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麻姑種麻黃》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麻姑種麻黃》下卷

    《麻姑種麻黃》

    下卷•醫道傳承續仙緣 草木有靈濟蒼生

    楔子

    自麻姑在漠北種下第一株麻黃,已過千年。那株由玉簪劃出、金發化魂的靈草,早已隨風沙、商旅傳遍中原大地。五色石上的栽種口訣被刻入竹簡,流傳于民間醫者之手;麻黃“發汗散寒”的藥性,在一次次疫病中顯露出神效。只是千年歲月流轉,醫家們對麻黃的認知,仍如隔霧觀花——直到幾位曠世醫家的出現,才真正揭開這株仙藥的全貌,續寫了麻姑未竟的“濟世緣”。

    下卷第一回神農嘗草辨性味 麻黃初入本草經

    上古神農氏,親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只為辨明草木藥性。這日,他行至漠北沙原,見一叢叢金黃睫稈的植物在風中搖曳,睫上細葉如針,掐斷時滲出黃汁,辛辣之氣刺鼻。隨行的童子提醒“此草名麻黃,傳聞是麻姑仙子所種,能治寒疫。”

    神農摘下一片葉子,入口細嚼,初時如吞烈火,喉嚨灼熱難耐,片刻後卻覺一股熱氣從丹田升起,流遍四肢百骸,周身毛孔開張,竟出了一身透汗。他又挖起根睫,根睫褐紅如血,嚼之微苦,卻無睫稈的辛烈,反而覺得心頭安穩,汗也漸漸收了。

    “奇哉!”神農撫須嘆道,“睫稈辛溫,能發汗解表,如烈日破寒;根睫甘平,能斂汗固表,似明月斂陽。一睫一根,一散一收,恰合陰陽之道。”他令童子記錄“麻黃,味辛,溫,主中風、傷寒,發汗解表,止咳平喘。其根,味甘,平,主自汗、盜汗。”

    後來,神農將麻黃收錄于《神農本草經》,開篇便言“此草承天地陽氣,生于沙礫,能破陰寒之郁,非尋常草木可比。”這是麻黃第一次被載入醫典,而“睫散根收”的發現,恰印證了麻姑當年“一散一收”的口訣——原來仙藥的奧秘,早已藏在陰陽平衡之中。

    下卷第二回仲景辨證創經方 麻黃湯里藏玄機

    東漢末年,傷寒大疫肆虐,百姓十不存三。醫聖張仲景遍歷疫區,見許多病人發熱無汗、咳喘不止,與上古“無汗寒疫”如出一轍。他翻閱《神農本草經》,見“麻黃主傷寒發汗”的記載,卻發現單用麻黃,雖能發汗,卻易傷正氣,體弱之人服後往往汗出不止,反而加重病情。

    一日,張仲景途經南陽郊外,見一位老農用麻黃煮水時,總要加入幾枝桂枝。“先生有所不知,”老農笑道,“麻黃性子烈,如野馬,桂枝性溫甘,如韁繩,兩者同煮,發汗才穩當,不傷身子。”張仲景茅塞頓開“草木也需配伍,如君臣佐使,各司其職。”

    他回到醫館,反復試驗以麻黃為君,辛溫發汗;桂枝為臣,助麻黃解表,兼溫通經脈;杏仁為佐,降氣平喘,防麻黃過散傷肺;甘草為使,調和諸藥,護住脾胃。四藥相配,便是後世大名鼎鼎的“麻黃湯”。

    有個獵戶染了傷寒,高熱如焚,咳喘不能平臥,服麻黃湯一盞,半個時辰後便汗出熱退,咳喘大減。張仲景記錄此案時嘆道“麻黃之功,不在獨勇,而在合群。麻姑種此草,必是盼它與其他草木相濟,方能盡其用。”他將麻黃湯寫入《傷寒雜病論》,特別注明“若脈浮緊,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此乃‘因證施治’,不可盲從仙藥之名。”

    下卷第三回孫思邈沙漠尋真種 炮制藥性悟陰陽

    唐代藥王孫思邈,晚年隱居終南山,卻听聞西域有“怪病”病人高熱咳喘,服麻黃湯竟無效,反而煩躁不安。他疑心是麻黃品種有異,遂帶弟子遠赴漠北,尋找麻姑當年種下的“真麻黃”。

    行至漠北沙原,見當地牧民采收麻黃時,總要將新鮮睫稈埋入熱沙中煨烤,再取出陰干。“仙藥性子烈,”老牧民說,“生麻黃如烈火,烤過之後如溫火,不傷喉嚨。”孫思邈取生麻黃與煨麻黃分別煮水,果然生麻黃辛烈嗆喉,服後汗出如注;煨麻黃辛溫緩和,發汗平穩,且咳喘減輕更明顯。

    “原來炮制能改藥性!”孫思邈頓悟。他讓弟子記錄“麻黃生用,發汗力峻,宜于寒邪極盛者;蜜炙後,辛溫稍減,潤肺平喘之力增,宜于體虛咳喘者。”這正是麻姑“制其偏性,存其藥性”的深意——仙藥雖好,也需因人、因時調整,方能合于醫道。

    在漠北,孫思邈還發現麻黃與石膏配伍的妙用有個患兒高熱咳喘,鼻翼扇動,服麻黃湯後反增煩躁,他遂在方中加入石膏,清熱瀉火,竟一劑而愈。“此乃‘麻杏石甘湯’,”他對弟子道,“麻黃辛溫發汗,石膏甘寒清熱,一溫一寒,相反相成,可見草木無絕對寒熱,全在醫者調配。”

    下卷第四回時珍踏遍山川考 本草綱目釋源流

    明代李時珍,為修《本草綱目》,踏遍名山大川,親自考證每一味藥材的源流。他對麻黃的記載存疑為何《神農本草經》言其“生于沙原”,而南方丘陵也有生長?為何有的麻黃發汗力強,有的卻溫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他溯著麻黃的傳播路徑,從江南到漠北,一路尋訪。在麻姑種麻黃的五色石旁,見當地老人仍保留著“祭麻黃”的習俗每年夏至,采第一茬麻黃時,要以酒祭石,口中念誦“麻姑金發,化草為仙,溫通陽氣,散寒救民”。老人說“真正的‘仙麻黃’,根須如盤龍,睫稈有金紋,只有這漠北沙原的麻黃,才承了當年的仙露之氣。”

    李時珍對比南北麻黃漠北麻黃睫粗、色深、辛味烈,南方麻黃睫細、色淺、辛味緩。他在《本草綱目》中寫道“麻黃,今處處有之,唯漠北者最良,蓋其地沙性屬火,得陽氣最厚。”他還特別收錄了民間用麻黃根止汗的驗方“有婦人產後自汗不止,用麻黃根與牡蠣同煎,三服而愈——此乃‘根收’之性,與睫之‘散’恰成陰陽。”

    書成之日,李時珍望著窗外的麻黃,嘆道“麻姑種麻黃,非為仙名,而為濟世。草木有靈,卻需醫者用心體察,方能不負天地造化。”這一番考證,終于將麻黃的“源流、性味、炮制、配伍”說得透徹,讓這株仙藥的“濟世緣”,在人間扎得更深。

    下卷第五回亂世疫中顯神效 麻黃再續麻姑願

    清末民初,北方爆發“百日咳”大疫,患兒咳得面紅耳赤,甚至喘不過氣來。當時西醫束手無策,民間醫者想起《傷寒雜病論》中的“麻黃湯”,卻因患兒體虛,不敢用峻猛之藥。

    有位老中醫,祖上曾得麻姑祠的殘碑,碑上刻著“麻黃配杏仁,宣降相濟;加蜂蜜,緩其燥烈”的口訣。他遂將麻黃蜜炙後,與杏仁、蜂蜜同煮,喂給患兒。藥湯入口微甜,無嗆喉之感,患兒服後,咳喘漸平,痰也漸漸咳出。老中醫將此方傳遍疫區,救活了數千名孩童。

    病愈的百姓們,自發在祠堂供奉麻黃標本,旁邊配著一幅畫畫中麻姑立于雲端,手中玉簪指向大地,地上麻黃叢生,金黃如浪。有人題詩“千年仙種草,濟世到如今;不是麻姑意,何來救苦恩?”

    結語

    從麻姑玉簪劃沙,到神農辨性味,從張仲景創經方,到李時珍考源流,麻黃這株仙藥,走過了從神話到人間的千年路。它的故事,哪里是“草木”二字能概括?那金黃的睫稈里,藏著陰陽平衡的醫道;那辛辣的氣息中,飄著麻姑未散的慈悲;那一本本醫典里的記載,寫滿了醫者“格物致知”的執著。

    正如漠北老牧民所說“麻黃不是仙藥,是天地借給人間的‘陽氣’,用得好,能驅散寒邪;用得偏,反傷正氣。”這恰是麻姑種下麻黃的初心——草木有靈,卻需人識其性、順其理,方能成就“濟世緣”。而這份“天人合一”的智慧,便是麻黃留給後世最珍貴的禮物。

    贊詩

    漠北沙原生異草,仙根來自玉簪劃。

    金睫承露通陽氣,褐根凝津固命芽。

    仲景方中驅寒疫,時珍筆下辨真邪。

    千年濟世緣未了,草木有靈映晚霞。

    (全篇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麻姑種麻黃》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麻姑種麻黃》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