說“我們祖輩治這種病,都加蒼術,只是沒人寫進書里。”阿古拉這才明白,為何《農桑輯要》里說“草藥性隨土變,用藥需順地利”。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在嶺南,阿古拉又遇新難題。那里的“風寒咳喘”患者,除了惡寒無汗,還總說“心口燒得慌”。當地郎中說“嶺南地熱,寒邪易化火,單用麻黃會‘寒包火’。”他們用麻黃配石膏——石膏性寒,能清胃火,兩藥一溫一寒,剛柔相濟。患者喝藥後,既發了汗,又解了心頭火,咳喘立止。

    阿古拉把這些見聞記在《北地麻黃用法》的續篇里“北地麻黃配杏仁,散寒平喘;江南麻黃配蒼術,祛濕解表;嶺南麻黃配石膏,散寒清熱。”他還發現,不同地域的人,體質也不同北地人耐寒,用麻黃量可稍大;江南人多濕,用量需減;嶺南人多熱,必配寒涼藥制約。這正是“天人合一”的深意——人是天地的縮影,用藥需合地域之性。

    第八回 口傳成典籍 草木有春秋

    二十年後,阿古拉已是兩鬢斑白的老者。他回到河套平原,發現當年的麻黃叢已被部落精心養護,藥老們不僅能分辨“春麻黃”(性柔)、“夏麻黃”(性烈),還編出了《麻黃歌》“麻黃睫紅性溫辛,風寒無汗是知音;若是風熱痰黃稠,踫它便是火上油;老弱需配黃 補,肺虛咳喘切莫投……”

    秦先生的後人帶著修訂後的《北地麻黃用法》來到河套,書中不僅收錄了阿古拉的手記、秦先生的醫案,還補充了江南、嶺南的用藥經驗,甚至附上了不同產地麻黃的圖譜。阿古拉摩挲著泛黃的紙頁,上面的字跡有的娟秀(秦先生所書),有的粗獷(阿古拉所記),有的稚嫩(藥農口述,孩童謄抄),卻字字浸著草木的清香與醫者的心血。

    這年冬天,《滇南本草》的編撰者來到河套,見當地藥農用麻黃如此精妙,驚嘆道“民間實踐,比典籍更鮮活!”他將“肺虛作喘忌麻黃”“麻黃配附子治寒入骨髓”等內容錄入書中,還特意寫下“北地牧民識麻黃,如識鄰里性情,此非書本所能教,乃歲月磨礪之智。”

    阿古拉臨終前,把《北地麻黃用法》交給部落的藥老,囑咐道“麻黃是天地給的藥,用法是人闖的路。別讓它只躺在書里,要讓每個用藥的人都知道,它能救命,也能傷人——這才是對草木的敬畏,對生命的負責。”

    他閉上眼楮時,窗外的麻黃叢正頂著雪,睫稈在寒風里微微顫動,像在訴說一個從戈壁灘傳到中原,從口傳到典籍的故事。那故事里,有草木的靈性,有人的智慧,更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中醫之道——就像麻黃的根,深深扎在大地里;麻黃的睫,卻向著陽光生長,連接起天地與人的呼吸。

    結語

    麻黃的故事,是一部中醫成長的縮影從北地牧民的偶然發現,到部落口耳相傳的禁忌;從與中原醫書的踫撞,到不同地域的因地制宜;最終從零散的實踐,凝結成典籍里的精微。它告訴我們,最好的“藥性”,藏在風霜雨雪的田野里;最真的“醫道”,寫在醫者與患者的生命互動中。

    正如老藥農們常說的“草木不語,卻藏著天地的密碼;醫者用心,才能讀懂這密碼里的慈悲。”麻黃從戈壁灘的“沙棘骨”,到醫案里的“發汗聖藥”,變的是稱呼與用法,不變的是“順天應人”的智慧——這,便是中醫藥穿越千年的生命力。

    贊詩

    沙苑金睫生寒磧,節節藏著陽火精。

    能破風寒閉肺竅,可通表里散寒凝。

    南來北往隨人用,配伍剛柔合地情。

    莫道草木無言語,一部醫書血寫成。

    (全篇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沙苑金睫︰麻黃濟世錄(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沙苑金睫︰麻黃濟世錄(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