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龍沙燭︰傷寒論道神話》上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龍沙燭︰傷寒論道神話》上卷

    《龍沙燭傷寒論道神話》

    楔子

    東漢建安年間,天地之氣乖戾。歲在庚子,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六氣逆亂如脫韁野馬。中原大地,疫癘如黑霧漫延,晨時還能扶犁的農夫,日暮便僵臥草榻,肌膚灼如火炭,骨節痛如被寒鐵嚙咬。南陽城外的邙山,新墳疊著舊墳,紙幡在西風里抖作碎影,烏鴉啄食荒草間的藥渣,叫聲里都帶著焦苦。

    此時,有一青衫醫者,攜竹笠藥囊,踏過疫區的血痕與淚痕。他蹲在垂死老者的榻前,三指按脈如撫琴弦,指尖能觸到氣血在脈管里掙扎——那是寒邪束表,陽氣被郁如壓在頑石下的火種。他望著案頭一堆枯睫中空的草藥,睫上細毛如霜,斷面有黃白髓心,正是山民稱為“龍沙”的麻黃。這草生在向陽山坡,經冬不凋,似有吸納太陽真火之性。醫者眼中閃過一絲明悟或許,破此寒疫的鑰匙,就藏在這草木與天地的呼吸里。

    上卷龍沙破霧,方證初生

    第一卷 青衫踏疫,龍沙初現

    張仲景自長沙卸任後,便攜弟子沿漢水而行。所到之處,見“傷寒”肆虐,十室九空。有一村婦哭告“我家男人前日淋雨,歸來便惡寒發熱,頭痛如裂,渾身骨節像被鈍斧劈砍,無汗反喘,吃了多少湯藥都無用!”仲景掀開患者被褥,見其蜷縮如蝦,面色青黑,摸其額頭滾燙,按其脈則浮緊如拉滿的弓弦,恰似他在《素問》中讀到的“太陽傷寒”之象。

    入夜,弟子在山澗邊拾得一束麻黃,其氣辛烈,如嗅松煙烈火。仲景想起幼時隨叔父張伯祖學醫,曾見獵戶在風雪中受寒,取此草煮水,飲後覆被而臥,汗出如珠,次日便能起身。“此草生向陽坡,得南方丙丁之火氣,其味辛散,其性溫通,恰如利劍可破寒邪。”他對弟子道,“但單用恐藥力過猛,如野馬無韁,需尋制衡之物。”

    次日,他采來桂枝,其皮赤如血,得厥陰風木之精,能引陽氣達于肌表;又拾杏仁,其形若肺,得西方庚金之味,可降氣平喘;再取炙甘草,其色黃,味甘,得中央戊土之性,能調和諸藥。四味藥按“麻黃三兩、桂枝二兩、杏仁七十個、炙甘草一兩”配伍,加水三升,煮取一升八合,溫服後蓋被。患者飲後半個時辰,身出津津微汗,如春日凍土初融,喘止痛消,脈也由緊轉緩。仲景在竹簡上疾書“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竹筆尖的墨汁,混著他額角的汗,滴在“麻黃湯”三字上,暈開如一片初生的朝霞。

    此後,他在新野見一咳喘患兒,汗出而喘,舌尖紅赤,知是寒邪入里化熱,便減桂枝,加石膏。石膏白如冰雪,得西方白虎之精,性寒可清內熱,與麻黃相配,如寒熱相擊,邪熱自散。患兒服藥後,痰涎由黃轉白,咳喘漸平。這便是“麻杏石甘湯”的由來,仲景批注“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他發現,麻黃如悍將,遇寒則助其驅邪,遇熱則需涼藥制其燥,恰合“陰陽相濟”之道。

    第二卷 草木有性,七情相和

    仲景在南陽行醫時,常于清晨去藥圃觀察。他見麻黃春生苗,夏抽睫,秋結籽,冬枯根,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序,故其性主升散,能引陽氣從冬藏之態轉為春生之勢。而甘草生于曠野,春芽微苦,夏葉漸甘,得四季之氣最全,故能“調和諸藥”,如良相平衡百官。

    一日,有樵夫患全身煩疼,惡寒無汗,兼有水腫,脈浮而緩。仲景以麻黃湯試之,汗出後疼減,卻仍腫如甕。他想起《神農本草經》載“白術除濕”,便在麻黃湯中加白術四兩。白術生于丘陵,其根堅實,得土之厚重,能健脾燥濕。服藥三劑,樵夫汗出如雨,水腫漸消,煩疼盡去。此即“麻黃加術湯”,仲景悟得“麻黃發汗解表,白術燥濕利水,相使為用,則風濕俱去。”

    又遇一婦人,外感風寒,兼見心悸不安。弟子欲用麻黃湯,仲景搖頭“此人心氣不足,麻黃性烈,恐動其陽。”遂減麻黃之量,加芍藥。芍藥花開似血,得陰精之華,能柔肝緩急,斂陰止悸,與麻黃相配,一散一收,如陰陽相抱。婦人服藥後,寒邪散而心悸平。這便是“桂枝麻黃各半湯”的變方,體現“七情”中的“相畏”——芍藥制麻黃之燥,麻黃助芍藥之行,相反相成。

    他曾見山民誤將麻黃與辛夷同煮,服後鼻衄不止。細究之,辛夷辛溫通竅,與麻黃同用則散太過,此為“相惡”;而麻黃與杏仁同用,杏仁能斂麻黃之汗,此為“相須”。這些發現,都被他記在竹簡上,成為“七情和合”的臨床注腳。他常對弟子說“草木雖無言,其性如人性,配伍如交友,合則兩利,違則相傷。”

    第三卷 五運流轉,方隨證變

    建安七年,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民多“寒包火”之證。仲景在洛陽見一商人,惡寒發熱,咳嗽痰黃,口渴喜飲,脈浮數。此為風寒束表,內熱已生,若單用麻黃湯則助熱,單用白虎湯則閉邪。他以麻黃配石膏、桑白皮、黃芩,麻黃散表寒,石膏清里熱,桑白皮清肺化痰,黃芩苦寒瀉火,四藥分屬金木水火,共調肺之升降。商人三劑而愈,仲景嘆曰“五運六氣如車輪,病隨氣轉,方必隨之,不可執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次年,太陰濕土司天,百姓多患“濕痹”,肢體沉重,屈伸不利,兼惡寒無汗。仲景以麻黃配附子、細辛。附子生于沃土,得火土之精,性大熱,能溫腎陽;細辛根細如絲,辛溫走竄,能通經脈。三藥同用,麻黃開表,附子溫里,細辛通上下,如陽光融冰,濕邪自化。這便是“麻黃附子細辛湯”,專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他批注“腎為水火之髒,附子補其火,麻黃散其寒,細辛引二藥入少陰,此‘從陰引陽’之法。”

    在臨床中,他發現同一味麻黃,在不同方劑中地位迥異麻黃湯中為君,統領諸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中為臣,助連翹清熱;麻黃升麻湯中為佐,佐升麻升陽。這種“君臣佐使”的配伍,恰如天地間陰陽五行的生克制化,無高下之分,唯適宜而已。

    第四卷 祛魅存真,經方溯源

    仲景晚年在南陽著書,弟子問“坊間傳言,漢時衛青北擊匈奴,軍中士卒感寒,得異人授麻黃而愈,先生何不記入書中?”

    仲景放下筆,望向窗外的麻黃田“衛青之事,見于《漢書》,未提麻黃。醫道如秤,輕重唯憑實踐,不憑傳說。我治過的病人,服麻黃湯得汗而愈者,記之;服後不效,改方而愈者,亦記之。至于麻黃如何被發現,如問‘五谷為何能養人’,知其然即可,不必強索其‘所以然’于傳說。”

    他翻開堆積如山的診案竹簡上記著某年某月某縣,某患者“太陽中風,脈浮緩,汗出惡風”,用桂枝湯;某患者“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用小柴胡湯。凡涉及麻黃者,必詳記脈證、用藥、反應,如“服後微汗出,脈靜身涼”“汗出過多,予桂枝湯救之”,絕無虛言。

    弟子又問“先生創二十九首麻黃方,為何獨重此藥?”仲景撫須道“麻黃能開能合,能升能降,如肺之宣發肅降。肺為華蓋,司呼吸,外合皮毛,寒邪襲人,先犯肺與皮毛,麻黃恰能直擊病所。但它如烈馬,需善御者方能驅遣,此‘配伍’之妙,非傳說可解,唯臨床可證。”

    他著書時,刪去所有未經證實的逸聞,只留下“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綱領。那些關于麻黃的傳說,如溪邊的浮萍,雖隨波流轉,卻從未入他的竹簡。他知道,醫書的使命,是為後世醫者立“規矩”,而非講故事——就像麻黃的價值,不在其“傳說”,而在其入湯後,能讓病人從惡寒戰栗到汗出安穩的那一刻。

    (上卷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龍沙燭︰傷寒論道神話》上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龍沙燭︰傷寒論道神話》上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